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当代洋洋大观的桂林山水画中,有三卷动人心魄的“漓江百里图”。首开桂林山水长卷画纪录的,是当代山水画巨匠关山月。其次的是广西著名画家黄独峰教授。第三人是“漓江画童”阿西,他作画时年仅六岁,但却以非凡的气魄先声夺人,一画就是《我走漓江二百里》! 前两位,作为岭南画派第二代嫡系传人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2.
上帝让我活着,我就不能怯懦地去死;上帝让我死去,我也不能怯懦地活着,生生死死,都要有勇气。——宋美龄 1993年深秋的一日,不知是白天还是晚上,老太太几乎一夜没睡,或者说一夜没醒。人到这么大的年纪了,醒了也是睡着,睡着也是醒了,生与死的界线都模糊了。美国东部的秋天,和台湾的秋天一样迷人。昨天,她在梦中画了一夜美国的秋。老太太的画是很被人称道的,蒋公在世时,也常常忘情地看她作画。她画画实际上是从50岁开始,由临摹、写生到写意,似乎得了某种仙风道骨,进步神速。她曾醉心干政治,却从未醉心过绘画。画对她来说只是一种消遣,和打麻将一样的情调。她的一套山水系列画,后来被民国邮政总局印上邮票,她当时看了很不高兴。  相似文献   

3.
以秀甲天下称著中外的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璀灿明珠。这里奇峰碧水,绿树翠竹,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千百年来,这块钟灵毓秀之地,哺育过许多文坛名士、画苑巨匠。 1975年。漓江江畔的恭城县城文庙之旁,一位绘画世家之女——王亚妮呱呱坠地了。文庙浓郁文化氛围的薰陶和父辈辛勤作画精神的感染,使这个幼儿的聪慧和才智过早地得到奇迹般地开发。她3岁就开始作画。一发而不可收拾,到4岁,即1979年,得到著名画家刘海粟和关良等画坛巨匠的赏识和赞助,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同年,她画的《给妈妈抓痒》,受到各界的广泛赞许。4年后,这幅画被中国邮票总公司制作成特种邮票  相似文献   

4.
黄小平 《党政论坛》2013,(16):52-52
让别人去画 爷爷是个画家。小时候,看爷爷作画,每幅画都留着一些空白。我感到奇怪,为什么爷爷不把这些空白的地方也画上呢?爷爷说:“留着这些空白,让别人去画。”  相似文献   

5.
今年四十九岁的马南坡,是继黄胃之后当代又一位擅长画驴的画家。他自幼与驴儿结下了不解之缘。四、五岁跟奶奶学画。因他那时天天与驴打交道,有时牵着小毛驴到田间耕作,有时拉着小毛驴去磨边推磨,有时骑着小毛驴走亲串友,驴儿的身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九岁那年,他的家乡发大水,又是小毛驴驮着他来到在北京工作的父母身边。对驴儿怀有特殊感情的马南坡,自从萌发了画驴的念头,便一发而不可收。 马南坡笔下的驴儿,细高、俊俏,略有夸张,却颇具神韵。他涉足各地农村,详细观察研究了华北驴,关东驴,河套驴和新疆驴的不同特点。他的夫人说他:‘爱驴如命’。他自己也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驴”消得人憔悴。’ ‘我的驴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见过马南坡作画的人都知道,他画驴如同写字,横竖撇捺,侧锋为体,中锋勾骼,点、线、面结合,一笔是一笔,笔笔不含糊。只几分钟功夫,一只只乖巧活泼的毛驴便跃然纸上。‘作画要写不要画’,这本是画家  相似文献   

6.
有个读书人名叫丘琼山,喜爱游历名山大川。一次经过一座气势庄严的大庙,便信步走了进去。一进大雄宝殿,看见四周墙壁上画满了《西厢记》中的图画。他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寺庙里的老和尚:“师傅,寺庙里的出家人怎么能画这些痴男情女的俗画?”老和尚合掌说道:“相公有所不知,咱们僧人就是从这里面悟出禅学真谛的。”丘琼山越发惊奇,又问:“那么是从何处领悟的呢?”老和尚闭目说道:“阿弥陀佛,《西厢·惊艳》之中不是唱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么?贫僧便是从这里悟禅的。”(事见《古今谭概·佻达部》)“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看见张生临去时的表情。达“一转”,还真“风魔了张解元”。而这座寺庙的和尚却偏  相似文献   

7.
阿明 《瞭望》1992,(26)
《瞭望》周刊13期上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画,题叫做《别忘了他》:在审判伪劣商品的被告席上站着两个受审者,一个是“厂家”,一个是“卖者”。可是标题却提示我们,这里还缺了一个人。这个应当受审而尚未站到审判台上的人是谁呢?哦,原来是他——你看,画中有一只大手正在将他推向被告席,他就是那个手中提着贿金的“鉴定专家”。 这幅画画得实在是好。时下人们对打着各种“名牌”的伪劣产品痛恨已极。一家报纸上说:“名优称号满街走,上了当的恨难休”。恨谁?同假伪劣商品一样,除了恨“厂家”、恨“卖者”之外,恐怕这里就有个“鉴定专家”吧? 这幅漫画也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产品的金  相似文献   

8.
岁月的留白     
<正>闲时翻书,遇见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整个画面寥寥数笔——茫茫天地间,仅一孤舟,一钓叟,几点水纹。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整幅画落在眼里,全是清寒之意。想来那作画的人,将笔墨收住了,又将境界铺开了。这观画的人,一点点地,循着深深浅浅的墨痕,循着升腾的幽寂之气,心中的山水,也一点点地,跑出来了。那跑出来的,全是自己的山川,自己的流水,自己的巍峨俊秀,空山俱静,自己的烟波浩  相似文献   

9.
谢狱 《瞭望》1988,(31)
陈洪绶(1598——1652),字 章侯,别名老莲。明末浙江诸暨 人,擅人物画,所作《水浒叶子》,绘梁山泊人物绣像栩栩如生,颇有个性。他为人豪爽,当年画《水浒》40人,是为赈济孔嘉八口之贫。作画时张岱亦在座。张岱说:“古貌、古服、古兜鍪、古铠胄、古器械,章侯自写其所学所问而已耳,而辄呼之曰宋江,曰吴用,而宋江、吴用亦无不应者,以英雄忠义之气,郁郁芊芊,积于笔墨间也。”(见《陶庵梦忆》)张岱自视甚高,却颇看重老莲,说他“才足掞天,笔能泣鬼”,“力开画苑,遂能目无古人。”这些赞誉非一般的捧场话。看来陈老莲虽是文人,却颇有江湖艺人的侠气,因此他的言行震撼了书香世家出身的张陶庵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薛涌 《瞭望》1989,(49)
绘画从表面上看很容易欣赏,特别是一些写实作品,似乎一看就懂,而且还可以如此这般评论一番,如画得象不象等;但真正的伟大作品,即使是非常写实的,也是不容你“一目了然”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几百年来一直让人们神魂颠倒,总觉得那神秘的微笑让人琢磨不透,甚至据传有人为此而自杀!可见,大作品“一目”无法“了然”。中国人说“读画”就是指看画要慢慢地、反复地看,象读书一样读出其中的深义。更有些作品、你读也读不明白。  相似文献   

11.
阅读的重量     
铁凝 《学理论》2008,(5):85-87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虽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相似文献   

12.
在楼上编发第一期稿件时,楼下报社门口响起一颗手榴弹爆炸声,跑下楼去看,几个同事已躺在血泊中,这个编者就是柯灵。当时,上海八·一三抗战刚结束,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租界以外的市区,租界成了“孤岛”。“孤岛”上魔爪四伏,敌伪势力猖獗。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柯灵出笔《文汇报》副刊《世纪风》的主编。在《文汇报》被炸的第三天,柯灵以“陈浮”的笔名写的杂文《暴力的背后》,在《世纪风》上发表。文章直指:“炸弹可以使奴才屈膝,但不能使真理低首。”又说:“暴力的施行,在被压迫者是反抗,在统治者,却往往是权力失败的最后一著棋。”正因为敢于站在正义和真理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热闹的延安西路一处小弄堂里,挂着一块黑底绿字的“心怡画廊”的牌子。如果你敲开画廊的门,画廊主人、20岁的胡怡闻总是一脸微笑地站在一屋子画前,带你参观她的世界。 胡怡闻说,有些人生下来就对一件事情有独钟,她与画画应该算是天生有缘。胡怡闻小时候曾有“小神童”之称。她3岁学画,7岁任《小主人报》美术编辑,8岁就以一幅《我和马蒂斯都爱剪纸》获中法儿童美展一等奖,并应邀赴法,受到密特朗夫人的接见。后来又先后在上海、深圳举办了3次个人画展。江泽民同志曾经题词鼓励10岁的胡怡闻“在绘画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提起笔来,为中国妇女的缠足史画一个终结的句号。因为那蹒跚地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小脚即刻就要消失了。但是别以为这个句号会画得轻松,一挥而就;就像看过一本大书那样,随手一合便是。这个句号画起来分外的凝重沉缓,艰难吃力。低头一看,原来它不是通常的墨色,而是粘稠而殷红的血! 然而,天下人对一件事情的感受可谓千差万别。前几年我在科罗拉多见到一位读我那英译本小说《三寸金莲》的美国女子,她对我说这书写得诡谲狡黠,荒唐有趣,还对我挤挤一只眼睛,表示很欣赏这种奇趣。一个作家碰到了一位误解了你、却偏偏因此对你表示好感的读者,只能笑笑而已。何况我无论如何也难以对一个美国人讲清楚小脚里边深邃的文化内容。美国  相似文献   

15.
李秋生 《民主》2004,(8):45-45
任长霞,一个人们刚刚熟悉却难以忘记的名字。她虽已化作长空的一道彩霞离我们而去,但她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年仅40岁的任长霞因公殉职后,登封有14万人自发地为她送行,而这个城市不过二三十万人;医院附近的布告栏和电线杆上贴满了哀悼颂扬她的诗,有人还筹办纪念她的专题诗歌朗颂会;郑州市豫剧团排演了戏剧《任长霞》;《南方周末》以《任长霞传奇》、《七天,触摸一个真实的任长霞》等专题报道了这位“令老百姓落泪的女公安局长”;全国公安系统也正在开展向她学习的活动。任长霞的生前  相似文献   

16.
九十只春燕     
在黄植诚的住处,挂着一幅中国画——《归燕图》。画面上,杨柳婆娑起舞,九只春燕振翅飞向故巢。 这幅画是福州画院的老画家潘懋勋画赠黄植诚的。画的题诗是:“植根最是宜宗土,诚意方能奋雄心。寻巢岂论时迟早,展翅飞归故园情。” 十八年前,老画家曾经创作过一幅《燕归故巢》,赠给从台湾驾机起义归来的徐廷泽。当老画家得知黄植诚是第九十个毅然驾机起义归来的原国民党空军人员时。又挥毫画了这幅《归燕图》。老画家在给黄植诚  相似文献   

17.
一个肩挎“优”字小包,搔首弄姿的“美人”,被工商人员揭巾曝光,竟是一个“丑八怪”——画题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欠债人嘴叼香烟仰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睫毛三寸长;而讨债人反两膝跪地,双手过头递上《请还债》的呈文。画题是《除夕有感》。内容自然出自现实生活中欠债不愁的“三角债”现象。 两扇写有“回”、“扣”的黑色大门大开,身上写着“伪”、“劣”、  相似文献   

18.
读画闲笔     
初识浩义,是在他的马群中(他的马的专题画展上)。他的马,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纵笔挥洒、遗形取神,着眼于大处要处,颇类九方皋相马,于牝牡骊黄之外。 最近承蒙他捎给一本画册,纵情品味,悠然神怡。其中《同行》一幅,尤为意趣盎然。此画甚简,只是两马,确切地说,是一俯一仰的两马头和两马屁股,这两个马屁股,轮廓一圆一方,加之粗犷的寥寥数笔,却生发出颠簸之感,似乎响起蹴踏蹄声。为了证实我的感觉,我捂上画题给老伴看,她说是正在小跑着的马。这应了周瑜对诸葛亮说的话:所见相同。引起我的兴趣的,并非仅如上面所说的那些,因  相似文献   

19.
人生的画幅     
林清玄 《党政论坛》2014,(14):49-49
我去访问一位画家,他一向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作画好像游戏一样,一天画好几张,我的态度是很严肃的,  相似文献   

20.
何谓“变味”?查辞书释义──《汉语大词典》云:请事物因变化而通达。台《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辞海》云:谓灵活运用,不拘常规。如《易·系辞下》:“变通者,趣时者也。”趣时,即趋时;《现代汉语词典》云:谓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如唐代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诗:“且欲图变通,安能守拘束!”看来,凡事变通得有一个前提,即通过灵活运用,能使事物“通达”,却不能有原则性的变动,换言之,灵活而不拘常规,趋时而不变原则。时下,“变通”一词变味了,成了某些蜕化变质的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