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周建标 《前线》2013,(5):89-90
“仁义礼智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传统,是人们喜闻乐见、公认的伦理道德准则,在当代仍具有普遍意义。“仁”说“仁”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的基本含义是博爱。  相似文献   

2.
以“礼”为思想灵魂、以“仪”为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文质统一、礼德统一、仁义礼智信统一,是当代中国公共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中西礼仪文化综合创新、古今礼仪文化创造性转化等途径实现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与公共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加强现代公共道德建设的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又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社会所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先哲,特别是儒学家们归纳的五个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积淀了中华民族一些优良道德传统.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转化成为“新五常”,即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平等尊重、创新创造、诚实守信,从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作为"至德要道",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评判人之德行的重要标准。孝从孝亲的家庭伦理出发,推至兄弟、夫妇、上下级以及朋友之间的相互尊敬与谏诤,体现在孝与仁义礼智信的关系中,即孝为仁之本,孝慈谓仁;义为孝之实,诤孝为义;礼为孝之核,敬孝合礼;智为孝之方,谏孝需智;孝为信之基,诚孝为信。弘扬孝文化,对于促进当代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如果进一步问:传统美德是什么,请举个代表。作为整体德目,我就举“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作代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又称“四端”)。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先把“仁谊礼知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后,“仁义礼智信”被官方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具有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当然,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6.
建设信用     
我们要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信用。 因为信用是实行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提。 中华民族有讲信用的优良传统。古人早就说:“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现在我们也常说:“中国人是说话算数的。”“仁义礼智信”,“信”被立为五德之一,虽然忝居末位,毕竟也算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笔者认为,弘扬“仁义礼智信”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这是经过几十年、近百年的曲折才总结出来的正确方针。如果进一步问:  相似文献   

8.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9.
偶感二则     
“德字”当先于“法治” 不知何时冒出一种说法:“法制”才是硬家伙,“德治”不过是软东西。持此观点者其理由是:有人已经抡刀即将杀人,你还能和他“斯文”什么“仁义礼智信”?!不错,对这种人应立即捆送公安机关法办。可得问:他为什么会犯罪或准备犯罪?犯罪之前我们的德育如何,普法宣教做得怎样?精神文明建设尽到主观努力没有? 法制建设无疑重要,因为只有借助法制的威慑力方能惩治犯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用"仁义礼智信"的政治伦理营造了封建官场的政治生态,以封建的政治规矩规范了官员的从政行为,通过严厉的奖惩手段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政治秩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可以借用传统"教化"的思想和实践机制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11.
徐宁 《党的文献》2007,(4):85-86
所谓"加减乘除",就是算经济账.周恩来历来重视算账,擅长"加减乘除",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曾说,国家大,这个家不好当,领导者必须注意算账.  相似文献   

12.
冷兆松 《党的文献》2007,1(6):55-57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1年4月2日,毛泽东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又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一些著述对毛泽东这两个论断,在理解上一直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2月26日南平市委提出了南平新的发展定位: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如何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文章从产业结构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打造符合绿色腹地发展战略目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之所以走近齐进,是缘于他和他的同志们创造了个“奇迹”。在他担任沈阳市老干部局长不到200个日子里,他的名字竟为沈阳市2万余名离休老干部中所皆知,老干部局的工作也获得老干部的啧啧称赞。不管你是在沈城的某个公园,还是街头绿地,只要碰到离休老干部,提起“齐进”,他们都不禁竖起大拇指:“这个局长好啊!”有的即使与齐进未曾谋面,也纷纷给他写信诉说自己的心事。更有甚者还特意前往老干部局,就为看看齐进局长长的什么模样。齐进,2004年7月调任沈阳市委老干部局当局长,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便成为老干部心中的“偶像”?春日的一个上午,记者来…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人为本 超越“走入”与“走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大讨论中,究竟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我国理论界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无论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想真正超越"走入"与"走出"之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发挥对台优势做好"特殊福建"大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6个侧面分析了闽台之间时空上、文化上的源远流长的特殊关系,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赋予福建9项对台方面的特殊政策以及双方交流所取得的特殊成就,说明了福建在自身发展和祖国统一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文章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该继续发挥这些特殊优势,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从3个方面实现闽台关系特殊性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王英津 《新视野》2001,(3):53-55
一、“两德模式”的由来 “两德模式”是指东德和西德在和平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的模式。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强权硬把一个主权德国切割为二:东德和西德。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刚出现的两个德国严重对峙,后经过各自独立的发展,双方关系从彼此对立发展到外交上的相互承认,到1972年12月双方又签订了“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两德关系进一步缓和,直至1990年10月两德最后实现了完全的国家统一。国际社会就把东西德国历经40余年的发展,运用和平方式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模式,称之为“两德模式”。 “两德模式”在台湾并不…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安平  姚传明 《新视野》2007,27(5):63-67
随着一批西方"协商民主"的论文和著作的译介,最近中国出现了"协商民主"的讨论热潮,不少人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出现看作是民主理论的转向,看作是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印证而产生"知音之感"。本文认为,有些人对西方的"协商民主"存在着严重的误读。文章分析了误读的产生及其原因,指出西方的"协商民主"与中国已经存在着的政治协商是基于不同的原则和理念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一种规范理论的启示下认真研究基于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资源的民主理论和模式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9.
吴志菲 《党史纵横》2008,(12):15-20
经叔平,浙江上虞人,中国工商界风云人物,著名政治活动家。1918年7月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历任上海新中实业厂副经理、上海华明烟厂副经理、经理、上海华成烟厂经理、上海卷烟工业同业公会主委、民建上海市委秘书长、上海市工商联副秘书长、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部总经理、中信公司副总经理、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信公司常务董事、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福建省委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从福建的实际出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经济中心不动摇,扭住发展主题不放松,高屋建瓴地把握和驾驭全局,适时地提出了加快福建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经过两年的实践,事实表明,省委提出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有效的,按照这个基本思路扎扎实实地抓下去福建今后的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省委提出的一系列思路,集中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也是福建践行“三个代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