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不仅标志着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正式确立,而且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从理论上揭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一、民主…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总结20年改革开放实践发展和理论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治国方略,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完成党的十五大提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就要进一步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强化宪法的权威,保证宪法的实施赵玉士我国1982年宪法,是一部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健全发展时期的里...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正在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紧紧围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阐明了传统法文化及法治文明建设的内涵、外延,论述了传统法文化与法治文明建设的关系,并密切联系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国现代法治文明建设提出了个人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法治与德治并举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新发展 民主和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在治国安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1954年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宪法和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1954年到1957年上半年,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同时,十分注意用革命理论和高尚道德教育人民,形成了革命、健康、朝气蓬勃的社会道德风尚。“‘文革’期间,民主法制建设遭到全面破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此写进了宪法。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表明我国已实现了“人治”到“法治”、“法制”到“法治”、“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等法制思想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转折,虽...  相似文献   

8.
农村法治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多年来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差别决定和影响着中国法制建设的二元状态。鉴于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和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法治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现代农村法制建设方略,以期加快我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宏伟目标的确立,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民主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中作出的历史选择。回顾我党基本治国方略的历史轨迹,总结我党执政治国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增强信心,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这不仅是一次治国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一种带有制度性的重大变革。它将涉及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经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已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伟大目标,第一次把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载入了宪法。这是我国治国方略向“法治”转变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法治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两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的是人民主权和法律的统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宏伟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将这一治国方略和目标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公安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担负着行政和刑事执法两方面的重任,公安执法范围的广  相似文献   

13.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七大确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即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也是社会主义的法治政治。即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还是一种国家制度。因此,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再次重申了这一基本方略,并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而要依宪治国,就必须切实保证宪法的实施,杜绝各种违犯法律、法规和违宪行为,维护宪政秩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  相似文献   

15.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要求。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必须加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越快的发展中国家,越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最可靠的政治环境必须实现法治,而非人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法制建设实现法治,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最为行之有效的路径。通过解读管子法治思想体系,即法的内涵、法的特征、法的功能和法的地位,透过制度变迁的视角,通过对立法层面、执法层面和司法层面分析,找到管子法治思想与我国法治建设的契合点,合理运用到制度安排调整创新中去,这也是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治国方略,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必由之路。今年初,海口市龙华区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建设“法治龙华”的指导思想,就此,记者采访了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梁锦武。 “我们提出建设‘法治龙华’,最终目的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对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保证各项工作依法进行。”梁锦武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讲话指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也是一项宏大的社会政治工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从现行情况来看,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条件基本成熟,有了较好的基础。一对历史的审视为依法治国积淀了思想基础我国有着古老的文明历史,也有着几千年的礼治传统。统治阶级在强调和推行…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写进了党的报告中。现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被上升为国家意志、人民意志,通过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被庄重地写入了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之中,成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要真正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我们首先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说:“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