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0,(4):90-90
钱大军、张新在《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法律义务冲突概括的是这种情况:同一法律义务人同时承担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容(具体表现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义务不能得到同时履行)的法律义务,履行其中一个法律义务,就必然要违反其他的法律义务进而可能承担责任的义务抵触状态。法律义务冲突具有法律性、客观性、冲突性和身分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法律化有其必要性,但应有"度"的限制,立法机关只能将国民应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道德义务要上升为法律义务,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这种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具有严重的法益侵害性,这种侵害必须对社会赖以维持正常状态的根基构成了威胁;二是这种义务必须是能够期待国民履行的义务,即这种义务应当具有社会相当性。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危险,有必要将国民在可能的时候必须救助处于危难之中的社会成员的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即见危不救行为应当入罪。  相似文献   

3.
民事法律责任一词蕴涵不同的语词定义,一为本义,一为引申义。引申义的法律责任就是一般法律义务;本义的法律责任则是义务人不履行一般法律义务所导致的由国家直接确认的法律义务,实即一种新的法律义务。不履行一般法律义务的行为的成立,有一系列条件,此之谓构成要件,其概括形式是法律责任的归结原则,也是法律责任的成因。以不同的归责原则为分类标准,本义的法律责任有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两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4.
人们究竟对政治义务持证成还是证伪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对政治义务本身的概念界定有着莫大的关联,不同的界定很可能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政治义务在学者们的研究视域下是一个很繁杂的概念。对政治义务的概念考量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义务与责任做出区分;二是对政治义务与道德义务、法律义务做出区分。  相似文献   

5.
罗秀兰 《前沿》2004,(10):96-99
在我国 ,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发生的 ,但也有一部分合同的生效时间滞后于成立时间 ,在其已成立而未生效的这个阶段里 ,当事人的关系相当紧密 ,很容易因对方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而受到损害。此时合同尚未发生效力 ,为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应当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 ,直接针对这一特定阶段设定必要的义务 ,即合同未生效阶段法律义务 ,如果一方不履行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而维护合同交易的公正和秩序。  相似文献   

6.
历经多年的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因对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成效,而成为我国着力推行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方式。深入分析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各方所应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及履行这些义务与政府职能的关系,为我国《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的制定提供立法参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刍议公司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冠儒 《长白学刊》2009,(3):118-121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对社会、环境和雇员、消费者、临近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双重实现机制仍然存在着观念守旧、制度不健全的不足。当前的金融危机在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契机。应当从法制层面和社会自治层面等多方面入手,完善我国公司社会责任在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的实现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环境和社会监督机制,以使我国公司在社会责任的实现上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特定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要素,不作为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为前提。在当今各国刑法理论中,对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都普遍强调只能限于法律义务,而不包括道德义务,在此对法律义务的内涵进行了层层递进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对见危不救行为的法律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危而救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将救助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是合理的 ,也是可行的。救助义务的立法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法律所调整的见危不救行为应符合存在急需救援的危难、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特定的法律关系或职务关系以及行为人有条件救助而不救助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实质违法与形式违法的矛盾是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存在的内在根据。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具有刑法廉抑和实质公正的价值诉求。我国刑法可以以社会危害性为基盘移植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作为排除行为犯罪性的事由。不能盲目对社会危害性进行批判 ,要对它的社会功能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行政法学界对如何界定行政不作为有多种主张.通过分析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与实践及我国学者对之的理解,笔者认为界定行政不作为应以法定作为义务为标准,如果行政主体未履行法定作为义务,不论这种作为义务是程序上的作为义务还是内容上的作为义务,都构成行政不作为.  相似文献   

12.
刘祥超 《桂海论丛》2013,(2):111-115
权利外在地表达着"利益",它通过利益来呈现人们的对抗冲突与社会合作。但权利并不等同于利益,它在社会视角下以义务和社会责任来表达其本质属性。义务之互惠性使得人们在交往中获得稳定的行为期待,而权利的根本要义就存在于这种社会合作关系中。法律规范上的权利概念从来不是实用主义的或者权宜之计的修辞,相反却应以维护法律的规范性、权威性和尊严为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概念法学派认为,可以通过立法建立完美的法律体系,法官可以从中直接找到毫无疑义、无可争议的规则来解决具体案件。但法律的历史性决定了法律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势必会使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中时产生疑义或者争议。作为裁判者,就有了对裁决理由加以论证的义务。这次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就对法官作出的判决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公开判决的结果,还要在判决书中进一步说明判决的理由,明确了法官对裁决的论证义务。  相似文献   

14.
不真正连带之债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债的类型,它具有不同于连带之债的独立价值,是一种优秀的民事法律制度。但由于我国立法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也颇多分歧。本文试图对不真正连带之债的概念、性质、类型及其效力等作一探讨,以期在理论上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侦查法律关系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侦查法律关系本质上是在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以及审判机关之间产生的一种程序性法律关系。从结构上看 ,它包括侦查主体、侦查客体和内容即侦查权 (力 )利义务等三项要素。  相似文献   

16.
法律行为是法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法学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法律行为理论却是我国法理学中的薄弱环节,我国尤其缺乏对法律行为的性质、特征及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模式的系统研究,不能为各部门法学研究具体法律领域的行为提供一般理论。同时,现有的理论与部门法理论又很不一致,这无疑会影响我国法律调整的效果,影响法治进程。如何使法律行为成为各部门法行为的共同上位概念,实现对部门法的指导,改变法理学与部门法学脱节的状况,为未来我国民法典法律行为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是当前我国法律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中,如果行为人在遭到紧急危难的情况下为救护一个较大利益而采取损害另一个较小利益的行为是紧急避险。文章从民法角度论述了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紧急避险行为所致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18.
诚信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之一,在各个领域诚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不仅仅是道德术语,也有严格的法律内涵。佛教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哲学研究之上,应当运用于社会现实,来解决社会具体问题。佛教诚信思想具有单方性、对象性、现实性。这些特征决定了佛教诚信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弥补法律漏洞,树立法律权威,促进法律实效。  相似文献   

19.
论法律的模糊性及其确定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董冬冬 《青年论坛》2006,(1):121-125
法律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社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主体能力的差异性和立法的技术性决定的。法律解释是走近法律确定性的途径,实现法律解释的有效性是判断法律确定性的形式标准。同时提高适法者素质,保证法官独立,也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Jonathan Benney 《当代中国》2016,25(99):389-405
This article assesses stability maintenance (weiwen) as a mean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a. It argues that the resolution of local disputes in China, particularly outside cities, is now being influenced and facilitated by the discourse and practice of stability maintenance, rather than legal methods and traditional mediation processes. This conclusion adds to the existing academic views of stability maintenance, which have previously emphasized social control to the exclusion of almost all else, and suggests that stability maintenance-focused conflict resolution may have practical benefits to Chinese citizens, given the state’s withdrawal from legal conflict resolution methods and its ambiguous attitude towards me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