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布朗族     
布朗族共四万五千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和巴达,临沧地区的双江、镇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景东、景谷、镇沅等县也有部分散居。布朗族人民居住的山区和半山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于农作物生长,森林资源和地下矿藏都很丰富。过去,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临沧地区镇康县的自称“乌”,思茅地区澜沧县的自称“翁拱”,双江、云县、耿马、墨江等地的自称“瓦”或“阿娃”。邻近的其他民族则通称布朗族为“濮曼”。解放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  相似文献   

2.
白荷 《今日民族》2006,(1):46-48
布朗族,是我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秦代为百濮群族的一支,濮人是施甸县的土著民族之一,属南亚语系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有语言,无文字。今习汉文,会汉话,自称“乌”或“埃乌”、“本族”;他称“本人”,为本地人之意。据考,现居住施甸县的布朗族,隋朝前,曾居住在洱海区域,唐代从大理喜洲一带迁徙永昌(今保山市),继迁勐底(今施甸),明代搬迁山区至今。定情信物“花草鞋”布朗族少年男女长到十三四岁,就要换上成人装束:男子穿白色对襟衣、青布褂,头上缠绕白布包头,末端用红线穗装饰,穿大腰宽腿布裤。女性整套服装是由上衣、外套褂、裤子、围腰和包…  相似文献   

3.
服务视点     
知识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含义达斡尔族达斡尔族史称“打虎儿”、“打胡尔”、“打虎里”、“达呼儿”、“打乌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达斡尔”意为“耕耘者”。鄂温克族“鄂温克”是民族自称。该民族因历史上多次迁徙,造成居住分散,曾分别称为“索伦”、“能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意为“住在大森林中的人们”。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是“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裕固族裕固族自称“尧呼儿”,史称“撒里畏兀”、…  相似文献   

4.
陶玉明 《今日民族》2006,(12):50-52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由四个自治民族组成的自治县,自治民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全县居住着25种民族,其中,布朗族属云南省人口在10万以下的7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双江历史最悠久的世居民族。在双江25个民族中,布朗族经济发展较滞后,贫困程度较深。因此,认识布朗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找准布朗族地区与其他民族地区在发展上存在的差距,分析布朗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布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尽快实现布朗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相似文献   

5.
吴平 《今日民族》2005,(5):21-24
五百多年前,青海湖畔的一支游猎民族南下澜沧江河谷,辗转迁徙到今天云南省临沧市的南美一带,住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自称“拉祜”,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拉祜族”,1987年,这里正式成立了南美拉祜族乡,从此,南美拉祜族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定居下来,南美拉祜族山寨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南美拉祜族乡位于临翔区西部的高寒山区,距离县城48公里,全乡有28个村寨,4万多人。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南美拉祜族的住房是原始吊脚楼,称为“木掌楼”。按习俗,盖一间木掌房的木料要由一棵树改锯出来,其中包括长3、5米左一棵树撑起的“土掌楼…  相似文献   

6.
哀牢山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思茅地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乡哀牢山一带,与彝、汉、哈尼族杂居。解放前,哀牢山的拉祜族自称“戈搓”拉祜族,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拉祜族被称为“果葱”、“苦葱”、“苦宗”和“小古宗”。时至今日,镇源县者东乡的拉祜族仍然自称“戈搓”。由于长期与彝、汉、哈尼等民族杂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今天哀牢山的拉祜族在语言、服装、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极大地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汉化、彝化程度较深,他们几乎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的建筑。所…  相似文献   

7.
<正>玉坎拉是一名布朗族妇女,布朗弹唱省级非遗传承人,她和她的"小花队"在云南小有名气。但凡有布朗族的重要活动,常可以看到玉坎拉或"小花队"的身影,她们的表演收获掌声无数。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化。其中,布朗弹唱,便是布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布朗弹唱,把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民俗、服饰  相似文献   

8.
在版纳,常常听人说起有关“昆格山”和“昆格人”的话题,起初我以为“昆格山”是某座山的名字,顾名思义“昆格人”自然是指住在这山上的人了。后来才明白,其实“昆格人”是自称,属于布朗族的支系。 昆格山上“昆格人”的村落名为昆格村,是景洪市勐养镇下辖7个村中生产生活水平最低,社会经济文化最为落后的一个纯山区村,全村311户1683人中有“昆格人”1457人。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与勐养镇政府所在地和国道线仅几公里之隔的山村,至今只有7个初中生,没有一个正规的高中毕业生。这里至今仍延续着刀耕火种的生产耕作方式,经济收入主…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说布朗族是茶的民族。茶与布朗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是双江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全县布朗族人口12611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数的7.8%和17.7%。双江是云南大叶茶的故乡,双江各族群众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当地出土的文物表明,在旧石器时期,双江的先民就在这里生息劳作,青铜器时期,他们已具有了冶铜的技术。他们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并且已懂得种茶。布朗族的原始宗教—祭——竜活动产生于新石器早期,祭祀中茶叶是重要的祭品之一,它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早在新石器时期,茶…  相似文献   

10.
布朗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朗族是云南省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的"直过民族"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和全国人民一道在2020年以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也是该"直过民族"需要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尽管该少数民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但还面临着许许多多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党和政府只有从布朗族的实际出发,针对该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各种具体对策措施,才有可能帮助该民族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侗族是世界东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伟大祖国56个兄弟民族中的一员。现有人口19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交界处,湖北的宣恩、恩施等县也散居有部分侗族。 侗族自称gaeml或geml、jeml。究其族系她属于古“骆越”的一支,有共同居住连片的地域。据古书记载:“岭南梧州一带有侗族”,“峒人散居、舞溪之界,在辰沅者尤多”。即现今分布在东自湖南城步、  相似文献   

12.
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镇中越边境地区生活着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群体——布朗族莽人支系。他们自称“莽”,意为高山上的人,在汉文史籍记载中属于“百濮”族群。2009年5月,经国家民委批准,正式归属为布朗族。  相似文献   

13.
基诺族和布朗族在教育场域中性别平等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天云 《思想战线》2004,30(4):69-73
教育场域是社会福利场域中的一个亚域 ,教育场域中的性别平等观念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惯习之一。基诺族和布朗族是经济发展程度基本相近的两个民族 ,但基诺族和布朗族在教育场域中的性别平等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民族差异 ,其原因是基诺族的性别平等观念强于布朗族。可见 ,教育场域中的性别平等观念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点 ,因此 ,教育政策的执行也应考虑“性别平等观”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相似文献   

14.
侗族的族称     
侗族自称为Gaeml,有的地方读做Jaeml或Jeml,自称一致 ,含义相同。在湘黔桂之通道、黎平、三江的三县交界一带 ,侗族内部还有Jaemlaox、Jaemljaox和Jaemltanx之互称。与侗族相邻居住的水、壮、仫佬、毛南、布依、仡佬、土家等民族 ,对侗族的称呼均与侗族自称相同。相邻居住的苗族和瑶族分别称侗族为tai31 ku435,皆名从侗族自称。由于侗族及其先民历来居住溪峒 ,唐代及以后史籍还以“峒 ( 同山、洞 )蛮”或“峒民”泛称。宋代始有专称 ,北宋时用汉字双音切记为“佶伶”(kei1 3lam35) ,南宋时变为“仡伶” (ke1 3lam35)。明代及以后 ,在历史…  相似文献   

15.
畲族的民歌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化的少数民族。根据史书和族谱记载,发祥于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自称“山哈”。解放后,经过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定“畲族”这个族称。并确定为我国单一的少数民族。畲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五省一百余县的部分山区。安徽的畲族分布在皖东南的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及其周边乡镇一带。  相似文献   

16.
布依族是贵州高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文史籍中曾以“越”、“濮”、“僚”、“夷”、“仲”等来指称该民族的先民。直到近现代,在布依族民间仍流行“夷家”、“仲家’等来自汉语的称谓,而同时又以本民族语自称pn49jai‘。本文通过与布依语及其同语族语言进行广泛的语音比较,并参考汉语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资料,对“越、濮、僚、夷、仲”等出现在汉文史籍以及布依族民间的民族称谓与现代布依族本族语自称Pu_4Jal_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7.
张成栋 《创造》2016,(2):80-81
苏理亚,芒景布朗族末代民族头人,曾在1950年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西南少数民族参观团赴京参观学习,并给毛主席敬献了布朗族珍贵的礼品“腊各信”(小雀嘴尖茶),装茶所用的布朗族手工挎包上手绣五星红旗和“内装千百支手摘的春茶,献给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字样,目前手工挎包珍藏于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劳浸靡莫”尤其是“劳浸”有在“叟”内,“劳浸”即“僚”;“劳僚”即“讫佬”诸说法。本文试就“劳浸靡莫”族属提出新浅见。 一、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王者以众数万其旁东北劳浸靡莫皆同性相扶”。从这句话的字里行间看出“劳浸靡莫”在滇王领地的东北部约今洪东北一带。司马迁时代,今威宁为犍为郡都鄢县地属滇东北辖境,“劳浸靡莫”是住在这一带的民族。  相似文献   

19.
拉祜族是云南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两市,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市也有分布,约80%的拉祜族聚居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拉祜族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拉祜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  相似文献   

20.
仫佬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魏晋以来史书上称其为“姆佬”、“木佬”,包括在僚、伶的泛称之中。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最晚仫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经住在广西罗城一带。其民族自称为“伶”、“谨”,壮族人称他们为“布谨”,汉族人称他们为“姆佬”。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仫佬。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人口为207352人。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仫佬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河池市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