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浅析□黄志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的长征。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了重大发展。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12,(3):42-42
沈德理在《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充分受益的现代化。其表现至少包括:改革和发展利益分享、就业扶助的权利平等,等等。这里有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就是必须重视通过制度建设,不断解决数亿农民的就业与增收,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相似文献   

3.
2011年7月,中国共产党迎来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自强创造了一系列骄人成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指出,党的历史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革命道路探索时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在艰难曲折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探索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把一个后发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一个基本实现小康、并初步迈上现代化道路的强国。  相似文献   

5.
黄桦 《前进》2008,(10):17-19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发端于农村,起源于农业,肇始于农民,并由“三农”领域逐渐波及到工业、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总结农村改革30年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从改革的历史轨迹中寻找和探索改革的新方向,对于我省开拓新的改革思路,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艳 《淮海论坛》2014,(3):18-21
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入,由此带来的是社会生活方面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2013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7.
徐小稳 《传承》2007,(5):14-16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社会主义本质作过探索和理论概括,由此产生不同的建设思路,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8.
兰世惠 《人民论坛》2012,(8):140-141
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在仍处于低谷,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1,(7):41-41
管义伟在《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厘清逻辑起点是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与西方社会通过先后两次选择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不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第一次选择兼具第二次选择的性质,从而奠定了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自此伊始,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社区,  相似文献   

10.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和深刻变化。自进入近代历史以来 ,中国社会从未有今天这样充满勃勃生机 ,日新月异地大踏步向前。改革开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 ,可谓两轮并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二十年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前进和深化 ,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 ,到如今 ,已深入到体制的“硬核”,如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的关键时期 ,制度创新已全面提上日程 ,触动了利益格局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推进,彰显出中华文化发展的民族底色、人民情怀、辩证思维、历史使命与世界视野。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凝聚文化价值引领力、文化传承保护力、文化民生保障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创造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将文化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国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飞跃,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神聚魂、引航定向。  相似文献   

12.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的束缚,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3.
当前影响农村党群关系的因素及对策洪元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农村改革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制定并执行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群众生活水平有...  相似文献   

14.
《政策瞭望》2013,(12):1-1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经过20多年不懈探索,大胆实践,我们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遥望前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依然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引航之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推进,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20,(1):I0008-I0009
品质造就美好生活,环境净化心灵港湾。从1952年东四义荣获“全国卫生模范村”,到上世纪80年代的“双文明建设”、90年代的小康建设和进入新世纪的新农村建设,泽州县先后涌现出山耳东、刘轩窑、南山、泊南等一大批示范典型,引领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铿锵前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带来了农村的大变化,继而又促进了全国大发展。现在,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们又面临着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有关精神,切实把农村综合改革搞好,我们应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党建研究》2012,(7):14
1.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名党员。江泽民向大会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全党抓住机遇,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八年底,中国开始从农村实行经济改革,进而发展到城市改革和开放,努力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十年,这是人民共和国成长中最引人瞩目的十年.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也碰到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改革开放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呢?从本期起我们约请一些中国的普通人以切身经历、感受谈谈自己对这十年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陈培永 《求索》2022,(5):5-11
当今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范畴,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新时代得到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的“全面”说明要在有些领域、某些地域、一部分人口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表明的是强国,不是达到一般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表明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我国现代化的定性判断,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了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既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又相对于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道路的称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道路,可以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可以给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声音     
《北京观察》2012,(12):7-7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制定了在2020年将中国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在2050年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全国人民描绘了未来短期和中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