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灾害移民的未来动向:从“因灾移民”到“因险移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洪建 《中国减灾》2011,(21):38-39
2011年9月14-17日,"亚太气候移民的政策响应"地区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亚洲发展银行总部召开。会议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亚太地区气候(灾害)移民的政策响应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进行了专题讨论。旨在呼吁政府、国际组织等各方关注气候(灾害)移民,提升将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意识,降低区域脆弱性与面临的灾害风险。会议由来自中国、孟加拉、菲律  相似文献   

2.
金晓霞 《中国减灾》2011,(11):38-39
2011年9月14-17日,“亚太气候移民的政策响应”地区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亚洲发展银行总部召开。会议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亚太地区气候(灾害)移民的政策响应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进行了专题讨论。旨在呼吁政府、国际组织等各方关注气候(灾害)移民,提升将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意识,降低区域脆弱性与面临的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3.
2011年9月14-17日,“亚太气候移民的政策响应”地区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亚洲发展银行总部召开。会议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亚太地区气候(灾害)移民的政策响应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进行了专题讨论。旨在呼吁政府、国际组织等各方关注气候(灾害)移民,提升将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意识,降低区域脆弱性与面临的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4.
<正>奥地利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位于中欧南部,属于中欧型气候。受气候、地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奥地利的灾害主要有三种:首位的是自然灾害,其次是疫情,第三为恐怖事件。在这三种灾害中,主要的是自然灾害,有山崩、洪水、雪灾等;人为灾害主要是交通事故、火灾等。奥地利也是欧洲自然灾害发生较多的国家之一,一般年份自然灾害造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幅员辽阔,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地理地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孕灾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剧烈变化,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成为农业生产的大背景,造成的损失平均占农业损失的8成。同时,反季节设施等栽培  相似文献   

6.
张庆阳 《中国减灾》2013,(12):56-57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各种气象灾害日趋严重。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还给农业、旅游业、娱乐业等对天气敏感的行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一种新的保险种类“天气保险”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度高,分布范围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据统计,1990-201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0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8.
“管理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特别报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管理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促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SREX)"从"极端气候事件+脆弱性+暴露程度"的角度剖析了灾害风险的根源,综合考虑了气候、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提出了管理灾害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种政策选项,对于我国把风险管理纳入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整体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基于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结合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系统重构、发挥政策协同效应是今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幅员辽阔,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地理地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孕灾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剧烈变化,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成为农业生产的大背景,造成的损失平均占农业损失的8成。同时,反季节设施等栽培方式的变革和物流业的发展,成为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有害生物传播和动物发生疫病的重要原因。二是人为灾害。  相似文献   

10.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又多丘陵和山地。受气候环境影响,台风、洪涝、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又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各类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11.
<正>河南省受地理气候环境影响,干旱、洪涝、风雹、霜冻等多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自古以来就是灾害频仍的地区。为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河南省通过抓制度创建、抓专家组建、抓综合演练等举措,推动建立灾害评估制度体系,组建省灾害评估专家库以强化技术支撑,夯实灾害核查评估各环节并检验评估制度实用性,有效提高了灾害评估的综合效能,有力支撑了全省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德国处于温湿的西风带,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以水灾居多,雪灾、飓风等气象灾害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3.
辽政办发[2007]82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近年来,我省暴雨、暴雪、干旱、高温、雷电、冰雹、大雾、大风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呈增多增强的趋势。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次生衍生灾害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影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14.
姜力 《中国减灾》2014,(11):6-9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气候、地理、地质等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洪涝、台风、干旱、地震等大灾巨灾呈高发态势,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域经济高度聚集、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加之许多农村和部分城镇基础设施设防水平低、房屋建筑抗灾能力差,抵御灾害的基础条件薄弱等,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度高,分布范围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据统计,1990—201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i0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6.
韦保新 《中国减灾》2010,(10):50-52
奥地利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位于中欧南部,属于中欧型气候。受气候、地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奥地利的灾害主要有三种:首位的是自然灾害,其次是疫情,第三为恐怖事件。  相似文献   

17.
豫政〔2007〕74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局地性强、危害重,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以及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流行疫情等也相当严重。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我省…  相似文献   

18.
宁政办发[2007]18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我区是全国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干旱、暴雨、冰雹、大风、沙尘暴、霜冻、雷电等灾害种类多、危害大,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以及生物灾害等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气象灾害频发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水稻、小麦和玉米是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准确识别这三种主粮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灾害情况和受灾程度,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能力意义重大。一、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现状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指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而造成危害的各种气象灾害。农情调度将气象灾害分为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和风雹灾害等。  相似文献   

20.
气候适应型城市实质上是韧性城市理论的实践与应用,实现了安全理念从“有”到“无”的逻辑转变:即从传统的关注风险如何应对转变为如何创造安全;从以往应急管理思维下如何应对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单一或复合灾害,转变为关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如何保障生命线正常运转或在灾害冲击下科学有效应对并迅速恢复。气候适应型城市需要搭建智能应灾技术体系和智慧应灾社会体系,通过响应、检测、学习和预测去主动实现气候适应,培育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