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进入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和低成本,谣言轻易插上网络的翅膀,使它的传播速度与危害不断升级,加大了治理的难度。在了解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治理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找出消解网络谣言的方法,使网络谣言"止于治者"。  相似文献   

2.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表示,有人提出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依法治村,认为这些“治”的背后,是用法律去治老百姓,事实上,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员,严格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3.
《求贤》2012,(4):28-29
当网络谣言现身时,是追求点击率和商业利益为先,还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积极防谣辟谣?这是考量互联网企业、网站社会责任意识的一块试金石。网络谣言,最初大都是通过网站的论坛、贴吧、徽博发布和传播的,在谣言的升温发酵过程中,或许网站并非始作俑者,但一些网站“心知肚明”却听之任之的态度,无疑为谣言的迅速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信息堤坝筑...  相似文献   

4.
政治目的决定政治治理原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卢梭和黑格尔都在此基本命题下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治理原则。按照应然政治的逻辑,构建有秩序、有保障、公正、平等地实现每一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的政治治理原则只有尊“法律至上”为原则的“法治”一途。政治治理原则所涉的问题包括知识与政治,人性与法治,人治、依法而治、法治,权力和法律,自由与法律,以及权利和义务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政府全面提升执政能力提出明确的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在法治中国的背景下,企业必须提高管理法律体系的科学化水平,树立法治理念、确立依法治企强大企业的理念,加快内部法律知识培训,以此实现企业管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6.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路径,其以具备“软治理”属性的德治为支撑、以“硬治理”属性的法治为保障、以“软硬兼施”属性的自治为根基。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造成了乡村自治效果不佳、法治运行不畅和德治作用式微的困境,阻碍着“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基于此,应深化村民自治以夯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根基,强化乡村法治以增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抓好乡村德治以筑牢“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不断推动自治、德治与法治密切配合、互为补充,最终实现“三治”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于生活在网络空间中的每个网民都能获得尊严。依法治网的旨规和要义是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利,进而维护网民尊严。依法治网新常态下维护网民尊严要以网络立法为立足点,自觉转变观念、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加大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8.
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影随形。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一项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需要我们站在理论建构的高度,积极吸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这其中,社会资本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治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社会资本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匮乏是网络谣言肆虐的重要根源。因此,重塑政府公信力、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社会资本存量是我国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党建》2017,(10)
依法治网管网,守护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新形势下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网的重要思想,需要从树立法治思维、推进网络立法、加强网络执法、鼓励网络监督、构筑国际网络新秩序等维度把握。  相似文献   

10.
徐秀霞 《新长征》2015,(5):9-11
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实现法治建设总目标,促进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吉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作为法律实施的主体,政府承担着重要职责。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传播呈激增之势。放眼世界,网络谣言危害已成为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不断探索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治理网络谣言的常态化措施———谣言止于法治明确立法,加强司法。网络谣言属于信息时代的产物,对其认识和治理有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将网络谣言治理纳入立法范畴,加强司法管制,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美国司法部门在十几年前就已开始关注网上谣言案,且  相似文献   

12.
《求贤》2012,(4)
近一段时间,网络谣言“甚嚣网上”。网络谣言是一颗真正的毒瘤,覆盖面、影响力大,破坏性、危害程度强烈。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必须明确,那就是:彻底铲除!浏览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谣言,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先有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散布网络谣言,随后众多网站跟风炒作,最后影响网民,在互联网乃至现实世界形成破坏之势。在这一系列网...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4,(23):43-46
一个党员的提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直面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迫切期待,提出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坚定不移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会公报中,特别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并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执政,首先要求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14.
论法治之法     
有法制不一定能实现法治;法治必须是“良法”之治,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究竟什么是“良法”?“良法”即法治之法,它是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具备民主、科学、道德属性的法律,才能称得上是“良法”,即法治之法。  相似文献   

15.
李伦 《新湘评论》2013,(22):14-15
今年以来,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稳步推进、成效明显,不时传未某某造谣传谣者被公安机关依法查办的消息。有人会问网络谣言是现在才有的吗?为什么不早点打击呢?散布谣言的人不知道造谣违法吗?可以说,谣言自古有之,即使是网络谣言也是早已有之。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温文尔雅、胆小,怕事的人,在网上却表现得相当粗鄙俗气甚至肆意妄为。莫言对此就曾感慨:“人一上网,马上就变得厚颜无耻,马上就变得胆大包天。”  相似文献   

16.
自 党和国家确定“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决策以来 ,已形成由依法治省到依法治市、依法治县和依法治乡 ,辐射全国、层层推进的新局面 ,预示着治国方式由“人治”、“德治”向法治的转轨。但这绝非是自然演进的过程 ,就是说 ,以法治为初衷的依法治理 ,并非一定能够产生法治预期 ,而事实告诫我们 ,克服障碍因素 ,确认并弘场正义法精神 ,强化法治在依法治理过程中的目标定位 ,则是十分紧迫和关键的。一、依法治理并不等于法治依法治理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和载体 ,但依法治理能否实现真正的法治 ,则取决于对法治精神与原则的如何…  相似文献   

17.
冯利民 《理论研究》2004,(10):33-35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预示着法治时代的到来。以“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写入宪法为标志 ,从党的领导方式上说 ,开始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而“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提出 ,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汪雨 《世纪桥》2008,(12):147-148
法治精神是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石。在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良法善治”可以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根本属性和深刻内涵。“良法”和“善治”应当是探讨如何切实有效地弘扬和光大法治精神的两条研究主线。科学的信息网络法律、法规意味着“良法”,是衡量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的重要价值尺度和理性渴求;客观的信息网络空间治理措施即电子治理意味着“善治”,是信息网络危机管理操作的基本范式。在信息网络危机管理中应该坚持法治性原则:正义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和全球化原则。应当建立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信息网络危机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和依法电子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地方党委依法执政的法治理念,即法律至上、党内民主、法律信仰、权力监督等理念和依法执政能力现状的调查,认为:要推进地方党委的依法执政,必须以“法律权威”、“民主法治”、“控权保民”等法治理念教育为重点,更新地方党委依法执政理念,通过完善国家法律和党的章程以及党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制度,提高地方党委依法执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发展遂宁务必厉行法治。遂宁要将依法治市贯穿于"五位一体"建设各方面,着重深入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全民守法、依法监督六大重点工作,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执政重在把党的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建立完善重大决策法律咨询、法律支持和合法性审核机制。从制度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