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是农村改革最具实质意义的制度创新,为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 农村改革的成功,首先在于把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加以肯定,即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使用权同所有权分离,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从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以后,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就开始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实践证明,这种管理体制确实非改不可。现在我国宪法已经明确规定,农村人民公社要改变政社合一,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改革后的人民公社将只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而不再具有基层政权的职能。这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有些对改革意义认识不足的人们,至今头脑中还存在一些糊涂观念和模糊认识。有的认为,政社合一已经二十多年,农村经济也有很大发展,没有必要改变政社合一体  相似文献   

3.
赵兴才  许夕华 《唯实》2003,(1):25-27
农村税费改革 ,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继实行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之后农村的又一场重大改革 ,是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民心工程”。这场改革的顺利推进及其成果的巩固 ,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一、农村原有税费制度的分析原有的农村税费制度是在 1 983年实行家庭承包制 ,取消人民公社体制 ,建立乡村管理体制时形成的。由于受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的影响 ,没有在宏观财政收支体制上比较全面地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思想 ,加上当时国家刚刚摆脱动乱局面 ,…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通过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各类农产品市场等措施,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已有很大提高.伴随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已占据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农村改革2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先决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同时提出了发展生产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引发了农村经济的全面改革。20年来,齐齐哈尔市农村各级党组织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锐意改革,打破了单一的集体经济所有制体制和集体经营模式,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左”的思…  相似文献   

6.
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改革取向下,市场是唯一的核心概念——政府是市场调控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是市场竞争主体,市场是调控客体。因此,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只能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而定位,也完全有可能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而定位。1、中观调控职能。这是由地方政府作为中观调控主体所决定的。中央政府出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经济快速增长、物价基本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均需地方政府实施具有相同调控效应的中观经济政…  相似文献   

7.
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大包干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0年来,滁州人民始终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大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大力构筑以实施“三大致富工程”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大格局。一是实施粮食集约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期间的河南农村人民公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跃进”期间的河南农村人民公社孙保定人民公社作为我国农村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从它在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诞生,到1980年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而逐步解体,存在了20多年。其间,党中央和毛泽东曾在政策和体制上对人民公社作过多次调整,但都没有...  相似文献   

9.
搞活县,抓好县级改革,是推动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这个命题已经被80年代的实践所证明,并成为领导和研究农村工作的同志的共识。那么,在90年代还要不要坚持这个观点?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与前相比,不同的是,“市场取向、综合改革”成为90年代县级改革的主题。这篇文章做好了,整个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也就活了。但“市场取向、综合改革”的着力点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废除人民公社"不是预设好的改革目标,而是事后概括。人民公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极具特定功能性的组织。它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并在农业养育工业政策体系下推进农业和农村建设。不能因为历史条件变化后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而对其历史作用完全否定。对于"废除人民公社"的认识应当还原到历史的本来。废除的是具体的体制,即不适应农业生产特点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情况下的单一集体统一经营和政社合一体制。其实质是在农村组织体系上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先行废除,而不是对集体经济、通过集体积累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的废除。回到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人民公社及"废除人民公社"的思维,有助于全面理解农业"两个飞跃"论断,在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完善农业"两个飞跃"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08,(11):17-17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农村改革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30年的历程中,农村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经营体制。自1978年开始,首先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也就很快发展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13,(3):54-54
《重启改革议程》 吴敬琏 马国川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1—1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82岁的吴敬琏至今仍在对现实发言。其近阶段思考的汇总而成的《重启改革议程》,以吴敬琏与《财经》杂志马国川对谈的方式呈现。作为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主张的代表,吴敬琏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前一年,已出版《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呼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3.
对我们许多领导同志来说,发展合作经济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我们党在解放区就开始办合作社,全国解放后曾经提出 “书记动手,全党办社”,各级领导同志都亲自办过合作社。应该说,解放后的一段时期,我国的合作经济经历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合作经济遭遇重大挫折。人民公社实行的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侵犯了农户的经营自主权,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改革的浪潮中,人民公社体制被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  相似文献   

14.
回顾农村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我们有过旧体制下徘徊的教训,也有过在困境中改革体制一举成功的经验。它象一面面镜子,提示我们,要重视新体制的力量,善于在困境中,标本兼治,着力发育好的体制。第一面镜子:人民公社体制晚期的徘徊七十年代末,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晚期。当时农村的全局性问题是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不真干活。“劳力归田、车马归队”,“早战、午战加晚战”,农活还干不完,十个农民,九个种田,还解决不了吃饭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体制有严重缺陷,是原来那种模式的集体经济束缚着农民的积极性。解决…  相似文献   

15.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农村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10多年的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废除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还指出:“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农村市场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我国城乡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条件。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市场,是一个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战略问题。一、开拓农村市场的重大意义从现实和发展趋势看,农村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大市场,开拓这一市场,对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村级体制改革向何处去,其制度设计和组织创新的总体目标是什么!这是深化农村改革中必须研究解决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但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市场经营条件下,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其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 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以生产经营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大背景下的农村微观经济结构的改革。这种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消除“懒惰”和“干好干坏一样拿工分”的平均主义,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好农村经济中长期存在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和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问题。实际上在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现在农村经济仍十分明显地残留着计划经济的痕迹,从经济基本运行态势看,仍是上级定生产品种、定生产任务,农产管生产管交售,农户没有按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18.
人民公社 时期 是中国 农村 发展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在这一阶 段形 成了一 整套 的制度模式,其包括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经济上的计划管理和分配体制,社会层面上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及人民公社制等。这种大政 府 的 高 度 控 制 与 全 面 干 预 体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流动影响深远。本文拟以人民公社体制下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切入点,着重对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因素及其后果进行论述。 一 农 村剩 余 劳 动 力 的 、体制积存 人 民 公 社 时 期 国 家 采 取 的优先 发展重工 业战略,使得 农村的 就 业 结 构 与 产 业 …  相似文献   

19.
贫困地区多是山区和边缘地区。这些地方偏僻、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差,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经济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偏低。所谓市场化,是指农村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和市场发育的进程。本文主要想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村市场发育状况的分析,探讨加快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措施。一、贫困地区农民离市场是近还是远始自于1979年的农村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欣欣向荣的农村新气象,向人们昭示着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成果和光明前景。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广大的相对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市场化进程依然步履…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发端于农村,广大农民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改变了单一的种植方式推动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巨大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产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农村经济收入有了巨大增长。现在农村正处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推动农业再上新台阶和广大农民生活奔小康的关键时期。 我国农村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广大农民初步争得了进入市场的自主权。广大农民进入市场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了农村经济货币化的程度,推动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农村市场运作已经展开。进入市场的农民理所当然他成为市场主体。但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经济实力薄弱并带有小商品生产者性质的农民,还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市场主体,而只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弱者地位必然影响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并最终制约我国农村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者地位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