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专业化、权力等级、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为基本特征的理性官僚制,是现代社会大多数组织进行结构设计时普遍遵循的原则。本文通过对官僚制的上述基本特征进行阐述,发掘隐藏在现实组织形态之中的官僚制原则的合理性,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科层化组织"的低效率,并非理性官僚制原则使然,实则是组织设计的理性化程度的不充分造成的。我国的政府公务员系统的官僚化、理性化程度的不充分,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因而以理性官僚制建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一种可行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官僚制:转型时期我国行政组织模式的新视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官僚制遭到了西方行政改革者的广泛批判,但官僚制的完善仍是行政现代化的关键。因而对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官僚制依旧是我国行政组织模式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官僚制的缺陷和局限性要求必须对其加以矫正和改革,而学习型组织理论用于这一改革具有可行性。因而我们找到了塑造适合中国国情的行政组织模式的新视点,即,将学习型组织与官僚制进行优势结合,建构学习型官僚制。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把官僚制和官僚主义两个概念混淆,其实官僚制是一种理性的行政组织管理形式,与政府及其官员表现出来的不关心群众,脱离群众不同。在现今许多西方国家都提出摒弃官僚制的时候,我们不能盲目跟风,而应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为理性官僚制的不足补课。  相似文献   

4.
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理性官僚制是一种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明确规则为主线,强调规范化和高效率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性类型"。对比理性官僚制组织的特征,对当前我国的官僚制的现状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我国的理性官僚制严重不足,另外我国目前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这一特定的行政环境决定了我们当前的行政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加强理性官僚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公共选择理论为框架,文讨论了罗马尼亚公共行政中的官僚选拔。全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包括:关于官僚制的韦伯式路径、公共选择理论关于官僚制论述的回顾、制度变迁和公共官僚选拔的理论构建和关于方法论的总结。第二部分是应用部分,作者对1990至2009年期间的公务员体系立法进行了深度考察,改良了里德和库尔特(ReidKurth,1988;1989)的组织变迁理论,并将改进后的理论应用于罗马尼亚的案例。这个新理论预测,罗马尼亚政治家在加入欧盟时将低效率地维持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公务员体系,因此人们应该在2007年1月之前观察到一个去政治化(de-politicization)的公共官僚选拔系统,以及随之而来在2007年1月之后的再政治化(re-politicization)。论文的文献研究确认了这个预测。  相似文献   

6.
对韦伯官僚制行政模式存在的效率悖论的批判,在更大层面上是后人的一种"误读"和"苛求".新公共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僚制的行政效率,但并没有动摇官僚制的理论基础;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今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年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推动社会进步。青年公务员作为我国执政力量的中坚.不止限于恪尽职守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重托.同时影响甚至决定着我国未来一定时期政治与行政的价值取向.又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带给普通百姓以新的希望和祈盼。由此,青年公务员必须以“八荣八耻”为指导,进一步锤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  相似文献   

8.
官僚制的精神与我国行政组织体制的理性化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莹  张军 《行政与法》2003,(8):20-21
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的组织形态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组织形态,官僚制以其形式合理性和技术化的设计在西方社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官僚制中所包含着理性精神、民主意识以及科学化的设计思路和要求,对于我国在转型时期发育、构建理性化的行政组织体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理性的官僚制理论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是一种理想形态的官僚制。这种官僚制依靠自身的优越性在韦伯生活的时代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官僚制的深入应用,现实中的官僚制正在蜕化,官僚制弊病不断出现。官僚制弊病的产生根源于官僚制自身的缺陷,根除官僚制弊病,需要官僚制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对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审视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这一理想王国是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上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由于时代的局限,难免存在不足和弊端,出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并带来了一系列的官僚制危机。而对我国的行政发展来说,创建中国特色的官僚制却是当务之急,韦伯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公务员角色的定位历来是公共行政学探讨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行政学及其继承者——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服务把公务员定位为"公共人";公共选择学派则将公务员定位为"经济人"。但各种研究范式的分离与竞争始终没有摆脱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人性假设"和实证研究范式的限制。公务员角色在现实中发生错位,其背后所反映的是管理主义运动兴起过程中公共行政陷入的身份危机。社会建构主义重视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把公务员作为一个群体来看待,而不是将其作为抽象的个体加以定位。因此,通过自由式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手段,形成一种自我认同、相互信任的组织文化,或许是走出公务员角色定位困境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公务员职业化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急需通过能力建设克服公务员队伍中的“本领恐慌”。公务员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组织提供培训和公务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更要从价值观上培育公务员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公务员期望的不断提升,以考试录用为主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亟待创新。本文探索将胜任力模型引入到公务员选拔机制中,对公务员选拔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公务员选拔的胜任力评价与反馈、公务员选拔应用胜任力模型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综合评价公务员选拔对象的能力素质、合理配置公务员任职岗位、促进公务员个体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杰 《行政与法》2004,4(10):19-21
“公共性”是一个分析现代政府活动性质和行为的重要工具,对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探讨有利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在这种特定环境与制度下的内涵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根本理念层面、道德层面和政治过程层面来解释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内容,分析了我国政府对公共管理的根本理念定位———公众满意,国家公务员的公共行政道德责任建设及公民参与对“公共性”实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培育公务员精神要着力营造“三大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是在公务员队伍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措施和具体体现,是解决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把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到实施公务员法的全过程,贯穿到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全过程,贯穿到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着力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来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相似文献   

16.
吴建清  刘惠霞  魏琪 《政法学刊》2010,27(4):113-117
绩效考核起源于西方国家文官(公务员)制度。公安机关推行绩效考核,对进一步调动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公安工作的活力,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它的应用一定要考虑到它所适应的条件,绩效考核的管理方法才具有它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务员权利及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既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进入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更标志着我国公务员权利的保障步入法制化保障的新时代。我国公务员依法享有较为明确、广泛、真实的权利。公务员权利及公务员权利保障有其科学的内涵。我国公务员权利的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然而我国公务员权利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和创新,尤其是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申诉控告制度和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机构改革背景下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机构改革引起的公务员职业环境的变化,明确了新环境对公务员职业素质的新要求。提出公务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契合职业环境的发展变化,结合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合适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相似文献   

19.
工商行政管理所(队)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工商行政管理所(队)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文以西安市L区的200名工商行政管理所(队)公务员作为研究对象,从工作满意度、所需激励因素、激励因素的实际供给情况、执法环境对工商行政管理所(队)公务员工作动力的影响以及绩效考评与工作动力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接受调查的工商行政管理所(队)公务员的工作状况,在此基础上探索了适合该群体的工资、福利、考核、在职培训、职务升降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以期对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所(队)公务员管理的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张丽珍 《行政与法》2007,(11):42-45
公务员精神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公务员精神作为公务员的价值信念,指引、评价和规范公务员的行为,体现着公共行政的精神和行政文化的价值观。通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公务员可以准确把握其角色的特殊性内涵,理解公共管理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这些特质。社会角色赋予了角色承担者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往往通过职责体现,包括责任和义务,担当职责是角色的必然要求。公务员要出色地完成其职责,合作是最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沿着角色把握、职责担当、合作定位这一伦理路径,公务员精神的公共性、正义性、廉洁性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