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2月,《党史博采》刊登了著名作家郭淑敏采写的文章《王建国40年寻党记》之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多家报刊纷纷转载此文,一时间,“王建国”成了焦点人物。与此同时,中共新乐市委组织部和石家庄市委组织部也加快了为王建国恢复组织关系的工作进程。同年6月1日,中共石家庄市委组织部向新乐市委组织部发出《关于恢复王建国同志党籍的批复》。7月1日,石家庄市委组织部和新乐市委组织部联合为王建国老人举行了恢复党籍仪式,了却了老人企盼半个世纪的心愿。为了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及党外人士了解并走近王建国这位普通的农民共产党员,我刊特邀郭淑敏同志又采写了《证明——<王建国40年寻党记>之外的故事》一文,全方位地再现了王建国老人含辛茹苦、执着追党的心路历程。当这篇文章刊出的时候,正值我们党诞生78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献给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忠诚儿女们!  相似文献   

2.
我叫邱政,是门头沟区西马各庄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我要说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一位我们村的大恩人。他靠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才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解决了困扰我们近50年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问题。他就是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区划处主任冯建国。  相似文献   

3.
《湘潮》1988,(8)
1951年春节,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住所,握着一位老人的手,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在场的人听了,无不感到惊讶! 这位老人就是毛泽东的亲姨表兄王季范先生。王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九,后辈都称“九阿公”,毛泽东一直叫他“九哥”。  相似文献   

4.
歪奖正着     
皮实 《当代工人》2011,(21):25-25
一位老人在小乡村里休养。他往所附近住着一群孩子,天天喊叫,追逐,打闹,这令老人无法休息。老人想出一个办法。他告诉孩子们,谁叫的声音最大,谁得的报酬就多。  相似文献   

5.
转世奇人     
在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居住着—位叫唐江山的“二世奇人“。据唐江山父母及村里老人说,唐江山3岁时(1979年)的某一天突然对父母说:“我不是你们的孩子,我前世叫陈明道,我的前世父亲叫三爹。我们家在儋州,靠近海边(在海南岛北部,离东方市一百六十多里)。“他还说他是在“文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东方轮船公司“东方之珠”轮上,有位老人外号叫“说到起”。 他,就是公司退休老船长、共产党员王禄开。 前不久,我们在船上采访他。他一口一个“说到起”。他说,“说到起”是他的责任。公司聘请他来指导工作就是叫他“说到起”! “你怎么‘说到起’呢?”我  相似文献   

7.
1969年1月17日,在北京西郊解放军总医院东侧病房里,一位老者躺在病床上。只见他银发稀疏,双目微闭,张大着嘴,急促的呼吸使整个病床在微微颤动。医生叫他,亲人唤他,他都没有反应,只顾一个劲地大口大口喘气。突然,病人的眼睛轻轻睁开,两手有力地比划着,嘴唇微动着似乎在说什么。病床周围的人凑过头去,却是什么也听不清。一位年轻的妇女拿来纸和笔,小心地将老人略略扶起,老人用索索发抖的手抓起笔,在纸上写下“我要见总理”5个字。片刻,一位军人跑了过来,告诉老人,总理因外事活动不在北京,无法安排见面,老人听了,瘫软在床…  相似文献   

8.
正有关古代川江海损事故的传说,多有些玄乎。蜀国一个叫黄齐的人乘船经过三峡,船被浪翻,他掉进水里,被水冲到浅滩,就像有人在背后推他一样。到了岸上,黄齐回头一看,是位老人在推他,但转眼就不见了。而救他的老人,他5年前在朝天岭见过,当时老人对他说,你5年之后会有大难,我一定救你。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6,(5)
正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这座敬老院,让112位老人安度晚年。他为老人们带来家的温暖,却太多地亏欠了自己的家人。他,就是宁城县汐子镇敬老院院长周绍堂。67岁的周绍堂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可他依旧每天奔波忙碌。早在1983年,周绍堂就跟着当年的老院长亲手盖起了汐子镇敬老院,1988年老院长退休后,憨厚肯干的周绍堂接过了院长的重担。敬老院先后接收的112位老人都是五保户,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得滋润些,周绍堂费尽心思。他在院内建起酒窖,酿酒挣钱补贴敬老院开支;在  相似文献   

10.
正我叫邱政,是门头沟区西马各庄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我要说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一位我们村的大恩人。他靠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才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解决了困扰我们近50年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问题。他就是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区划处主任冯建国。2005年10月,凭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冯建国走进了门头沟区的王平镇,走进了王平镇16个自然村  相似文献   

11.
沈宫轩  朱俊骏 《党建》2009,(7):38-38
一位老人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用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了一份遗嘱,把自己所有的家产留给了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民警。 这位民警叫徐兆华,13年来,他对待这位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  相似文献   

12.
在蓟县别山镇,人们常看见一位身材不高、面庞黑瘦、满脸皱纹却精神矍铄的七旬老人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带着一个黑色书包,风尘仆仆地奔波在乡间路上,即使刮风下雨也从未间断过。他就是别山镇老干部工作助理员叶继宗。  相似文献   

13.
平度城北有座崮山,山下有位叫石玉的老人,早年从这里走出去,投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奔波了半个多世纪,20多年前“落叶归根”,把美丽的“夕阳红”涂满故土,扶贫济困,超值发挥着拥有半个多世纪党龄的余热。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一位走过峥嵘岁月的老人,也是一位有着毕生追求的战士.他出生在全国闻名的将军县--湖北红安,12岁参加革命,任儿童团团长,13岁就加入徐向前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如今,早已步入暮年的他,十几年来,一直站在未成年人成长教育的第一线,为培养共和国合格接班人而奔波劳碌、殚精竭虑. 他就是原沈阳军区卫生部政委、现已离休的老红军--汪浩.  相似文献   

15.
我叫徐萌,来自东直门街道。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位上过电视、登过报纸、感动过东城,影响了北京的指路大王,他的名字叫谢亮。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用十年的时间,坚持一个信念,在3000多个日子里,为他人义务指路,提供帮助。如今,年过八旬的谢亮依然天天拎着书包、拿着水壶,走到街头义务指路,不同的是在他的身边多了许多和他一样的人,谢亮义务指路队的队员们。  相似文献   

16.
《江淮》2010,(9)
<正>5月24日早晨,抱儿山村颜湾居民组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叫吕绍国,一位87岁的老人,为了偿还曾经欠下的一块五毛钱伙食费,多年来,四处寻找"债主"的下落。58年后的今天,在金寨县青山镇抱儿山村,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债主",了却了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相似文献   

17.
我叫徐萌,来自东直门街道。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位上过电视、登过报纸、感动过东城,影响了北京的指路大王,他的名字叫谢亮。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用十年的时间,坚持一个信念,在3000多个日子里,为他人义务指路,提供帮助。如今,年过八旬的谢亮依然天天拎着书包、拿着水壶,走到街头义务指路,  相似文献   

18.
春节前夕,一场小雪过后,一群老年人冒着凛冽的寒风走上街头,为社区居民书写福字和春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叫曹治,是汉沽区委的离休干部。离休后,他热心公益事业,真情为大伙儿服务,大家都称他是个不甘寂寞、乐于奉献的老人。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春节前夕,乐成老年公寓内热闹非凡。一位老人正专注地指挥着十余人的合唱队,为在这里安度晚年的老人们演唱歌曲《我爱我的祖国》。这位指挥合唱的老人叫朱延龄,年已80高龄,是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离休干部。朱延龄16岁参军,曾是西北军区"战斗剧社"的文艺战士。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很平凡,又很不平凡。他叫李长路,他的书房叫“忘倦斋”。 当我们几经周折,多方打听,在北京舞蹈学院旁一栋高层住宅楼底层一套普通的四居室里见到这位91岁高龄的老人的时候,惊讶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人身板硬朗,腰不弯、背不驼,胖瘦适中;除了顶心的头发有些稀疏外,四周还布满夹杂着白发的乌丝;宽宽的额头下,高度近视眼镜后边闪射出聪颖深邃、慈祥和蔼的目光……讲起话来也是思维清晰、口齿利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