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德”问题搅动东北亚和全球战略安全形势,损害中韩和中美互信,考验中国维护战略安全利益、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大国关系的能力.中国的反应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误解和批评,有观点认为,由于“美主韩从”的同盟结构,“萨德”落地是美国主导、韩国追随的结果,中国反制措施应以美国为主,对反制韩国为主的做法提出质疑.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反应过度,主张对“萨德”的反应限定于军事领域,不应扩散到经贸和人文交流等领域.还有观点认为,“萨德”落地与朝核问题有关,中国应反朝核而不是反“萨德”.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世界战略重心东移,美国“重返亚太”,印度与印度洋战略重要性上升.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印太”作为一个新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概念在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国的学界和政界被广泛使用.在“印太”语境下,中国的地区影响力遭遇人为淡化,中国的海洋活动受到格外关注,部分国家积极筹划针对中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和小多边机制.但由于各自利益驱动,在“印太”框架下,有关国家在联手制衡中国的问题上尚未取得一致立场.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即“入篮”,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必然结果.其背后也有中国对自身正当利益的合理诉求,即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参与完善全球货币金融治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制度担保,借助外力倒逼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并提升中国加快改革开放之承诺的可信度.人民币“入篮”将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未来国际货币格局更可能是“一超”(美元)、“两强”(欧元、人民币)、“两小”(英镑、日元)并存.为此,中国需要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广泛寻求深层共识,参与供给国际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4.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沿线国家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对此反响不一.其中,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些中等强国和地区大国的认知与反应值得探究.例如,澳大利亚在东南亚有重要的经贸利益,其对倡议的战略影响不容小觑.准确把握澳大利亚政界、商界、学界、智库、舆论界对“一带一路”的战略认知及其原因,深入分析澳大利亚对加入“一带一路”的态度,探讨中国的应对策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特朗普时代,美国的贸易政策、财税政策和利率调整都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很大风险.基于广泛和深入的访谈调研,本文通过财政收支和政治定位的两维分析,明确特朗普施政逻辑的“损”、“补”对象,并在财政约束之下推测他未来的政策方向和空间,进而探讨中国应有的对策.本文认为特朗普将继续实施逆全球化政策,并指望通过减息来为减税创造财政空间,这些举措最终都是以伤害他国利益为导向的零和博弈.  相似文献   

6.
声称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中国出现从共产主义到民主制的广泛的、和平的演变”,“关键的问题是奉行一项最有可能改变中国行为的政策”。最惠国待遇是外界对中国施加影响的手段,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进口世界的商品和劳务而阻止外国思想入境”,保留对华最惠国待遇“可以帮助中国创造民主改革的气候”,“增加自由主义力量”。克林顿还把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挂起钩来。  相似文献   

7.
乌克兰     
一、重要成果 认为李总理的访问“取得巨大成果”,“获得圆满成功”,乌克兰“感到十分满意”。联合公报等文件的签署,为“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扩大双方合作“开辟了广泛前景”。称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举世公认的重要作用”,影响“明显加强”。赞扬中国的经济改革既使“经济发展很快”,又“保持了国家稳定”,同时还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这些经验值得乌“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2013年出访非洲时提出的理念,后来提升为中国塑造新型国际关系和处理双边、多边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权标签的外交新理念.中非“命运共同体”以“传统友谊”为情感基础,以“真、诚、亲、实”为交往原则,奉行“正确义利观”这一共同的价值标准,其宗旨是实现“合作共赢”.中非“命运共同体”将中非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命运联结在一起,构建了中非关系的新话语体系,也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为了树立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外交范式,引领新的世界秩序,需要建构中国外交的“和力”.“和力”就是基于“和合”的理念,通过正向运用一国的综合实力,以促进国际社会“和平”、“和谐”、“合作”的能力.本文具体探讨了“和力”的理念和观念支撑,分析其构成要素和运用方式,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信仰中国     
国内宗教发展、跨国宗教交流与国家总体外交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逐渐成为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意义且亟需面对的战略问题.中国在宗教信仰领域更加有所作为的关键,即在于正视一个逐渐浮现的、与“文化中国”和“中华经济圈”并存的“信仰中国”.它包含了三个紧密相连的“信仰板块”:中国大陆与港、澳、台;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各种东西方宗教的海外华人信众群体;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外国信众群体.中国国家力量对“信仰中国”的积极叙述、塑造与展示,不仅将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也将对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倡议是中国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核心对外发展倡议之一.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拥有世界最大海域面积的大国,是“海丝”倡议的对象国与建设国,中国欢迎澳参与“海丝”倡议建设.为促进国家发展战略转型,澳提出并积极推进“北部大开发”和“国家基建计划”.因此,澳国家发展战略与“海丝”倡议的对接有了历史机遇和战略条件.中澳在政治、经贸、金融及民间往来等领域合作的拓展与深化,使澳与“海丝”倡议对接具有现实基础并进入实际操作.但是,澳中发展战略的对接面临若干问题和挑战,中国应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应对中澳关系的起伏,以吸引澳为“海丝”倡议贡献正能量.随着“海丝”倡议相关政策的落地及中国实力的增强,澳发展战略与“海丝”倡议的对接必将逐渐推进、深化.  相似文献   

12.
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与合作共赢的外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规范,是以“平等、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为基础的. “平等、民主、自由”观念的普及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这并不是人类最高层次的价值观,也不是不可超越的价值观.中国古代的“仁、义、礼”近似于现代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这三者分别是高于“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作为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崛起大国,中国应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在国际社会倡导“公平、正义和文明”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建设新型国际规范.  相似文献   

13.
<正>共青团黑龙江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省委和共青团中央工作部署,坚持“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理念,全力进驻互联网空间、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着力打造活力四射、影响广泛、触手可及的网上共青团。“黑龙江共青团”新媒体平台已成为网上理论宣传、政策普及、成就展示和龙江推介等工作的重要载体,“爱党爱国爱家乡、热血青春勇担当”的网络人格化形象,赢得青少年真心喜爱、社会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外战略布局需扬长补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的中国对外战略布局可以用“积极进取”一词来表达.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战略布局的思想经历了“一条线”和“一边倒”、“三个世界划分”、“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国外交政策也经历了几次大调整,包括中苏结盟及关系破裂、与亚非拉国家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化,等等.  相似文献   

15.
王旭  徐永智 《现代国际关系》2024,(2):100-120+140
日本“印太战略”由时任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经现任首相岸田文雄继承和发展,已经逐步确立。当下日本“印太战略”理念宽泛,议题和伙伴广泛,泛安全化色彩浓重,是兼具结盟性、遏华性、安全性和全球性的综合国际战略。日本强化“印太战略”受维系经济强国地位、“政治大国”夙愿以及遏制中国等考虑的驱动,将影响全球发展、损害区域海洋安全、干扰中国统一进程。同时,日本强化“印太战略”也面临着战略透支、经济基础不稳和外部支持不牢三重制约,这些制约因素虽难以在短期内扭转日本强化“印太战略”的方向,但将限制其成效。  相似文献   

16.
自1847年容闳赴美以来,中国学子远赴海外求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将近160年,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艰苦奋斗使世人看到了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可贵精神。“中国留学生”是勤奋、刻苦以及“精英”的代名词,是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他们很多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入W TO后对国外教育的广泛放开,众多的中国家长和学子纷纷选择出国留学的道路,使中国海外留学生数量激增。据统计资料,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近20多年来,共有58.2万留学生赴103个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日本之间围绕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矛盾,从日本角度看是因为日本政界存在“亲台派”.日本“亲台派”源于反共意识形态和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感恩”情结,伴随着日本对自身的安全战略考量而不断强调重视“台湾的安全”,而不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存在.其间,台湾的民进党实力壮大之后,日本“亲台派”逐渐蜕化为支持“台独”的政治势力.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其家族传承、所属政治派阀以及自身政治理念来说,都属于“亲台派”.日本“亲台派”的主政意味着右翼势力会寻机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扩大踩踏中日关系底线的活动,通过打“台湾牌”来牵制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8.
在2017年5月14-15日举行的高峰论坛上,“一带一路”被多国政要盛赞为“改变未来的伟大倡议”、“一个伟大的构想”.从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到近期刚刚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议提出已近四年.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从概念界定到顶层设计再到具体项目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逐层推进,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内外风险和能力短板.“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宜谨慎面对推进中的问题,加强研判,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开启一场改变中国与世界的伟大征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共“十八大”报告为蓝本,辅以中国新领导集体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时结合近年中国面临的内外形势及外交实践,从战略目标、战略环境、战略条件、战略理念、战略布局五个方面对新时期中国大战略做全景式描述和分析,提出了中国大战略所追求的近、中、远期目标,以“三个自信”为核心的战略条件,以八个“必须坚持”为支撑的战略理念,并将中国大战略概括为内政、外交、国防、对台、党建等五个“五位一体”.本文的结论是:以中共“十八大”报告为标志,新时期中国大战略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文本,对于指导中国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与维护国家安全是新时期中国的重要国家战略.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建设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术界也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国内有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智库、论坛纷纷成立,如“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安全是衡量中国崛起的基础性标尺,是中国和平发展之基,更是“一带一路”实施的首要考虑问题.然而,在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动之下,安全威胁来源更趋复杂化,中国国家安全维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安全”等安全理念,力求统筹安全与发展、国内与国际、自身与世界安全,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