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贵族制的辩护以及对法国贵族的反思.作为一个贵族的后裔,托克维尔在政治上的态度是开明的,并非一个顽固的保守派.他对法国大革命有几分同情的理解,不同于攻击法国大革命的英国保守主义者伯克.《旧制度与大革命》不是一本攻击大革命的书.我们在该书前言里可以读到托克维尔提起大革命最初阶段的革命者时充满激赏之情: "首先,我要和他们一起经历1789年的最初时期,那时对平等与自由的热爱共同占据着他们的心灵;他们不仅想建立民主的制度,而且要建立自由的制度;不仅要摧毁各种特权,而且要确认各种权利,使之神圣化;这是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时代,尽管它有各种错误,人们将千秋万代纪念它,而且在长时期内,它还将使所有想腐蚀或奴役别人的那类人不得安眠."  相似文献   

2.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中国的流行应是作者托克维尔未曾预料到的事情。据闻这部经典著作自上世纪90年代翻译为中文后,中译本的销量已超过了其他所有语种,包括法语原著的总销量。可见阅读热潮并非始于领导人的推荐。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与普遍问题,注定了这部经典无法寂寞。今天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仍是革命塑造的。虽然不停有人呼唤"告别革命",但革命的影子似乎未曾远离。这部杰作究竟是怎样对革命产生的原因作出了"最深刻分析"?笔者特意专访了清华大学法学院许章润教授。  相似文献   

3.
《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是托克维尔的两部传世名著,虽然内容上各有所表,但政治思想上却有着高度的内在关联性。【法国大革命"绝对不是一次偶然之事"】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托克维尔所要探讨的问题,是"想阐明这场在几乎整个欧洲同时酝酿的大革命在法国爆发而不在他国爆发的缘由,缘何它好像自发产生于它即将捣毁的社会,最终旧君主制缘何会这么彻底而又冷不防地倒塌"。大革命前的法国究竟处于  相似文献   

4.
托克维尔代表了他们那个时代法国大师的传统:典雅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相得益彰,人们通常是用枯燥一词将二者分隔开来。托克维尔却轻易地逾越了文学与学术之间的鸿沟,在他的著作中处处闪耀着文学和学术碰撞的智慧火花。如果说两卷本的《论美国的民主》过于鸿篇巨制,那么仅二百余页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显然是精华的浓缩。在本书中,托克维尔远没有沉浸在对大革命血雨腥风的史实描述上,而是瞻前顾后、不落窠臼地将目光投向革命之前,从大革命与以往的决裂中,寻找出历史的连续性。托克维尔并不认为大革命是在大众暴力推动下横空出世的。他通过查阅…  相似文献   

5.
新书架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政治学领域绕不开的著作。其特色在于:第一,它不是从理论出发,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立足于扎实的历史档案,条分缕析,试图得出结论。这保证了学术上的科学性。第二,基于科学化的视角,本书做到了既不守旧,也不激进,而是立场公允、思维冷静、目光犀利。  相似文献   

6.
<正>这次青年中心的读书会,让我结合自己在法国的经历,谈谈对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认识。说结合法国的经历,其实非常有限,第一是我在法国呆的时间不长,也就一年,谈不上对法国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其次,托克维尔这部书记述的是过往的法国,是已经过去200多年的法国历史。托克维尔当年以事件亲历者身份来探讨这段历史时,就特意谈到,一旦革命成功之后,当年革命缘何发生的种种原因、迹象就可能消失不见,因而他才觉得特别有必要就在当时把这一切付诸笔墨。不过,正如托克维尔敏锐地意识到,  相似文献   

7.
郭健 《长江论坛》2013,(3):58-61
托克维尔民主思想的内在命题比较复杂,不同的视角将解读出不同的托克维尔肖像。本文试图立足于托克维尔的文本,阐释其民主思想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发现托克维尔视域中民主几乎与平等同义。同时自由、革命和专制构成了作为平等的民主的要素。在这种民主内在的矛盾中折射出托克维尔式民主概念的综合性,即民主是自由、革命和专制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黄旭 《前沿》2009,(13):175-177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文学政治现象。笔者通过细梳托克维尔在该书中对文学政治的叙述,提出文学政治现象产生有其独特的背景及其特征,并概括了文学政治对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泳 《北京观察》2015,(11):68-70
一 法国人托克维尔写过一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由于一位国家领导人的推荐,这本写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历史哲学著作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尽人皆知,成了一本超级畅销书.中国人今天读此书,会有一个观感:这本书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现实. 比如托克维尔在前言中写下的这样一段话:"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  相似文献   

10.
徐纬光 《前沿》2013,(4):30-33
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有着明确的价值立场。关键在于,这一价值立场对于他的整个认知活动的展开,具有根本的建构性意义。而内在于这一价值取向与政治认知之间的裂隙,也构成为托克维尔政治思想中的根本难题。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中心不久前举办了一次读书会活动,针对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部著作进行的背景、主旨等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讨论的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革命为什么往往会在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经济繁荣为什么反而导致革命的到来;贵族作为社会的中间势力为什么被消灭,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革命当中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问题;民众无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导致了“个人主义”。经过讨论,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这本书的认识。托克维尔的思想给予大家很大的启发,让大家深刻地了解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法国社会状况和革命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这也是我们今天读这本书的主要收获。  相似文献   

12.
透过托克维尔鞭辟入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关联,看到旧的思想观念在21世纪的遗留.看到专制制度对社会人心的腐蚀,看到民主的缺乏如何使贪婪之心横行无忌。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底,中央领导人王岐山在反腐工作座谈会上向专家推荐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他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此书因此备受关注。【对平等的追求压倒了对自由的追求】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史书常归于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启蒙运动对专制权威的批判。这没错,  相似文献   

14.
<正>1856年,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他写信给英国的妻子说:"我这本书的思想不会讨好任何人……只有自由的朋友们爱读这本书,但其人数屈指可数。"出乎他的意料,短短三年,这部著作就在法国重印了四版,在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地也极为畅销。一百二十年后,法国另一位研究大革命的专家弗朗索瓦·傅勒指出,《旧制度与大革命》是近代民主政治史文献中的"可怜的长  相似文献   

15.
资讯·书讯     
《小康》2005,(4)
反思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史学的经典叙述试图型塑一个现行制度的“纯洁源头”,这是不是“对一个幻象的想像”?作为法国大革命的擎炬人,孔多塞关于“法国的宪法和法律所据以结合的那些原则,要比指导美国人的那些原则更纯洁、更确切、更深刻”的论断早已成了法国人的“历史情结”,人们先验地赋予了法国大革命以正义的光环,并引以为傲。弗朗索瓦·傅勒,这位左翼知识界的叛逆者,站在托克维尔、汉娜·阿伦特和盎格鲁-撒克逊修正主义学派的肩膀上,对革命的宿命论或必然性提出了质疑。回避大革命历史上的暴政和恐怖主义是法国主流历史学界的通病,…  相似文献   

16.
鉴于托克维尔思想本身的价值,西方理论界的相关研究用力甚勤.其研究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第一类致力于挖掘托克维尔思想的知识渊源;第二类将托克维尔置于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来研究;第三类比较托克维尔与其他思想家的异同;第四类则是法国革命史学的视角.通过对西方已有的托克维尔研究路径加以归纳与整合,将有利于国内相关研究者对未来研究趋势的把握,探究进一步研究托克维尔思想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制度,为中国培养与造就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在中国革命史和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有西点军校,中国有黄埔军校",已成为世界军史界的共识.作为一所军事名校,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8,(21)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他还明确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一重要论断形成了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即"两个伟大革命论",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这个重要观点,在实  相似文献   

19.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十年土地革命时期。期间党与红军内部出现了"右"倾悲观思潮,并几度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给予了科学回答,形成了毛泽东信念观:坚定信念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信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坚信星火必燎原,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毛泽东信念观的形成是大革命失败后时局变化的产物,是实行正确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肇始是以战争为前奏的 ,伴随着美西战争、美布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硝烟 ,人类步入了2 0世纪 ;而革命则是 2 0世纪战争之子 ,十月革命对于 2 0世纪的中心意义 ,可与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于 19世纪相媲美。十月革命对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永恒追求 ,是当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出现而遭到理性的批判之后而生的 ,它主导了日后所有继起革命的模式。如今 ,当我们已经进入 2 1世纪之际 ,让我们透过战争与革命这一双重变奏的画面 ,从整体上去感悟 2 0世纪的历史。战争与革命 :2 0世纪世界历史的主旋律  以传统线型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 ,短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