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看两个小故事。故事一:元代有一个叫许衡的大学者,一天他有事外出,恰是个大热天,沿途又无水可喝,渴得他嗓子像着火似的。半路上遇到一棵大梨树,水灵灵的梨子挂满了枝头,路过的行人见梨如久旱逢甘露,纷纷拥上去摘梨子解渴,惟独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有人奇怪地问他:“你怎么不摘几个梨子解渴?”许衡淡淡地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子,岂有乱摘之理?”那人又笑他太死板:“眼下世道这么乱,谁晓得是哪家的梨?没主儿的梨子,不吃白不吃。”许衡闻言,郑重地驳斥那人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故事二:清代官员叶存云是当时深受百姓敬重的清官,他立身贪…  相似文献   

2.
近日,我在接一只电话时,习惯地问:"您好,请问您是哪位?"对方说:"我是小周."我听出来了,他是年过耄耋的现任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同志,我就笑说:"我是小李……"是的,我们有个君子协定,互以小周、小李相称,不得有违,违者受罚.当然,这只是戏言,开开玩笑,有助于营造一种活泼的气氛,有利于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确实,和这位小周说说笑笑,我不禁又想到了年轻时的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3.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  相似文献   

4.
古时候,有个人一生气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圈.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一边跑一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家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然后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干活."到了晚年,他的房子变大了,地也增多了,可一遇到生气的事,还是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圈.别人就问他为什么还跑圈?他笑着说:"我一边跑一边想:我房子这么大了,土地这么多了,又何必跟人家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没了,然后快乐地生活."  相似文献   

5.
选择的智慧     
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又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思,有一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想渡河到对岸去,可是蝎子不会游泳,就向青蛙求助,请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青蛙执意不肯,说:"假如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吗?"蝎子说:"是啊,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吗?"青蛙一想,有道理,蝎子他再狠毒,还不至于狠毒到害人又害己的地步吧,他也总得要命吧.就这样,青蛙驮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就在游到河中间的时候,青蛙觉得自己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到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怎么……"蝎子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相似文献   

7.
所谓郎官,是指古代负责皇宫勤杂事务一种地位很低的小官.据说有一天,汉武帝微服私访,来到郎署(郎官办公的地方)偶遇一郎官,他发现这位郎官不仅须发皆白,而且衣服也破旧不堪.汉武帝便觉得他的年龄、气质和他的职务有些不相称,于是便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的?"只见这位郎官从容不迫地回答道: "小人姓颜名驷.江都人氏,在文帝的时候就开始做郎官了."  相似文献   

8.
在天津蓟县,我结识了一位两年前曾因主动辞职而闹得满城风雨的土木建筑工程师.他,名叫张健,五十来岁,高高胖胖的身材,架着一副宽边眼镜,意态轩昂,步姿爽健,看上去就是一个不俗的人物,凭着职业的本能,我一眼断定他是个"高知",谁料,他轻意地表示了可得而又不欲的态度."难道是单位里没给评定?"哪里,我是个体户啊!"他的回答大出我所料,但惊讶之余,又觉得他从工程师到个体户的转折又诱人问底,出于记者的好奇心,我就把他盯上了,然而也就是这一"盯",我竟发现了一个改革时代的新型人物.  相似文献   

9.
家国之痛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人称"白痴皇帝".他完全是个摆设,国事一窍不通,却笑话百出.有一次,他在御花园里玩,正是初夏季节,池塘边的草丛间响起阵阵蛙鸣.晋惠帝呆头呆脑地问道:"这些小东西,是为官叫呢,还是为私叫呢?"身边的太监有机灵的,一本正经地对他说:"在官地里的为官叫,在私地里的为私叫."有一年,某地闹饥荒,地方官员上报灾情,说灾区百姓没有粮食吃,饿死许多.晋惠帝就奇怪地问:"没有粮食,何不吃肉粥?"大臣们听了,一片哗然,目瞪口呆,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0.
他,走向深渊     
他姓蒋,现年二十八岁,从部队转业到南京市某监狱,工作一直干得很出色.一天,他送一位姓郭的重刑犯人去医务室就诊.在返回监房的路上,郭见四周无人,就悄声说:"你对我太关心了,我以恩相报,你想买上海产的自行车吗?"嗯-!"蒋严厉地朝他瞪了一眼."这,这……我没有别的意思,是真心实意地感激你."他垂头呐呐地说着,并又瞥了蒋一眼,他判断蒋  相似文献   

11.
唐玄宗初年,国家步入了鼎盛时期.在人文荟萃的江南水乡--浙江长兴,人们过着富足而悠闲的生活. 有一天,一个文士打扮的男子,抱着五六岁大的女儿,在庭院中休憩.父亲忽然来了兴致,想考一考女儿的天赋,便随手指着一株蔷薇,逗弄道:"会做诗吗?"小女孩粉嫩的脸上一片童趣,脆生生笑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碰到过一件窝心事,一次有孩子向他提问:"王老师,听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你作何评论?"王树增问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说:"网上都是这么说的." 王树增老师强压住愤怒说:"黄继光的事迹是真的.说黄继光事迹是真的,有两个理由:第一,40多年前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穿上军装,有幸是黄继光所在部队的一员.在军中,他是我的前辈,我至今以有这样的军中前辈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所在部队的"黄继光连",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依然会叫黄继光的名字,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二,我为了写《朝鲜战争》这本书,尽可能地采访了关于他的事情.包括他的上级下级,以及当时把黄继光几近破碎的遗体从阵地上背下来的女卫生员."  相似文献   

13.
考取燕大哲学系 1938年,孙道临年仅17岁,他考入了燕京大学.他读了一年经济系,第二年转入了文学院哲学系.一天,孙道临正坐在柳荫下捧着<世界哲学史话>读得津津有味.一个人正从柳荫深处匆匆寻来.见到孙道临,按捺住兴奋,隐身在柳荫里,自言自语道:"演这个角色,他成吗?"说着,继续暗自打量.忽又自言自语:"一定要拉他上路!"  相似文献   

14.
何鸣 《各界》2008,(12):47-50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一天,遭人污垢,囚居在北京监狱里的李贽让狱卒给他剃光头发,然后他用剃刀割破了自己的喉咙.气息奄奄中,狱卒问他"痛否",李贽用手指蘸着自己脖子上的血在地上写到:"不痛."狱卒又问:"为何自杀呢?"李贽又写到:"七十老翁何所求?"次日夜子时,李赞血尽气绝,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15.
未来     
娄岩 《侨园》2012,(6):34
临回美国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原本想和父母在一起,但朋友的一个电话又让我忘记了最后陪父母一个晚上的诺言.在送我回家的路上朋友问:"这次回国感觉如何?"我脱口而出的竟是"我仿佛完全忘记了在国外生活了十多年的事实."用我母亲的话说:"这孩子回国这么多天就没在家里吃过一顿饭."一个朋友更是调侃我道:"我就没看过一个像你这样从国外回来的人,比总理还忙的."  相似文献   

16.
康明斯公司是全美知名企业之一.康明斯柴油发动机`是全世界名牌产品之一. 何为"康明斯"?1919年春,全美新工业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银行家米勒先生的事业如日中天,不知什么原因,他总处于一种莫名的亢奋状态中,总想做点什么又不知道该做什么.这天,他钻入自己的"福特"轿车,对司机说:"兜风去."  相似文献   

17.
朱东润先生一直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住院之前,仍顽强勤奋,笔耕不辍. 1987年的一天,我到他家,见楼梯旁贴有一张小纸头,大意是:请来访者不要请他写字.我想,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告示了:他正忙于修改回忆录<八十年>,而向他索求墨迹的人太多,招架不了.说到这告示,他问:"我给你写过字吧?"我回答,写过一幅.随后就很放肆地加上一句实话:"只可惜那幅没反映您的书法艺术成就."并无求他再写一幅的意思,只是随便说说.不料,他竟说,等天气好时,我给你再写一幅.如此另眼看待,很出乎我意外.  相似文献   

18.
刘诚龙 《各界》2008,(3):39-41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真是不错的."问题人士"金圣叹之所以一直是"问题人士",是因为他从小就是一个"问题少年",读书时间是个"问题学生",没有教育过来,此后"狗改不了吃屎啦".……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大繁荣时期.长期活跃于战国时代齐国都城的杰出思想家荀子(约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13年),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流派的前卫观点,融百家之长,汇各派之优,并有所创新发展,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一书广博宏深,内涵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在学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他的思想有些已经超越了孔子.冯友兰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里,贾雨村这个人物不是最重要的,但在红楼里,还真的不可低估.第一回里贾雨村就出场了,而在第一百二十回里,贾雨村又做了结尾.曹雪芹把贾雨村放在开头,一定有他的深远用意. 贾雨村最初应该是个好学上进的学子.在第一回里他这样亮相:"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穷儒的家世曾经是诗书仕宦之族,出生时就已是家道零落了,穷的"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可说此时的他是一个有志而纯洁的青年,落魄在庙里以"每日卖文作文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