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在军事科学院工作的刘培恩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爱好书法,曾得到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的真传,在艺术上很有造诣。后来又迷上了摄影,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已有上千幅作品在外报刊和网络发表并有上百幅获奖,其中《北京全景图》长14米,宽1.2米,  相似文献   

2.
吉尔之妻     
特别不喜欢碟上的译名<意乱贤妻>,居然还有翻成<情色逸事>的,实在和原文不搭边.为什么不翻成<吉尔的妻子>或者<吉尔之妻>呢?碟片上如果不用"意乱"、"情色"之类的词好像能死人似的.这应该是一部让女权主义者有许多话要说的片子,但我在这里却不要在女权主义上进行争辩.我只说,一个女人要是爱上一个男人,她到底有多大的忍耐力?艾曼纽·德芙于沉默中演尽一个被出轨丈夫折磨得体无完肤的妻子的隐忍.早在<唇语惊魂>中我们就领略了她的精湛演技,这一部片子又让人看着她过了一次瘾.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好脾气,有足够的时间,看看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爱的艺术     
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生在农村,从小家境贫寒。他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在他家东边盖起了两栋房子,土草的。村上说叫“青年点”。几天后,来了一群城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男男女女的十多个。其中一个女的还戴着眼睛,孩子们都觉得奇怪,就背地叫她“眼镜”。眼镜是个书迷,她有个书箱,里面有许多书。村里的孩子喜欢在晚上去青年点听眼镜讲故事。因为小男孩喜欢书,每次去听故事都用贪婪的目光看着那个诱人的书箱。终于有一天,他按捺不住,就从书箱里偷了一本“小人书”——《野火春风斗古城》。  相似文献   

4.
好像是有这样一些人,喜欢那些看上去和专业搭一点儿边的东西,比如看电影电视,一个家庭妇女,喜欢韩剧日剧不稀奇,但如果是纪录片迷,就有那么一点点另类。还比如,如果她只是看看尤里斯·伊文思、莱妮·瑞芬斯塔尔、雅克·贝汉也就罢了,如果她还知道《不可理喻之人(An Unreasortable Man)》、《闪亮过节(Deck the Halls)》、《可卡因牛仔(Cocaine Cowboys)》等等就有点儿"过分",又不是佐藤忠南,不必这样看电影,我想应该是迷恋惹的祸。  相似文献   

5.
王顺利  刘莉 《东北亚研究》2002,(4):75-79,74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先是作为织田信长的重要将领横扫群雄,而又继其后在统一过程中实施对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力量有和有伐,杀伐联结,对民众颁布《刀狩令》等灵活的战争策略;推行太阁检地建立有效的经济体制;确立新的政治体制。为统一日本及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开基建制的有效举措。这些举措不仅对当时的统治秩序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被后来的江户幕府所继承。无疑其进步意义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也谈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教科书》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 ,它既是日本右翼猖獗的表现 ,又有其“群众基础”和官方的默许 ,同时还有许多日本大企业、大财团的财力支持。所以 ,《新历史教科书》的出笼 ,从日本国内的形势看 ,实在是水到渠成的事。全书都充满着“皇国史观” ,其字里行间都在进行“日本从未进行过侵略战争”的诡辩与否定。因此 ,决不是修改几处就能解决问题的。一言以蔽之 ,《新历史教科书》给已经出现了问题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其极坏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相似文献   

7.
阿磊知道我是一个追求浪漫的人,喜欢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小小的感动。他专门把我的手机号码设置成《最浪漫的事》作为个性铃声,而他的手机拨打我的号码时也总会响起同一首歌的铃声“:我能想起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半年后,我们携手步入围城。像所有的围城故事一样,我们彼此都有了“审美疲劳”。他随手乱扔自己的臭袜子,晚归,忘了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只不过3年多的时间,我们就成了两个同居的陌生人,缺少激情,没有了婚前的那些点点滴滴的浪漫。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打他的手机时,铃声变成了他喜欢的《后来》;其实我也一样,他…  相似文献   

8.
关于王冶秋     
文物保护是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社会上的人不太了解这个圈子的内幕。在这个不大的圈子里,王冶秋的名气很大。我最初知道他,是因为读了他的《民元时期的鲁迅》,后来从姜德明先生那里知道了他的许多轶事,兴趣也自然增加了。姜先生很喜欢王冶秋,彼此的交情很深。也许缘于鲁迅研究的情分,他们相知得很深,这由姜先生的文章里可以看出来。李何林先生也曾在一篇文章里介绍过王冶秋,读来很有感慨。他的学术才华和领导才华,给知识界带来的益处,今天还能感受到。  相似文献   

9.
如今,海外流传一句话:做你喜欢的工作,财富自然会随之而来。在《你的财富之道》一书中,苏利·拔尼克曾经研究把1500人分成两组,跟踪采访记录20年。甲组占总人数的83%,他们努力工作赚钱为的是将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乙组是其余的17%,他们根据即时的喜好选择工作,不去担心金钱。研究结果有惊人发现。20年后,1500人中有101人成为百万富翁。这101个百万富翁,只有一个不是来自乙组,100个都是来自根据喜好选择工作的人群。  此外,当你能说“我喜欢我的工作”时,你就减少了患心脏病的危险。美国马萨诸塞州健康中心所做的关于心脏病…  相似文献   

10.
药房     
我妈妈是个乡村医生,所以从小我就看惯了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幼簇拥在我家的药房内,震耳欲聋地叫着喊着,诉说病痛,询问药价和服用剂量,间杂着刚打完针的孩子的尖声哭叫,那场面恐怖极了。妈妈在柜台后从这头到那头,又回到这头,忙得像个钟摆,打针,拿药,输液,收钱,都是她一个人。有时我帮她干点拿药找零之类的活儿,就会有熟识的病人夸奖:“小姑娘这么小,就能帮妈妈干活了!”妈妈则骄傲地谦虚着:“还小呢,都上小学了!”这句话后来变成:“还小呢,小学都快毕业了!”再后来变成:“还小呢,都上中学了!”最终演变成:“还小呢,大学都快毕业了!”每当无人…  相似文献   

11.
标题是一句老话,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大概意思似乎并不难懂,当时以为就算是懂了,但引起更多的联想却是一个读书人一副吃苦受累的样子。后来又在一本书里见到一张唐玄奘在西域行走时的画像,身后背着一个高高竖起的狭长式“书笈”,看着重重的书笈压得这位高僧不得不驼着背弯着腰走路的样子,就更加坚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一件苦差事了。  相似文献   

12.
加西莫多”是我以前的一个学生,他之所以有了这么一个雅号,就是因为他和《巴黎圣母院》里的钟楼怪人一样,太丑了!虽然我们从小就说一个人的美与丑不在于外表而是在于内心,但是“加西莫多”的外表实在不能让人喜欢。瘦小的身躯上顶着一个硕大的脑袋,头发永远是又脏又乱。你和他正面相对的时候,似乎只能看到一张嘴、一排牙,外加两个圆圆的鼻孔。长得已经有些惨不忍睹,身材好些也还能弥补一些不足。但是可怜的“加西莫多”,他的上身比下身还长,两条短短的腿还偏偏是罗圈的。唉……造物主对他实在是有些恶毒!“加西莫多”的成绩也是…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2006,(9):31-32
新单位离本市人气最高的商业街很近,这使经常因为晕车不能闲逛的我如获特赦.午饭后没事就去转一圈.起初,去服装商城,一天下来便发现在这个素有诚信、平民之称的商城内,一套普通内衣也要二三百块,毛衫、外套之类更不用说,千八百属平常,不由一声叹息.然后去情侣在吧、心语星愿一类的店,那里面都是些很精致的小东西,比如卡通手套之类,倒是一般女人都喜欢的,而且也承受得起,但是久了也腻.后来去逛皮草,在这种地方,就彻底心如止水了.  相似文献   

14.
从小就没有人喜欢跟乔寞玩。
  那真是幼稚且不服输的年龄,最受欢迎的女同学随口一句话就像甩出一面大旗,能号召班上所有的女同学结队在操场上玩丢手绢的游戏。她们刻意将手绢放在“旗主”的身后,不被追上而一起鼓掌看着她唱歌,跳舞,背唐诗。  相似文献   

15.
前些年,我曾写过一篇小文《我做编辑这八年》,转眼间,又一个五年过去了。回首往事,不免有光阴易逝的惆怅,是啊,说起来,现在应是“我做编辑这14年”了,岁月倥偬,如白驹过隙。随着岁月一起去的,有朝气,有冲动,也有梦想;随着年龄一起留下来的,则是积累,是沉淀,当然还有记忆。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2002,(1)
细雨: 今天是我的生日,这是个流泪的生日。说来话长,3年前,我认识了他,那时,他有女朋友,我喜欢上了他,但我没有表白。后来听说他和女朋友分手了,再后来家人给我介绍了对象,竟是他。就这样,我和他走到了一起,可是,事情远没有我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  相似文献   

17.
我的老婆比我高上大学第一天我就有了老婆,她说第一眼看见我就一见钟情了。然后,她接过去我手里的行李说,走,跟我来吧。她个子真高啊,1.75米吧,我走在她旁边总有自卑感,但她实在喜欢我,一直甜甜地叫我老公,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偷图书馆的那些好看的书,更多的时候我们去操场上看月亮,直到她靠在我肩膀上迷糊了我们才回去。那时露水已经有了,她的裙子全湿了,她说,老公,天怎么这么冷啊?于是我只有脱掉外衣给她穿上。上高数的时候我们一起逃课,然后回到宿舍打“超级玛丽”,就是最低版本的那种,偶尔她也抱着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看,而…  相似文献   

18.
《冰糖葫芦》成了封箱戏 “封箱戏”是旧时梨园行常讲的一个专用名词。箱,指演戏时使用的大衣箱,也就是戏装箱子;封箱,指不再使用箱子里的戏装;封箱戏,指从此再也不演出的某一个戏。后来,又有所延伸和演变——也就成了指某个演员最后告别舞台演出时的那个戏了。  相似文献   

19.
咖啡里的人     
很长的一段时间,成功地远离了咖啡。克制自己是困难的,尤其是对一件已经上瘾以后的事。像喜欢上一种东西,如果你永远也没有机缘碰触它,那么不去想拥有它还是比较容易的。反正OUTOFSIGHT,OUTOFMIND。万一你常时都有机会看见它,甚至靠近它,摸着它,但是,每一次相见都得在心里提醒自己,限制自己,喂喂,不再是属于你的,放下,别动,眼睁睁看着别人在一口一口地啜饮,再看着别人那副满足的享受,等于是一种变相的锥心挑战。失落的心中出现两个自己,感性的那一个怂恿着:咖啡又不是吗啡,有那么可怕吗?何必就此远…  相似文献   

20.
她是个很挑剔的女人。对人是这样,对事也是这样。不知道是性格使然,还是后来书读得多了,就变怪了,或者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就变得爱挑剔了。生活上是这样:她看见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坚决回避。比方说,她哥哥买回一辆女式自行车,还骑得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