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制度原由阶级集团建立和维护,在封建社会中,所谓政治是家族政治,连外亲即皇族的姻亲一方的人员干政都被视为乱政纲的事,这种家族政治实为皇帝一人的“天子”政治。只有到了近代,生产社会化的条件已经具备,商品经济已经发展起来,各个阶级的人们在本阶级内和各阶级间的交往加强,产生  相似文献   

2.
<正> 谏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中起过重要作用。谏官制度在唐代发展到高峰,本文试对唐代谏官制度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作用作一探析。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并且,封建国家的专制政体中没有任何代议机构,因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但是,皇帝一人的才能和精力毕竟有限,为了减少失误,维护统治,封建君主便在国家官僚  相似文献   

3.
“政绩”是一个光辉炫目的字眼。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如何 ,是我们选拔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领导干部为政一方 ,要出政绩 ,不仅无可厚非 ,而且应当是他的职责。但是 ,为什么要出政绩 ?如何出政绩 ?出什么样的政绩 ?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上 ,不同阶级和个人 ,是有着天渊之别的。这里就有一个政绩观问题。有封建官吏的政绩观 ,有资产阶级政客的政绩观 ,有共产党人的政绩观 ,即马克思主义的政绩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那时候的官吏是不可能真正有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的。他们也讲公天下 ,…  相似文献   

4.
理冤制度,即发现、受理并昭雪平反的制度。冤、假、错案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历史类型的诉讼中,统治者出于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都在法律中规定了相应的理冤措施,以弥补审判机关裁决中出现的错误。本文拟就中国封建社会理冤制度作如下概述。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理冤制度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理冤制度,有复审制度、直诉制度、录囚制度和监察制度。  相似文献   

5.
自阶级产生便有了贪污腐败,它是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官本位”社会之顽症。“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吏是否清廉关系到国家的政权,因此历朝历代都把惩治贪污腐败作为维护统治政权的稳定,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其中唐代反腐惩贪的成就较大,在官吏制度、刑罚制度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试做分析。一、以廉择官的官吏制度。官吏道德修养的高低、个人素质的好坏,是清廉与腐败的关键。所以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官吏的选拔、考核和任用,以保持官僚队伍的廉洁性。1、实行严格的官吏选拔制度。唐代实行科举制,是封建时代官吏选拔方式的重大进步,具有…  相似文献   

6.
在封建社会,皇帝以自己的意志统治国家和社会,奉行“朕即国家”的专制信条,其话语是人人都不能违背的圣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不但无法无天,不受任何法律制度的约束,而且他本身就是法的化身,就代表天,掌控着别人的命运,他可以像处理自己的财产一样随意处理别人的生命和财产。“家天下”的思想观念不但使帝王和众多官员将天下视为帝家的私产,而且也深受民众和社会的认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古代重典治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略论中国古代重典治吏褚宸舸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惩贪立法中,重典治吏是一项贯穿始终的重要方法,总结其得失利弊,以古为鉴,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反腐倡廉工作不无裨益。一、重典治吏的原因官吏贪污腐败是封建官僚社会激化阶级矛盾、触发农民起义、造成政权更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封建社会的中国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身受“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是没有任何权力和自由的。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政权,却使妇女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与权力。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里明确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在他看来,天下的男子都是兄弟,天下  相似文献   

9.
《唐律疏议》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代表性法典,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统治者依法治国经验教训的体现,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部最完整而又最丰富生动的法律典籍。而这样一部承前启后的巨著,不仅仅是法典之中的典范,更加刻意透过法典看到唐代统治者的政治谋略和治国之道。民,既包括特权民(皇帝以下的亲贵、官员等有职位者)又包括普通民(人民大众)。而对于这两类民众,在唐律中又通过种种制度加以抚恤、爱戴进而最终达到加固统治根基,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目的。文章欲从《唐律疏议》中挖掘出统治者对这两类民的不同法律倾,浅谈当朝统治者恤民、用民框架下恤己的“大智谋”。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三十余年,在恢复社会生产,整顿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专制主义国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特别在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有不少建树。对其后继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立法、司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可称为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明确规定了封建等级特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封建等级特权,主要决定于特权阶层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或者在政权中官品的高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产生以后,其私有制经济基础比奴隶制时期的经济基础更加完善。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非常严密。大小地主反映在政治上有皇帝,宗室贵族、将相功臣、上下官吏,组成等级森严的统治阶级内部结构劳动人民根据其不同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也被划分成许多等  相似文献   

12.
危害统治安全和威胁皇帝安全等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是唐律重点打击的犯罪类型之一,在唐律中大多被规定为死罪,并且其在唐代死罪的数量上也占有较高比例。唐律之所以重惩此类犯罪原因在于封建社会中皇权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和统治者在大一统专制思想下对"国家"这一观念的重视。在当今国际死刑废除的浪潮之下,中国已在死刑废除与否以及具体实施步骤、程序、时间的问题上争辩许久,在具体罪名改革方面,我国死刑所占比例最高的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则是罪名改革的焦点之一。中国古典律法之最的唐律对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重惩,其背后蕴含的维护大一统理念以及强烈的天下国家观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中国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保留死刑的必要性,及其在死刑改革的热浪之下部分死刑罪名保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立法权是指国家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纵览中国的封建历史可以发现 ,其立法权的特色非常鲜明 ,那就是 :法自君出。法律君属 ,法律受权力的支配 ,君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反观西方封建社会的历史 ,可以看到 ,尽管统治阶级也多以君主制的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 ,然而 ,许多国家的封建君主制经历了贵族君主政体、等级君主政体和专制君主政体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因此 ,形成了与中国迥然相异的立法权。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权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权 ,就必须以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前提。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 ,建立…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唐朝生产发展,社会安定,人口增殖,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因他的年号叫“贞观”历史上把这一时期比较清明的封建统治誉  相似文献   

15.
贪污腐败是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物 ,有它根深蒂固的阶级根源与社会根源 ,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早在我国封建社会 ,就已把反腐败倡廉做为治国的重要任务。综观历史王朝 ,凡是英明有为的君主 ,无不把反腐倡廉作为治国的关键 ,他们明白反腐倡廉对于居安思危 ,治国兴邦的重要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康熙。康熙在执政期间 ,把立足未稳 ,社会动荡 ,生产停滞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刚刚成立的清王朝 ,治理成经济繁荣、疆域辽阔、人民安定、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亚洲头等强盛的封建国家———康乾盛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所以如此 ,除了其它…  相似文献   

16.
法的价值是指法在现实社会中的有用性,一般而言包括:秩序、自由、正义、效益等内涵。法的价值是具有阶级性的。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法的价值各有特点,带有各自的阶级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对于维护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稳定和促进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邓小平以马列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据,批判了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唯心主义成分和阶级狭隘性,继承了其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邓小平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刑罚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国家的强制手段和专政工具。刑罚的轻重宽严,直接记载着这个社会的盛衰兴亡。我国封建社会的五种刑罚——笞、杖、徒、统、死,是由奴隶社会的五种刑罚——墨、劓、剕、宫、大辟经过许多朝代的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五种刑罚集中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残酷的阶级统治轨迹。  相似文献   

19.
称快之佘     
1951年,刘青山、张子善因贪污腐败被枪决,举国上下惊讶之余皆拍手称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王宝森、胡建学、成克杰、胡长清之流因贪污腐败被送上历史的审判席时,人们称快之余,心中无不隐隐作痛,因为腐败之死灰不仅没灭,且有念燃愈烈之势,每一个善良正直的中国人怎能不大声疾呼!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皆开明之君创建基业,昏庸腐败之君葬送天下。为国家民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创下了夏朝的基业,最后却毁在了营造酒池肉林的夏桀手中;结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法史学界长期以来将《法经》定性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刑法典。但是,《法经》制订的社会背景、过程、目的和内容不能说明其“封建”性质。相反,大量的史实说明《法经》只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一部具有封建性内容的法律,其本质还是奴隶制性质的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