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梁衡 《新湘评论》2006,(7):56-57
泸定县,因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而名扬天下,在县城边为纪念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建一纪念公园,园内有一“四歌亭”,亭内立一四面体石碑,碑的三面各刻有一首歌,连词带谱。第一首是《歌唱二郎山》,第二首是《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第三首是《康定情歌》。  相似文献   

2.
散木 《党史博览》2008,(8):49-49
曾读《世纪》2003年第5期王鹏的文章《〈大公报〉一则报道决定红军长征终点》,文章的观点与收入王芝琛《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一书中的文章《到底是哪一张报纸“定乾坤”》相同,即都认为红军长征途中因党中央领导人偶阅天津《大公报》有关国民党在陕北“剿匪”的报道,这才决定把长征的“终点”确定在陕北。其实,关于决定了红军长征的终点的报纸,  相似文献   

3.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围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于1937年来到延安,再次系统地采访了红军长征的当事人,详细报道了众多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围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4.
报纸是促成长征落脚陕北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进驻哈达铺前后读到了《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多种报纸以及一些布告、传单之类的材料,初步促成了把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的决定。随后,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榜罗镇见到了更多的相关报纸,获得了更多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消息,进一步坚定了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5.
李安葆 《党史纵横》2008,(12):61-61
人们都知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是外国人记述红军长征的最早专著,但人们对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写的长征专著《神灵之手》却知之甚少。其实,1936年出版的《神灵之手》要比《西行漫记》还早出版一年。  相似文献   

6.
“飞夺泸定桥”从命名到传播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35年5月29日,长征中的红军惊险奇绝地夺取了泸定桥,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当时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的彭加伦以一篇题为《飞夺泸定桥》的短文记述了这段战事,收录在1937年2月于延安编成、1942年正式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再次观看了激动人心的《长征组歌》,又沐浴了一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洗礼。我边看边思考,在那样空前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却能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胜利完成长征,创造了历史奇迹,原因何在,动力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选用了著名歌曲《十送红军》。在每集的片尾,我们看到屏幕上映入眼帘的词作者是张士燮,曲作者是朱正本。许多人一定以为是中央电视台弄错了,因为《十送红军》这首大家熟悉的旋律.40年来一直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纯粹的江西民歌被大家熟知的,今天怎么又出现了词作者和曲作者呢?  相似文献   

9.
张小芳 《党史文苑》2013,(12):44-47
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主题歌选用了著名歌曲《十送红军》。在每集的片尾,我们看到屏幕上映人眼帘的词作者是张士燮,曲作者是朱正本。许多人一定以为是中央电视台弄错了,因为《十送红军》这首大家熟悉的旋律,40年来一直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纯粹的江西民歌被大家传唱的,现在怎么又有了词作者和曲作者呢?  相似文献   

10.
邓颖超是红一方面军中参加长征的30名女红军之一。1992年7月11日.她与世长辞,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人生征程。《人民日报》7月17日刊出的《邓颖超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德高望重的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在红军长征中的经历只提了一笔:“1934年10月,带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然而,她当时是怎样带病参加长征,她在长征中有什么样的经历,以及数十年后又是怎样回顾长征路,口述长征事,撰写长征史的呢?  相似文献   

11.
刘明钢 《党史博览》2006,(10):38-40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求生存谋解放的一部最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它以特有的魅力,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长征胜利距今已有70年。70年来,相关的图书已出版了很多。人们一般认为,关于长征最早的记录是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国出版时更名为《西行漫记》)。但实际上,就在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红军指战员的同时,不少长征亲历者也曾拿起笔撰写回忆文章,这些回忆文章于1937年2月结集成书,并于1942年出版,这就是《红军长征记》——一份关于长征的最早、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老山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一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我们选编了陆定一的《老山界》,就是为了和读者一起重温红色经典,缅怀难忘岁月,弘扬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3.
廉臣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和杨定华写的《雪山草地行军记》、《由甘肃到山西》三篇文章,是20世纪30年代最珍贵的长篇长征回忆实录,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红军长征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今年10月10日,是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70周年纪念日。随着纪念日的临近,全世界媒体的目光聚焦中国。8月15日,法国电视台《中国的面孔》摄制组一行6人来到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赣州于都县,采访当年摇船送红军渡河的老船工李声仁,拍摄革命旧址和于都新貌。《中国的面孔》是法国电视台记录长征的一部专题片,这部片子共分4集,将沿着长征的路线进行拍摄,采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中国人对长征的看法,反映中国的巨大变化。据悉,这是首家境外媒体聚焦长征70周年。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我国将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发展“红色旅游”的具体设…  相似文献   

15.
准备·密电·落脚点──《红军长征文献》编纂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备·密电·落脚点──《红军长征文献》编纂札记徐占权,周继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历史壮举,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为了推进对长征史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的《红军长征文献》,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  相似文献   

16.
《福建党史月刊》2013,(21):38-38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物资匮乏,困难重重.为争取外国人对红军的物资援助,毛泽东在1936年8月开始号召写红军长征的回忆。据此书“关于编辑的经过”称:到了当月中旬.开始接到来稿。这之后稿子便是从各方面涌来!到了10月底收到的稿子有200篇以上。可是.这本《红军长征记》却长期没有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17.
《红军长征记》(亦名《二万五千里》),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最早真实纪录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程的回忆录,也是由长征亲历者撰写的一部史诗性伟大著作。该书的主编是丁玲。  相似文献   

18.
《遵义日记》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发出撰写《长征记》的征稿启事。在中央号召下,长征的亲历者积极性甚高,纷纷撰写。在此基础上,编者精选出100篇文章、近40万字,取名为《二万五千里》;1942年底印刷出版,更名为《红军长征记》。这是长征亲历者留下的关于长征的文字记载,一部关于长征的最早、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红军长征记》,看点多多。署名“何涤宙”的《遵义日记》就是极为精彩的一篇。  相似文献   

19.
李安葆 《湘潮》2008,(11):34-36
中国工农红军在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长征路上,仍孜孜不倦地学习。红军长征出发时,中革军委曾下令:“严格检查文件担子,非经批准不得超过规定数目。”可是,许多干部、红军指战员宁可少带别的东西,却舍不得将心爱的书籍丢掉。毛泽东从于都出发时许多东西精简了,却带了一个书挑子,藏着他珍爱的书稿(如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以及自己的手稿《农村调查》等);成仿吾的小背包里,  相似文献   

20.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1937年的延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扣《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国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