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2006,(11):4-4
袁隆平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并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水稻生产革命,使水稻产量在一个世纪中增加了2倍。杂交水稻这一育种途径由此从亚洲、非洲到美洲广泛传播,养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近年来,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又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超级稻中稻大  相似文献   

2.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75年,袁隆平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物     
《小康》2019,(31)
正筑梦者袁隆平10月15日,袁隆平通过视频邀请大家尝鲜海水稻,并立下一个小目标:耐盐碱水稻10年内发展1亿亩。袁老说:"每公顷增产2吨,可以增产1亿六千万吨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这是我的梦想。"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也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他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全景中国”单元中,展映了中国电影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其中有我国第一部重点描写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传奇人生的建国六十周年献礼片《袁隆平》。影片《袁隆平》描写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科学研究,并取得杰出成就的风雨历程。导演史凤和运用国产片创作的许多创新手法,  相似文献   

5.
微头条     
《小康》2016,(25)
正#海水也能种粮食?袁隆平计划3年内海水稻亩产超200kg#@凤凰卫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日找到一个新目标:用海水种水稻。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日前成立,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将牵头整合国内外专家人才,计划在3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网友转发量评论:6835206)#红会"收支"拟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头条新闻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红十字会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出,红会财产收入和使用情况,不仅要接受民政部门监督,也要接受审计部门监督。(网友转发评论量:462834)  相似文献   

6.
曾有人风趣地说,中国的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袁隆平的这个梦想也是亿万农民的憧憬,为此他付出了40多年的艰辛努力。虽然这个梦想还没有最后实现,但袁隆平培育出的高产、质优杂交水稻已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袁隆平已经成功培育出亩产可达800多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国际权威人士认为,整个世界的饥饿问题将因此得到解决。为此,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优秀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获得高产成功,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饭的大事。然而,"直到1995年在经历了湖南省第四次推荐后,才艰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他仍然不能被中国科学院所接纳,  相似文献   

8.
正为什么中央电视台日前在财经新闻中向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敬,那是因为袁隆平在创造了水稻亩产上千公斤的世界纪录之后,又正式启动了"海水稻插秧暨中华拓荒人计划",中国因首次进行耐盐碱水稻全国范围试种试验而再创奇迹。如果我国能发展一亿亩盐碱地种植水稻,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不仅对我国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沧海变良田甚至改变人类命运。上月末,袁隆平带领海水稻研发  相似文献   

9.
新闻事件:7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2008年湖南车展上参观时被市民发现,他来为老伴挑选座驾。报道称,袁隆平是一位汽车发烧友,"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之后袁隆平的助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先生表示,  相似文献   

10.
有句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发室致富靠邓小平.解决吃饭问题靠袁隆平”,把对水稻专家袁隆平的赞誉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这样一位举胜瞩目的水稻研究专家,他的婚姻和家庭又是怎样的呢?坎坷恋爱路祖籍为江西省德安县的袁隆平,1930年出生在北平一个旧职员的家庭,在五兄弟中排行老二,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袁隆平在重庆长大,1953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随后被分配到湘西南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安江农校设在黔阳县安江镇一所古庙里,四周群山环抱,环境清幽,但偏僻落后且闭塞。乐观开朗的袁隆平很快就…  相似文献   

11.
镜像     
《小康》2016,(8)
正李克强向5国领导人赠杂交稻袁隆平讲解3月23日,海南三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湄公河五国领导人共同参观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合作展。在国家杂交水稻技术中心展台听取袁隆平院士介绍时,总理向五国领导人赠送了大米,鼓励杂交水稻要优先走进湄公河国家。来源/中新社  相似文献   

12.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自他离世,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机构、多国政府部门以及全球媒体和网民,纷纷发文缅怀—— "他的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他帮助数十亿人实现了粮食安全"……这些献给袁隆平的刷屏式赞誉,见证了他及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考察广西超级稻种植情况。在灌阳县,袁隆平得知超级稻亩产超过800公斤时,连叹"了不得",并欣然挥笔题词:灌阳,广西超级稻高产第一县。  相似文献   

14.
袁隆平教授1995年1月自长沙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启程,乘飞机前往北京接受10万港元的何梁何利基金奖,这是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对于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授予的奖金。杂交水稻被称为中国的“魔稻”,在中国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5.
人物     
《小康》2016,(23)
正致敬者袁隆平首届"吕志和奖"于10月3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颁奖典礼。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香港嘉华集团董事会主席吕志和手中接过证书和奖杯。吕志和奖由吕志和去年9月在港出资20亿港元成立,每年拿出6000万港元奖励3位个人或机构,以向世界宣扬"正能量"。每个类别的最终获奖者将获得2000万港元的奖金以及证书和奖杯。除袁隆平院士外,还有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和国际医疗人道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同时获奖。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占我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现在,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越南、美国、巴西等国大面积种植,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物     
袁隆平要将“小站稻”亩产提高200公斤 新近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学家的袁隆平院士表示,在今后3到5年内,将中国著名的“小站稻”亩产提高200公斤,达到亩产700公斤。袁隆平认为,天津所处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气候非常适合粳稻的生长。但近几年,由于产量低以及缺水等原因所致,闻名中外的天津“小站稻”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粳稻种植面积只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与中国名稻的声誉不相匹配。袁隆平表示,他将利用杂交水稻研究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将“小站稻”的亩产从现在的5O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增产40%。  相似文献   

17.
<正>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农业科学成果举世闻名。他研究培育的杂交水稻,至少为全世界6000万人解决了饥饿问题,功莫大焉,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但是,据媒体披露,他老人家含辛茹苦几十年科研攻关的成果,最终,却让他伤感不已,老泪纵横。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因为,当我国政府将"杂交水稻"定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个专利技术出口项目时,该项技术却出现无人问津的窘困局面。原来,一些部门、报刊为了扩大所谓宣传效果,有哗众取宠之嫌,连篇累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袁隆平现象”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跃辉 《湖湘论坛》2003,16(2):60-62
科技创新是指新规律的发现、新知识的产生以及对技术和知识运用方面的革新 ,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完善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持续不断进行的重要保证 ,推动科技创新 ,首先必须解决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袁隆平 ,这位享誉全球的中国农业科学家 ,率先在世界上突破理论禁区 ,成功地培育了杂交水稻 ,他被授予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际上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不仅是对袁隆平本人的肯定 ,更是对杂交水稻首先在中国研究成功 ,并且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同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袁隆平现象”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袁隆平,1930年生,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的创始人,还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以来先后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的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6,(1)
正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中江苏共7人入选。其创新成果格外引人关注: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种出高产"超级稻",水稻亩产量曾达937.2公斤,超过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致力于破解"城市病",在中国首次提出城市高层建筑合理布局量化引导管控方法;南京大学邹志刚教授是我国光催化材料领域领军人物,其研究成果使可见光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太阳能转化效率达到世界最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