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克与卢梭是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两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两人在主权理论上存在一些分歧。洛克基于经验主义的基础提出议会主权理论,主张间接民主,追求自由;卢梭在理性主义的感召下,基于公意提出人民主权理论,主张直接民主,追求平等。两者的理论都给后世以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社会契约论》中“公意”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意”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概念,它以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为基础,通过全体公民的民主大会得以产生,是治理国家的全部根据;卢梭通过公意的概念对国家和政府进行明确的划分;尽管“公意”是先验地存在,但是能否经验地存在于人民大会,如何判断,能否永远正确,这些都存在逻辑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卢梭的主权理论具有两个自相矛盾的方面:以自由为基础,并以自由为追求,但同时也暗含着多数人专制的危险.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思想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公意而不信任现实人的意志,可能导致“非凡人物”对人民的专制;二是卢梭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体,可能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制.  相似文献   

4.
"公意"说作为卢梭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对政治哲学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卢梭对"公意"概念的阐述较为模糊,故而引起了颇多争议。文章对"公意"说的因何产生、如何施行、施行目的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同时也对"公意"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民民主思想与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存在着继承和超越的双重逻辑。一方面,卢梭对马克思的影响毋庸置疑:通过对社会不平等起源的历史考察,卢梭建立了人民主权的政治思想,马克思则正是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了私有制背后的哲学根源;另一方面,通过对卢梭人民主权论的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卢梭政治思想的超越,从人民民主的哲学基础、现实依据、实现途径等方面作出了崭新论断。  相似文献   

6.
现代国家秩序的正当性是根据公民个体的理性能力和他们之间的协议来考量的。卢梭不仅主张人民主权是正当统治的最后基础,而且假定人民意志的存在或者普遍的情绪和行动凌驾于个人的情绪和行动之上。在卢梭哲学中,再没有哪个方面,像他的人民主权概念框架这样,受到了如此不同的解释和持久的关注。卢梭理解力上的窘境源自其铁板钉钉的平等、齐一和和谐的“人民”概念。卢梭从人民作为政治(哲学)概念向文学(文字学)概念转换,将政治的关怀与文化的关怀联系起来,人民成了强烈情绪化的对象,它被说成是一个感情的共同体,用这种话语来抵挡政治现代性,其当代意义还需持久消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意在研究“公民宗教”对于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意义。从自然状态过渡到公民社会的“瞬间”,就形成了公意,但学者们在解释公意的形成和实质时,通常过分强调了契约观念的重要性。通过对《社会契约论》文本的细致解读,作者指出,“立法者”和“公民宗教”比契约观念对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为重要和根本,并指出了卢梭的“立法者”和“公民宗教”与古代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公意是卢梭《社会契约论》一书的核心。公意产生于利益的分歧,又统一于分歧的利益,公意的理想与分歧的现实相伴而生。在卢梭公意理想的范围之内,无论是主权目的与手段的分歧、立法者与人民的分歧,还是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分歧,现实的分歧无处不在。人民利益如何由分歧走向统一,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应以全体人民的意志为公意,而非多数人意志的集合。在充分协商、对多数人的利益进行归纳整合的前提下,补偿和调节被损害的少数人的利益,寻找全体利益新共识,从而实现真正的公意。  相似文献   

9.
立法者在卢梭政治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其政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关涉卢梭政治思想的解读,更关涉人民主权原则与民主制度之建构。但与此相悖的是,卢梭的立法者理论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讨论。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可从三个方面阐释卢梭的立法者理论:一是立法者与人民主权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但它使人民主权原则成为可能,弥补了人民集体理性能力的匮乏与公民个体理性能力的不足;二是依据立法技艺的差异,立法者可区分为古代立法者与现代立法者,古代立法者运用宗教和语言艺术实现人民的教化;三是现代立法者在个体理性与科学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公共舆论引导人的激情与自尊心,实现人民教化。立法者不仅不与平等和民主原则相违背,反而强化了人民主权原则,为政治共同体的建构增加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厘清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和要义,是理论界亟须回应的基本问题。民主主义理念最早可以溯源到卢梭,他以“公意”为基石,以“社会契约”为桥梁,搭建了一个“主权在民”及政府在国家和人民之间行使代理的理论王国。马克思认为唯有占人口多数的无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意志。无产阶级政权用何种方式实现人民意志?列宁提出要建立人民代议机关。中国共产党人循着这条道路,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并最终创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型民主形态。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形势下,民意的表达有了更多更为便捷的渠道。政治过程如何更为有效地吸纳、整合、尊重民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启蒙思想家。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与民治,强调从政治法律制度上解决社会治乱问题,主张人民有议政权和监督权,具有鲜明的民主与“法治”特色。黄宗羲的民主与“法治”思想对后世乃至于今天都有重要影响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也谈民主     
民主是相对于专制而言的。民主的本意是人民治理国家。人民治理国家是通过民主政治体制实现的。民主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其基本构件是选举、自治、法治和分权。民主是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它没有阶级性。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的雏形,它的民主形式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直接采用。  相似文献   

13.
一、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近代或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与“专制国家”相对立,是依法治理的国家。法治国家的主要特征是:(1)实行宪政。宪政是立宪政治的简称,即实施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宪政是以民主和法制相结合,即以民主为基础、宪法为准绳,构建国家政府,治理国家社会。(2)法律至上。即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现代各国的普遍要求 ,是宪政的真谛 ,是民主的基础 ,是社会秩序进步的保障 ,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准则。法治是专制的对立面。法治与政治民主和宪政本身一样 ,都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 ,法治是专制与人治的对立面。《布莱克法律词典》将法治解释为“由最高权威认可的并且通常以准则或逻辑命题的形式出现的 ,具有普遍选用性的法律原则” ;“法治 (RuleofLaw)有时被称为‘法律的最高原则’ ,它要求法官作决定时 ,只能依据现有的原则或者法律而不得受随意性的干扰或阻碍”。《牛津法律大词典…  相似文献   

15.
公意是卢梭解决民主合法性问题的核心概念,但同时它也饱受世人争议。笔者根据《社会契约论》的文本,对公意概念进行层层剖析,试图揭示出其内在的权威性与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公意在共同体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是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绝对的抽象性,以至于对权力的任何行使都是对公意的违背。这一悖论产生的原因在于卢梭误将前文明的自然状态作为其理论的前提,由此导致了其理论中一系列无法弥合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首先要牢固确立人民主权的思想意识,人民主权意识是现代法治政府推进民主政治和实现法治的思想起点和价值元点。只有确立了人民主权意识,法治政府才有了最基本的法理依据和价值属性;拥有和行使公权力的政府才会自觉限制自己的权力,成为有限政府,进而成为真正的法治政府;政府才能确立权利本位的执政理念,坚持为民服务,成为服务政府、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7.
从性质与制度设计上看,洛克主张的是逻辑上的人民主权和代议制;而卢梭主张的则是实际上的人民主权和人民亲自行使主权,并坚决反对代议制;从目的上看,洛克是为个人权利和民事权利之目的;而卢梭则是为集体权利和政治权利之目的;从时代特征与宪政践行上看,洛克主张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民主权,是对英国宪政的理论总结并被美国宪政所践行和发展;卢梭主张的则是古代意义上的人民主权,是对古希腊、罗马宪政的理论总结。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作为一种思想对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但也极容易产生思想方面的负面影响。但其人民主权理论,作为一种政治方案不适合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关键,是增强宪法意识,这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切实贯彻宪法原则。宪法原则主要包括法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人权原则等。宪法原则的这些方面,构成了民主政治的法治基础。所以,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宪法原则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经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已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伟大目标,第一次把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载入了宪法。这是我国治国方略向“法治”转变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法治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两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的是人民主权和法律的统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介绍了西方生态主义基层民主理念的核心内容并主要论述了其来自卢梭和来自自由民主主义的影响,也兼而就有关人们对卢梭的“主权不可分论”的认识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期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