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白居易的文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策林》第六十八篇《议文章——碑碣词赋》、第六十九篇《采诗——以补察时政》、《新乐府序》、《与元九书》以及几篇论诗之中。前人多从他的诗论所反映出来的鲜明的社会性和功利性,或褒或贬,本文则以白居易对儒家诗学传统的继承与扬弃为中心,结合他的生平、创作和时代风气来谈一谈白居易文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左传》对于《诗经》的引用无疑是最多的。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论断更是明确指出了《春秋》及三传与《诗经》在思想、义理、方法和价值等方面都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左传》诗学从思想方法和精神价值两个层面对于后世,尤其是先秦汉初诗学的发展以及《诗经》的经典化都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经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构成了诗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里所谓的诗,其实是一种泛指,也包含词这一文体。这一点,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其中,写于1934年的《清平乐·会昌》一词,就鲜明地表达了他在革命形势危急关头,在自己的正确意见一直得不到采纳且自身遭到不公正排斥之际,那种对革命未来充满信心,发自心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孔子强调,诗作为一种最能感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应与社会道德规范和谐统一,这是孔子诗学观留给中国传统诗学思想最深的烙印。孔子以“和”为美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诗的思想内容以“和”为美,诗的情感以“和”为美,诗的语言形式以“和”为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诗无达诂? “庐山云雾弄阴晴, 伐木丁丁听有声。 五老峰头偏向右, 东方红后见分明。” 我是从1996年2月15日《文论报》上发表的、由当时《诗刊》编辑刘章撰写的《叶剑英的一首佚诗》中,欣赏到叶剑英这首被后来人定名为《庐山》的七绝诗句的。当时,我只是感到这首诗很有意思又无法说清,隐约觉得它既朴实无华又朦胧含蓄,既浅显易懂又含义深邃,此  相似文献   

6.
在入与出、依傍与创新、化他与化我面前迷失了方向,在融入西方文论还是融入世界文论之间发生了错位,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理论批评不能超越别人,跻身世界前列的根本原因。在全球化进程中,面对西方文论新潮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论,中国文论家不为人蔽,不为己蔽,扎根本土,融合中西,自主创新,以世界眼光,做中国和世界的文学、文论研究,用自己原创性的文论融入世界文论,就能赢得世人的瞩目和认同,赢得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自90年代中期以来,以书刊并举、书刊互动为鲜明特色崛起中部,享誉全国,出版了《国学大师丛书》、《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和《微型小说选刊》(半月刊)、《琴童》(月刊)等分量重、影响大的书刊。  相似文献   

8.
黄梅婴 《学习月刊》2009,(15):53-54
我固执地认为,诗与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以诗名,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诗人;一是诗以人名,这就要在诗人前加个头衔.诸如当今时代大量涌现的.“书记诗人”、“市长诗人”、“部长诗人”、“将军诗人”等。张庞是我的老首长。30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野战部队做宣传工作。进入21世纪.他被许多人称为将军诗人.我习惯性地认为,他也应该属于后一类。近时,他送来一套五卷本《军事与文学的互访·张庞诗文集》,我置于床头.夜夜静心品读,慢慢地.将军印象淡去了.诗人形象站起来。此时我才醒悟,过去的固执和习惯.至少对于张庞是偏见。不过.有一点我不会改变——诗人终究只能用作品来说话.作品是诗人的立身之本.是诗人的唯一光环。  相似文献   

9.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从公元 1 96年至 2 2 0年。建安文学 ,不仅指此 2 5年间的文学 ,也应涵盖以建安为中心的 40余年之汉末魏初文学。作为文学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 ,文学史上皆用“建安风骨”来概括建安诗歌的特色。“建安风骨”一词 ,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时序篇”中亦有对建安诗歌的评说。然而 ,若要深入了解建安诗歌的形成发展 ,还须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梳理。现试对三曹及建安诗歌的发展阶段及内涵特征作一简略探析。一建安诗歌可分作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汉灵帝中平年间 (公元 1 85— 1…  相似文献   

10.
鲁迅《野草》作为散文诗精品,期待着“诗”之研究的深化与突破。《野草》之所以被称为“诗,”关键是它明显具有“诗美”。它的诗美追求主要体现于意象、语言和意境之中,具体表现为荒诞诡谲美、幽婉朦胧美、沉郁悲壮美和瑰丽曼妙美,既有现代文学簇新风貌,又不失传统文学古典神韵。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是我国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通俗小说第一人”。国内出版社已出版的他的巨型多卷本《张恨水全集》,仅中长篇小说就达百余部数十卷3000余万字,还有诗词、散文、随笔、创作文论等卷。他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都曾在当时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12.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和谐的图景。《礼记.礼运》中也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亲、孤、独、废、疾者皆有所莽。”孔子曾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康有为在《大同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都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时的一番话引用了这三句诗,概述了中华民族悠远而凝重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读罢令人心潮起伏。  相似文献   

14.
刘金祥 《奋斗》2007,(4):53-55
易中天、于丹、阎崇年之后.2007年初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成为《百家讲坛》推出的又一位“学术超人”.由王立群主讲的“读史记”才播出五期,《百家讲坛》收视率再创新高。看着“读史记”收视率节节攀升.大有超“品三国”赶“讲论语”的态势。无论是阎崇年、易中天、于丹还是王立群,毕竟通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这一媒介引发了日益火爆的读史热,对这一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产生的深层诱因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殷翔 《学习月刊》2012,(10):49-50
1936年至1937年.废名在北大中文系开设“现代文艺”课.编写了12章新诗讲义,1944年印为《谈新诗》。1946废名重返北大,续编了讲义四章。《废名讲诗》_将这16章并为“废名讲新诗”。废名在前12章提到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康白情、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冰心、郭沫若,在续编的四章中提到了卞之琳、林庚、朱英诞、冯至和他本人。有些诗人他没有提,  相似文献   

16.
我也集孔     
李仁凤 《奋斗》2006,(12):64-64
集句诗是集前人诗文的成句,联缀成篇。宋人叶大庆称好的集句诗,“机杼真若己出”,“浑然天成,初无牵强之态。往往有胜如本诗者”。集句诗以晋人付咸的集七经诗为最早。上海古籍出版的《趣味诗三百首》中就有付咸的《集〈论语〉诗二章》:“守死善道,磨而不磷。直哉史鱼,  相似文献   

17.
散文诗是用散文式的语言来表现诗意的一种自由体诗,是一种既具有散文特点品格又具有诗歌特点品格的、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文体,是散文和诗凝汇沁透的产物。 然而散文诗的根本特点,仍然在于它是“诗”的种属,属于“诗”的范畴,因此具有诗的特点和品格乃是主要的,指的是诗意、诗情,即诗的意境,诗的感情。正如柯兰所说:“不管形式如何,它归根结底应该是诗,只是形式上不同于诗而已(《散文诗杂感》)。许多诗论家也持同样观点,认为“散文诗并非一种边缘文体,因为它的基本素质是属于诗的”(谢冕:《散文诗的世界》),“散文诗是不分行的诗,仍然是诗,不是散文”(野曼《诗、散文诗与散文的联想》) 虽然散文也富有诗意,但散文诗毕竟不是散文,它的意境的提炼和文字的凝炼都比散文要求更高、更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相似文献   

18.
快乐大叔 《党课》2014,(21):104-105
中国的文字避讳很多,当年读到杜甫的《咏怀古迹》,诗中称王昭君为“明妃”,快乐大叔以为是后宫一种称谓,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西晋时要避皇帝司马昭的讳,王昭君只能改成王明君。  相似文献   

19.
刘长容 《学习月刊》2010,(15):16-17
最近,读赖瑞和教授《唐代基层文官》一书时.偶然看到了韩愈“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这两句韵味悠远的诗,心里很高兴,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感.觉得借用这两句诗来自况我的读书生活,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相似文献   

20.
叶子 《广东党史》2011,(8):9-14
“延安五老”,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人。“延安五老”这一称谓,缘自朱德总司令1942年写的《游南泥湾》一诗,诗中有“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等句。诗传开后,“延安五老”便在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中叫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