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吴家庆  凌应生 《求索》2014,(4):47-51
政府获取信任的能力直接反映执政党全信力状况。从信任关系发生、社会信任文化转型和政府权成构建三个维度对当前政府信任危机的发生机理分析,警示党的长期执政已面临严峻的全信危机挑战。坚定群众路线,将维护和实现最大化的全共利益作为党和政府绩效考核的首要啄则;推进社会信任文化转型,构建新型社会全信模式;转变权力意识,以执政有效性为核心兑现承诺,提升全信力,是重建政府信任、提升执政全信力应对全信危机挑战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凸显,表现为民众与政府之间、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三种信任危机维度。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我国社会信任的国家化与货币化。这种货币本位式的社会秩序动摇了政府、民众及市场利益主体的道德底线,扭曲了正常的社会价值,破坏了社会信任的基础,故应重建社会信任的社会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钟惠英 《求索》2010,(10):98-99,78
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动机制。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动力机制由四个方面构成:即由政府、企业、社会第三部门、家庭和个人构成的行为主体驱动力,由生态技术创新等构成的基础驱动力,由客体承载压力与府际竞争压力等构成的内部驱动力,以及由在宏观上由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国家战略目标和宏观政策,在微观上由城市群外的一些非政府组织、社团和其他利益集团等构成的外部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任与公民信任良性互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互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受到政府与公民信任现状的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应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润滑,减少社会摩擦和内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贾新奇 《理论月刊》2005,(7):146-148
根据道德直接发挥范导作用时对象的不同,道德可以分为两类,即自我范导的道德和相互范导的道德.两类道德各自有着自身的价值.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相互范导的道德应该是社会道德的主体内容.这一结论,能够帮助我们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反思,并走出理论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服务型政府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衡量标准研究不足是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服务型政府成效衡量和服务型政府内涵及建设路径之间关系的分析,构建成效衡量的四个维度,即价值维度、职能维度、制度维度和机制维度,可以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4,(1):36-36
高星在《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信任缺失已经危害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现阶段社会信任缺失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转型期信任模式交汇更替衍生了信任缺失,价值观扭曲导致了信任缺失,社会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异化加剧了信任缺失。有效提升社会信任水平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大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政府公信力建设、社会信任应对调控机制建设,以寻求提升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的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出现社会道德的下滑,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公平、不公正,缺少利益共享机制和畅通的利益表达途径,使得社会不同群体对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猜疑、隔膜和不信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社会墙。这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有效的思路来解决。要拆除社会墙,必须创新社会治理,大力发展社会资本,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构建社会利益共享和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同时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  相似文献   

9.
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是农村人际信任运作的重要场域.在半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中间组织不仅构成了人际信任的二元化运作机制,而且还建构起人际信任发展的四种理想模型,并规范着农村社会信任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用失范与政府信用建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政府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政府信用失范包括信用缺失、信用贫困、信用滥用、信用危机等 ,并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政府信用建设的方向是建构道德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绩效型政府、制度型政府。政府信用是政治文明的要求与反应 ,是政府文明的主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