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现代历史上,我国的民族文化遭遇两次大的冲击,一次是鸦片战争后到民国初年,另一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直到现在。每一次;中击都引起恐慌和激辩。对外来文化的恐惧和抵制不限于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也有类似的情形。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呈加速度状态,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愈演愈烈。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必须对问题作刨根究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般而论,语言和文字是从理论上界定一个民族和在实际中凝聚一种文化的核心要素.语言和文字的改变,往往导致民族及其特定文化的变迁.如今,对于处在众多民族不断相遇、不同文化深入交往的现代世界来说,把握这一点,即把握民族语文与民族文化的特定关系,尤为重要.语言的裂变和文化的整合,是生活在强大民族包围之中和外来文化冲击之下,弱小民族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广西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昔日相对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灭失的严重危机。因此,精心打造广西民族文化特色,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广西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昔日相对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灭失的严重危机。因此,精心打造广西民族文化特色,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抢救、整理、规划,对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华荣 《人民论坛》2010,(8):170-171
在大力开发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同时,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因此,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地处理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互为依托的关系,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以此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6.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我们应当把发展农村牧区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工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不断满足各民族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村牧区的文明程度。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发展农村牧区少数民族文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时代更迭,许多民族文化沉积于历史当中。几十年来,在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中,民族文化已经改变了历史上自然的、渐进的发展进程,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越来越大,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消失和正濒临…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逐渐丧失主体地位,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缺乏基础理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日渐萎缩。在此情形下,要振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需将其与现代体育文化有机结合,接受世界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同时要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积极开展世界各民族体育盛会。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中看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在日趋迅猛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进程中命运如何?民族文化事业将如何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提高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能否在剧烈的外来文化冲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四月中旬,在云南省保山市,由国家民委主办的“西部民族文化工作研讨会”上,这些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面推进,海南昔日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民族文化变迁日益加剧。如何有效地保护海南少数民族文化,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提升旅游品质、增强吸引力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只要科学处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就能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脚步的加快,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艺术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慢慢被边缘化,脱离本来的传承路线。文章在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网络媒体进行少数民族艺术活态传承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活态传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愈发激烈,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深度发掘、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困境中的民族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突破现实发展困局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前民族文化工作的重点任务。新疆在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特殊性,文化环境复杂,民族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基于法律思维对有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民族民众的法律意识及相关法律关系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促进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形成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规范,推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2.
外来文化是相对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而言的,它是指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外来文化是一个泛指的、总体性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需要;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但是这种接纳并不是生搬硬套,全盘吸收,而是要坚持“主体性、有用性、发展性、整合性”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3.
于彩霞 《前沿》2007,(3):214-216
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其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强化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大力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成连保 《思想战线》2003,29(3):9-11
民族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关键是发展先进文化,既要充分继承云南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批判地借鉴和吸纳外来文化,同时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创新民族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云南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蒋晓梅 《长白学刊》2009,(3):159-159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身份证明,但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民族文化俨然成为远处视野中一个华丽的背影,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与此同时,当文化产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的时候,面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连年逆差的不争事实,复兴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就在人们哀叹民族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就在专家学者们绞尽脑汁寻找文化产业发展捷径的时候,民间艺术家赵本山与他的团队在短短的几年内,不仅振兴了古老的东北二人转艺术,而且将其做成了一个产业。他以个人名义举办二人转艺术大赛;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探讨二人转艺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几千年中外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的延续、融合、沉淀和结晶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又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前进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中国文化发展形成的过程中,接受过两次非常有份量的异质文化,一次是佛教,另一次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第一次外来文化的传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集中体现。历史事实证明,佛教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段松廷 《创造》2003,(7):21-22
在宁蒗的民族文化中,典型地体现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及多种社会形态文化并存的特征。这是宁蒗创建民族文化特色县的重要基础,也是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宁蒗探索新的脱贫之路的重要依托,并且通过民族文化建设能为宁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数字在实际的运用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数字和文化是分不开的,人们对数字的喜爱或者禁忌,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文章认为,日本的数字文化是外来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日本这种兼容并蓄的吸收和创新,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实用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9.
赵堂高 《传承》2008,(2):56-58
民族地区文化的不和谐,表现在纵向上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不和谐,横向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和谐和动态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和谐。要通过强化和谐理念来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弘扬和突出民族文化个性,从不同方面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黄静婧 《传承》2014,(6):116-117
当前,高校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着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漂浮化、精神生活空虚化等困境,针对引发困境的原因,高校应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批判摒弃异质文化和辩证"扬弃"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