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虽然专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但是内容有限,有必要在现行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建立适应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刑事快速简易程序,提高办案效率。未成年人刑事快速简易程序要求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都应当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并且根据诉讼的需要适用简化、易行的程序。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除特殊情况外均应该适用该程序,由专门的办案机构办理。  相似文献   

2.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和改造的方针。然而在立法理念尚须进一步推敲与配套制度缺失等诸多司法环境限制因素的影响下,新刑诉中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仍有未尽之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立法原则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立法体例相对集中,具有“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以及“犯罪记录封存”三大创新性制度。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刑罚的教育感化功能,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一直坚持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少年司法指导方针。若要使该制度发挥其优越的法律和社会效果,关键是明晰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只有将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相分离,以独立的量刑程序为研究视角,结合社会调查报告所记载之内容,才能准确界定其属于量刑证据材料。  相似文献   

4.
悬赏通告是修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时新增的一项对犯罪案件的侦查措施。本文就这一新措施在侦查破案过程中的实施作了一些探讨,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刑诉法颁布实施,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有了新的明确规定,体现了国家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理念,彰显了教育、挽救、慎刑恤罚等诸多良法价值,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司法权益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多发、上升趋势,且共同犯罪案件数量增加、暴力程度也有所加深,未成年人犯罪依旧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农村地区由于其与城市地区经济、文化条件的差异,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农村地区未成人刑事诉讼特殊程序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由此在新刑诉法视野下,对我国农村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进行实证研究,对推进农村地区未成年人刑案程序革新,控制并减少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案起诉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有利于措施,对于平衡判决的社会效果,实现对成年罪犯的有效打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实行的是相对分案起诉制度,厘清该制度的起诉标准,将分案起诉前移至公安报捕阶段,细化操作程序,同时建立分案起诉的恢复机制,是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案起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大概有这么四种主张:一是认为刑事和解适用范围侧重于轻微刑事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就是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这种主张是具备充分的法律依据的,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2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91条、《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规定》第21条以及第13条第2款、《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第12条等.  相似文献   

8.
《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有三个文本。经过10余年的立法发展、司法实践,《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高检发研字[2013]7号)》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完善的法律文本,其确立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贯穿于侦查程序、公诉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监督程序。但也存在缺陷,如专家化程度不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诉讼权利保障上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当其在法治框架下审视的话,《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的三个文本也体现出权力主导特色。  相似文献   

9.
各个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处理目的、处理程序等方面均有不同与成年人的规定,如何在"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指引下,充分利用现有法律的规定,既能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改造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作为恢复性司法的主要形式,能立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在对未成年犯罪人帮教、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均有良好的效果。但是,立法中并未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案件具体的和解条件和模式,如何在未成年人案件中有效利用和解制度并体现出未成年人案件的特点,贯彻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方针政策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破案"是伴随着公安工作历史发展的一个传统概念和专业术语。1987年《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首次将"破案"正式写入公安部门规章,"破案"作为刑事办案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衡量侦查工作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被长期沿用。随着刑事犯罪形势、执法环境的变化,有关"破案"的规定及考评机制已凸显出一些弊端。2012年新修订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取消了有关"破案"的规定,这一新的变化将对完善侦查程序、转变侦查理念、规范考评机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设立少年法院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据公安部最近统计,在公安机关查获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占了较大比重,约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少年犯罪涉及杀人、抢劫、吸毒等多种严重刑事犯罪,并出现了趋向暴力化、成人化、智能化、低龄化和团伙作案等特征。当前我国的司法体系中,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教育和保护等措施明显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司法制度还存在较大距离。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使之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挽救、矫治和保护的需要,是当前法学界十分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吉林省公主岭市人民法院近3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司法机关是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后防线,对未成年人罪犯,要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共同建立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13.
新刑事诉讼法第268条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调查主体及调查内容.有利于加强对未成年犯罪人教育、感化和挽救的针对性。但对此制度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调查主体职责划分问题.若只对法律条文作形式层面的理解,就会使该制度缺乏操作性,丧失其原本具有的实践价值。只有在遵循法条原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实质解释才能更加明晰调查主体、调查方式及调查内容等要件,进而构建出完整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一个世界性难题,未成年人心理在犯罪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他们的心理及犯罪特点,可以帮助侦查机关顺利侦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时,也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未成年人进行挽救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已不适应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应建设更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以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是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的最主要特征,它既是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于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始终的具体工作。要求法官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庭审准备、庭审阶段、法庭教育和执行阶段,都要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研究关涉未成年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关涉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和预防,也关涉我国国家的社会和谐和未来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应当严格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与社会保护一体化。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与成年人有别,以"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为指引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但我国对此的规定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预审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重要环节.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条规定明确了预审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中的地位.但由于诉讼模式、侦查模式的缺陷,预审制度的价值实现受到很大限制,在我国的"行政治罪"侦查模式之下侦审分设和侦审合并并无太大的差异,要实现以预审制度来保护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的立法意图必须改变我国的侦查模式.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减少、减弱刑罚的色彩,着力于教育、感化和挽救,已成为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发展趋势.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高捕率是当前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的突出现象,这与加强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趋势不相适应,因此,应当对未成年人逮捕条件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可塑性大 ,易走向犯罪深渊 ,也易改造。因此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适用方面 ,应根据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精神 ,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