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相信自己     
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是位将军,儿子是个马前卒。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根箭,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上等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露出的箭尾,一眼便可认出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成的。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想像着随自己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主帅应声落马。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收兵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喜气的冲击,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呼”地拔出宝箭——骤然间,他惊呆了:一根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根折  相似文献   

2.
李标 《当代党员》2013,(5):76-76
他出生于奥地利,他的父亲在维也纳开了一家制锁店,生意很好。父亲希望儿子将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但从读小学开始,儿子就开始喜欢音乐。开明的父亲在儿子八岁生日那天送给他一架钢琴,还聘请了维也纳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做儿子的老师。  相似文献   

3.
史载,明朝永乐年间,胡寿安任新繁知县。一次,儿子从家乡新安来看望他,两个月内吃掉了两只鸡。胡寿安得知后大怒,责备儿子这么贪吃,生怕毁坏了他清廉的名声。儿子很惭愧,接受了父亲的训导,并以此为戒。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14):89-91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5.
家在浙江农村的谭老汉育有两个儿子。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2002年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另过。2004年初,在村委会的主持下,谭老汉老两口与两个儿子达成了“分家养老协议”: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二儿子赡养母亲。两个儿子各自将老人养老送终,互不相扰。  相似文献   

6.
不沾光     
上哪个当父亲的不爱儿子,哪个当儿子的不爱父亲。但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正确的爱呢?三国时胡威的故事,可以说是极好的例子。三国时的胡威去探望做了荆州刺史的父亲,他独自带着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来到荆州。父子相见,十分高兴。有些人就忙着在官府内给胡威张罗住处,房里罗衾锦被、豪华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可是胡威竟然拒绝去住,而在衙门的马棚里安了一张床铺。他说:“儿子不应该沾父亲的光,去享受非分的待遇。”胡威在荆州住了没几天,便请求回家。他父亲取出一匹绸子给他,可是他站在一边愣着不拿,过了一会儿,他问道…  相似文献   

7.
刚两岁多,父亲就让他抱着一根竹竿,然后把他往水里一扔,说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是兔子胆粟戎生,粟裕大将之子。他的幼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当时部队办了一个保育院。部队打到哪里,保育院就跟到哪里。粟戎生就在这个保育院里。他回忆说:"我妈告诉我,战士一个扁担挑子,一头挑着电台,一头挑着我。我两岁时,有马  相似文献   

8.
父亲没文化,请来教书先生教两个儿子学文化。一次父亲问教书先生,您看我这一大一小两个儿子将来谁有孝心谁出息大呢?先生笑而不答,拿出两个苹果,一个是青的而且还有一大块麻点;一个是红彤彤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先生对两个孩子喊道:"你们两个过来吃苹果。"小儿子抢先把那个红彤彤的苹果拿在了手里。先生对小儿  相似文献   

9.
正忙完《让子弹飞》后,姜文几乎整整一年时间没有露面,与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两个儿子。因为父亲是军人,姜文在部队大院长大,他觉得这种成长经历对于他刚毅的性格形成非常有好处。可他看看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6岁,一个4岁,在家被长辈宠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个子见长坏脾气也见长,在家摔跟头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自个儿爬起来拍拍灰,而是  相似文献   

10.
草医父亲     
回乡的山路又远又难行。一山接着一山,一岭挨着一岭。在小镇下车,沿着青崖石上的蛇形小径,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才见山垭口上有个隐没于暮霭里的村庄,那就是我的故乡。夕阳西沉,山鸟啁啾。山道上,我怎么也没想到跟上来的这个背着破旧药箱躬着脊梁的山民,就是为山里人解除疾患之苦,在巍峨的大山里整整奔走了二十年的民间草医———我的父亲。他说,他到十多公里外的纳英山寨出诊归来。“您都六十岁的人了,就别出诊了,在山里跑来跑去,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望着父亲清瘦的身子苍白的面容,我苦苦地哀求。他看了看我,黯然无语…  相似文献   

11.
段玉梅 《党课》2009,(10):103-104
我的另一个父亲,与我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情。他是我先生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公公,生活在河南新县最偏僻的小山村,靠种植茶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年近60岁时,还要在地里劳作以供儿子上大学。当时村子里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供儿子继续读书,但朴实憨厚的父亲始终坚信“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坚持供儿子读完大学。  相似文献   

12.
法官解释了半天,胡国荣还是一脸的困惑,想了半天,也没弄懂其中的道理。 在胡国荣看来,父亲借了钱后,如果他本人不在了,那么这笔借款就应该由他的儿子来还。这就是从古代一直留传下来的父债子还。胡国荣这么想,是因为王万青的父亲2003年6月做生意时借过他8万元钱,几个月后,王万青父亲看生意亏了很多,气得生了重病,没过多久,就去世  相似文献   

13.
钉子     
《新湘评论》2014,(4):59-59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7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相似文献   

14.
拍案惊奇     
耀忠  秋雨 《廉政瞭望》2012,(4):42-43
父亲的玩笑 南京一10岁男童误信父亲“吃饱走回家”的玩笑,历时8个半小时步行30公里回家。父母以为孩子失踪,报警寻找未果。晚上八点半,父亲接到儿子电话,才知道儿子已经回家了。  相似文献   

15.
彭友 《党建》2009,(2):35-35
儿子与邻居家的小孩同时落水,在早一分钟或许可以生还,晚一分钟就意味着死去的危急时刻,父亲将手伸向了别人的孩子,而自己的儿子却因抢救不及时永远离开了他。  相似文献   

16.
贤子拒庸     
姜少勇 《求贤》2011,(2):53-53
西汉元帝时有个官吏叫陈万年,他从县令做起,仕途顺利.以至后来做到御史大夫。他的儿子陈咸因父亲的关系,被朝廷任命为宫廷的郎官。  相似文献   

17.
李翰森 《党课》2010,(14):95-95
父亲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也有点烦,他发现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相似文献   

18.
父爱如山     
父亲今年刚刚60周岁,但是他的牙已经开始掉了,背也有些驼了,左耳几年前就已经听不到声音了。父亲个子不高, 仅有一米六几,记得我们兄妹小的时候, 他还时常跟我们比比个儿,可是现在,站在两个一米八零的儿子、两个一米八几的女婿面前,父亲越发显得单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头儿。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只读了两年小学,便被爷爷拽到地里干农活去了。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父亲一直咬着牙把我们兄妹四人供到大学毕业。说心里话,我小时候并不愿意读书, 看到小伙伴们放学后在外面疯淘,心里  相似文献   

19.
38年前,在兰考大地上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逝世了,然而他铸造在百姓心中的那座丰碑却永存。38年来,人民群众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与日俱增,对他的呼唤日渐迫切。他们期望焦裕禄还能回到兰考大地,带领大家开拓拼搏,治穷致富。在这种呼唤声中我们来到兰考大地,在寻觅焦裕禄的踪迹中,采访了他———焦裕禄的儿子、杞县县长、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小焦书记”焦跃进。母亲让他认识了父亲单从相貌上看,他并不像他的父亲。但与他交谈,就会发现他们父子之间的相似之处,就会感受到一个生命的延续,一种精神的传承。其实,父亲去世时,…  相似文献   

20.
王锦慧 《党建》2012,(8):58-60
再过几天,就到了老舍先生舍身反抗"四人帮"迫害的忌日——8.24。为追念这位文化大师,我来到他的儿子舒乙家。对于世人而言,大师是一个神话。但对于儿子来说,大师无论多么令人高山仰止,他永远只是父亲。老舍先生死后,舒乙陪伴父亲度过了一个漆黑的雨夜。他摸了父亲的脸,拉了父亲的手,把泪洒在父亲满是伤痕的身上,他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做爱回报给父亲……舒乙回忆道:我真正懂得父亲,是在他去世之后的日子。我看了他的全部著作,采访了他的很多朋友。我发现大家之所以敬仰他,不光是因为他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更因为他炽热的平民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