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干部"以德为先"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选干部,陈云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选干部,周恩来提出"政治上可以信任是挑选干部的先决问题",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江泽民提出要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活动以促使干部立德,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5,(10)
共产国际从1936年提出"三五草案"直至发出给中共中央的"八一五"指示电,最终确立了"联蒋抗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共提出了"逼蒋抗日"方针,并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此后,国共两党开始展开谈判,促成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根据领导批示精神,中组部研究室、干部教育局和全国党建研究会就加强干部德的建设联合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一、干部德的建设现状分析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干部德的建设。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才德兼备"、"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镶白旗在推进"三级联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集中投入、合力扶持"的联创新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和强劲动力。"集中投入、合力扶持"创意的提出。近年来,正镶白旗提出了"围绕‘两转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三大具体社会矛盾。列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俄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和必然性,提出了"人民内部不一致"的重要思想。斯大林在继承列宁社会矛盾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两类社会矛盾"的观点,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又否定社会基本矛盾,提出了"完全适应论"的错误观点,导致苏共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央"人才强国"理念的提出,新疆提出了"人才强区"战略,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相应提出了"人才强州"战略。笔者以昌吉州"十二五"紧缺人才为切入点,对比分析紧缺人才类型、行业、职称和学历,进一步紧密结合昌吉州实际情况,从思想观念、环境、经济发展、管理体制、人才市场等几方面对引进紧缺人才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为昌吉州引进人才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新春伊始,许多地方对干部作风提出了"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要求,出现了雷厉风行的政坛新风。"马上就办"是习近平同志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20多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马上就办"的工作要求,并率先垂范。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今天,更要积极践行"马上就办"。"事不过夜、马上就办"体现了雷厉风行、紧抓  相似文献   

8.
从1942年到1944年,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建立政府问题上的主张,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1943年下半年提出的"20条"方案,中共在原方案基础上提出了更多要求,尤其是增加了三条全国性的政治议题,但依旧没有提出改组国民政府的问题。1944年9月的国民参政会,中共提出"联合政府"的主张,公开挑战国民政府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新疆、兵团要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兵团是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战略定位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数据及理论分析,浅析了兵团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定位,并提出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微传播"是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不仅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也对传统的大学生党建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以"制度"为导向和以"情感"为导向的两种党建模式,分析了"制度"导向的党建模式在"微传播"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在"微传播"环境中,以"情感"为导向的党建模式将成为一种积极的大学生党建手段。从而提出发挥党组织在制度和情感两个层次的优势,加强情感建设,增强制度黏性,形成两种党建模式的协同效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已经30年了,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依据并由此揭示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78年到1982年近五年所发生的变化,从思想基础、组织保证、国情认识、实践经验、情感心理基础和政治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基本依据及其对党的理论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金才 《党的文献》2019,(6):97-101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在推动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和发展步骤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和"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进而逐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进程中,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南方谈话"中,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针对"姓资姓社"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不争论",实际上还针对"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治党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理政新方略"四个全面",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之一。时隔20多年,"南方谈话"并未过时,其包含的"治党论"可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参考借鉴。这对新常态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述 《实践》2013,(9):30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相似文献   

15.
程素卿 《党史博采》2006,3(7):10-12
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论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了中国发展的必然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指明了中国发展的道路;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指明了中国发展的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5,(7)
从党领导国家发展的层面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继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之后,第五个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既描绘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向理论界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人民对"第五个现代化"目标寄予无限期望和强烈关注。当下对"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进行预期展望和意义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考量。  相似文献   

17.
"00后"作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生力军,2-3年内会逐渐步入大学阶段,学生群体的显著时代性差异也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本文提出了对未来三年"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改革的提前性思考,分析对比"90后""00后"青少年群体间的差异,并从思政教育的落脚点出发,提出应对未来"00后"大学生特点的思政教育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就开始了重建国家的探索。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目标提出之前,先后在特定背景下提出并实践过"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国"等目标。以毛泽东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5,(5)
<正>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础上,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在报告中重申了"一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中央提出建设"三型"政党,更突出地强调一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突出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党建工作思路。共产党只有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才能获得生命力,而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三型"执政党目标的提出,浓缩了时代特色。"三型"目标的提出充实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党建目标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