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当下"官员外逃"已成为凸显的腐败符号,"贪官外逃"现象频发,并有蔓延之态势。"贪官外逃"在国内外产生了非常坏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贪官外逃"的滥觞,以官员财产申报等制度建设为先导,积极构建封堵"贪官外逃"的监控网络,以形成阻隔"贪官外逃"的天罗地网,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体现了强烈的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2.
“人越腐败,死得越快”。日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在广州举办讲座,谈论贪官命短的话题。洪昭光指出,病由心生,贪官们之所以易患病或短命,是其心中的贪欲及由之而来的心理压力所导致。在列举了贪官命短的例子后,洪昭光说:“腐败的官员都活不长!”  相似文献   

3.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之二、贪官官职越高潜伏期越长,小官的潜伏期则相应较短。官位越高,腐败手法越高明,背景越强大,查处难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见诸媒体的贪官们所说的话及写下的忏悔词不乏“经典名言”,这些“名言”有的是贪官们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脱口而出的,有的是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有感而发,有的是在忏悔书中的真情流露。话语中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使人作呕,还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搞腐败“辛苦”在哪里?贪官“名言”:“  相似文献   

5.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3,(22):16-20
昨日还在挥斥方道,今朝已成阶下之囚。随着我国打击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这样戏剧性的人生.已经存不少贪官身上发生,也将在更多的潜在贪官身上出现。  相似文献   

6.
第二部分 吏治腐败是危害最大、最烈的腐败 第四章 贪官发迹之谜三: 有一个强大的"关系网" (一)"官场关系学",其"学问"博大精深 对于贪官发迹,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如今的一些贪官会变得越来越胆大妄为、有恃无恐?为什么在一些地区和单位会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腐败→升官,升官→腐败"?为什么一些劣迹斑斑的腐败官员常常被"带病提拔"?为什么现在的反腐败工作会如此艰难?为什么相当一些干部群众对腐败官员的监督失去信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贪官们善织"关系网",借用"关系网"来搞腐败,依靠"关系网"来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7.
夏华 《奋斗》2004,(12):47-47
在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的今天,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腐败。一提起腐败自然就和贪官联系在一起。权钱交易的不正之风土壤滋生贪官;贪官搞腐败。恶性循环的腐败案件,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危害极大。腐败分子之所以腐败,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失去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自己凌驾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反腐工作力度的加大,一批身居部委级的贪官如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刘方仁、张国光等纷纷落马,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罚。可笑的是这些贪官在谈到落马的教训时,几乎一无例外地言道:“由于放松了思想政治学习,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才使自己贪欲膨胀……”云云。这真是奇谈怪论。普通老百姓招谁惹谁啦?怎么成了腐败的替罪羊了?难道干部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就会腐败吗?真是岂有此理!其实贪官们说错了,他们腐败的原因不在于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而恰恰相反,是根本就没有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毛泽东同志曾说过:…  相似文献   

9.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10.
2014年以四个"特大老虎"被缚,数十名贪官被查、制度建设推进等诸多战绩,在反腐历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不难看到,腐败带来的挑战非常严峻。展望2015年,当前高压反腐的态势将如何延续?哪些地方和部门将成反腐重点?从巡视结束到被巡视省份开始"打虎",中间有怎样的过程?廉政瞭望记者分别采访了多名反腐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各自视角为2015年的反腐趋势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有一幅漫画,题目叫作"会上作报告,会后戴手铐",内容是某领导台上刚做完清正廉洁、惩治腐败的报告,走下台就被逮捕了。原来他就是一个大贪官。在干部队伍中,像这样骨子里腐败堕落、表面上却大唱廉政之歌的贪官不乏其人,他们于大庭广众之下,说起腐败来义愤填膺,廉语连珠,但往往"台上他讲,台下讲他",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口头上"唱"廉,而不是身体力行的"倡廉"。"唱"与"倡"相去甚远,难以划等号。原湖北省财政厅厅长曾  相似文献   

12.
妙联讽贪官     
封建时代,官场腐败,老百姓借助于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对他们嘲讽揭露。有一贪官,常借做寿的名义搜刮民财,有人作联嘲之曰:  相似文献   

13.
贪官之言,位高权重之时,往往是豪言壮语;组织审查之时,往往是巧言辩语;身陷囹圄之时,又住往是真言悔语。贪官之言,常为花边新闻,多为饭后谈资,然而贪官言权力、金钱亦不失有“精彩”“独到”之处。今摘录几段贪官之“精彩”语言,加以点评,让大家换个角度看看贪官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第一部分 腐败是权力执掌者在利益诱惑下的权力蜕变 第三章 蜕变了的腐败官员之人格 (一)腐败使一些贪官成了"给一根骨头就会跟着走"的饿狗 人格本是无价的.然而,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由于理想信念的丧失,一些官员将自己的职位当成一种"有价资产",连同自己的人格也一起塞进了市场,作为像商品一样交易的资本.  相似文献   

15.
以阶级为底片,用人民做镜头,把焦点聚向腐败,用决心和智慧按下快门去为腐败拍一张“全家照”。面对这张相片,我们感受到的是腐败的狂妄、嚣张和可悲。   在腐败大家族中,没有约束的权 力使腐败家庭“蓬荜生辉、异彩纷呈”,并呈现出“勃勃生机”。权力是腐败家庭实施腐败的工具。贪官是腐败家族的主体,整个家族都由他操作运行。如果说失去制约的权力为腐败家庭作了“保护伞”,那么贪官就是撑“伞”者。在这把“伞”底下,官官相护,官匪勾结。缘于此,腐败才顽固至极,“生机”无限。金钱是腐败家族中最活跃的成员,敛财是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16.
王春 《廉政瞭望》2012,(11):24-25
一直以来,惩处贪官的问题一直是媒体、舆论和民众关注的焦点。那么,该如何让贪官真正得到惩处,且真正触及内心深处?如何让老百姓对法律和政府公信力信服?如何通过惩贪来震慑更多后来人,起到预防腐败的更好效果?这才是惩治的最终目的,也是现实的一道难题。 备拥立场的三方对峙 如前文所述,贪官的胡作非为让民众义愤填膺,切齿痛恨,主张对贪官们大刑伺候,也对中央严惩腐败官员的坚定决心和强力行动拍手称快。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一批又一批贪官的落马,有关专家对反腐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一名研究反腐的专家曾做过这样的一个统计:在随机调查的100起腐败案件中,他综合分析后发现,任何一起腐败案件都离不开贿赂,贿赂成了腐败的“第一共性”。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基层腐败问题治理。扶贫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是扶贫资源能否真正惠及贫困群众的三寸之辖,不容有失。从中央纪委公开曝光的扶贫领域腐败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基层扶贫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中存在突出的腐败问题。产生腐败原因是部分村干部权力观扭曲等主观因素、基层扶贫领域民主决策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制度因素以及农村社会结构失衡等环境因素。针对基层扶贫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腐败问题要加强基层干部廉政教育、完善基层扶贫领域腐败预防制度、优化农村基层思想文化环境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二○○一年统计,四千多贪官携五十多亿公款在逃——如今这一数字却成为『黑数』外逃贪官在国外过着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但心里决不会有『世外桃源』的感觉《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确定腐败行为九宗罪,罩住了就跑不了缉拿外国贪官、归还脏款成为各缔约国『必须的义务』  相似文献   

20.
话语     
网一旦拉紧,范围一旦缩小,鱼就拼着命要往外跳。 ——我国制度反腐资深学者李永忠说,贪官外逃说明党中央的决心和中央纪委的力度,以及反腐败职能部门打击腐败的强度在不断加大 我觉得,作为一个宏观经济指标,GDP并不是坏东西。一方面,它能比较清楚地反映一个地区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