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许多曲折,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嬗变可见一斑。这个命题的演变是由各种原因综合而成,其中交织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世界化与时代化的多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民族特色深刻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发展过程及实现形式三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既要研究历史,又要研究现状,以期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谈话"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体",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和重要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可能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传播和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实践证明了将二者相融合具有可行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位;同时,要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主导性文化的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前提,救亡图存的文化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众多西方文化中脱颖而出,文化性格的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获得了广泛的文化认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促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最终提出。  相似文献   

7.
周连顺 《实事求是》2007,1(4):21-24
当前,学术界对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演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以毛泽东和我们党一度不再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为由而否认这一命题和思想的科学性。因此,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运用和发展的整个历史系统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演变过程,弄清这一命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精神实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深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一、科学发展观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迄今为止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形成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党30多年来形成的三大建设性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1.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此后,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具体来说与以岳麓书院为标志的湖湘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湖湘文化的经世务实传统和注重现实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使得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独树一帜地提出和阐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命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思想理论教育要起到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内涵;二是重点突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教育;三是深入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中国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独有的话语,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史话语。将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并为我所用,是中国近世思想史的一大传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正是以这一思想史为背景的,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尤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不可忽视这一思想史背景,尤其不可忽视这一思想史背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中,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的思想方法,负责对将要研究的问题或命题作哲学审视,对其哲学前提作"何以可能"的拷问。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何以可能"呢?这一哲学前提的拷问,由三个追问组成:一是中国化命题"可能是何"?即它可能"是什么"性质?是事实命题还是价值命题抑或规范命题?是值得研究的真问题,还是虚假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围绕这一核心命题组织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开展了多视角的研究实践,汇聚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深化相关认识,进一步开展研究,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本文揭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一致性,阐明必须从两者内在衔接性的角度,全面把握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完善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怎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了什么"等重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不仅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握理论、预见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力及非凡的洞察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相结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进入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才提出,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早在2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中共二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探索的一次重要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例如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前途等。尽管这些探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后来的革命实践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16,(7)
建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不断回应社会发展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话语就是一种权力,本文提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区别于以往简单的意识形态说教,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在世界、国家、社会双向互动中的探索出立足中国立场,有效世界表达,回应时代诉求的创新思路和运作方法,实现理论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最后本文提出话语权与元理论阐释、民众理论自觉、对话与论战、精神文化共同体等四个理论命题,它们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构架,也是树立中国道路、制度和理论自信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侯且岸 《新视野》2007,2(5):4-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学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对它的研究也越发引起研究者的广泛重视,颇有形成"显学"之势。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文化命题,需要用理性的态度来思考、研究这一命题。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实际,着眼于方法论,着力从学理和取向入手,对"西方文明的本土化"、"与五四思想启蒙的历史联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集体智慧的结晶"、"对特殊规律的探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进程与扬弃的过程"等六个方面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抒望 《实践》2008,(10):13-14
七十年前,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始终不渝地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