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红梅 《法制与社会》2012,(19):279+281
附随义务理论是本世纪合同法的重要发展之一,随着我国《合同法》立法的不断完善与健全,附随义务也在其中重要的内容.本文围绕着了附随义务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学界争论的几种理论,提出应尽快完善附随义务的相关法律体系,最大范围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推力,提高合同履行效率.  相似文献   

2.
张莎 《法制与社会》2013,(14):279-280
在现代交易关系中设立附随义务制度保护交易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银行存款合同附随义务的法学理论基础是诚实信用原则。由于诚实信用原则的不确定性,因此存款合同附随义务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目的在于总结归纳存款合同附随义务相关理论,准确的分析银行存款合同附随义务,明确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3.
附随义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首次规定附随义务的情况,阐明了规定附随义务的现实与理论意义,进而为达到正确界定和判断附随义务的目的,提出并分析了其不确定性、从属性和辅助性等特征,同时指出了适用附随义务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附随义务涵义和价值理念的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春普 《河北法学》2001,19(2):45-48
附随义务在目前仅是一个学理概念 ,且缺乏系统研究。作为一个法律术语 ,在国内、外的相关法典或判例中均没有明确的概念 ,但其具体内容在各国立法中均有所体现 ,并在合同法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 ,界定附随义务的涵义 ,理顺合同缔结、履行中的义务关系 ,以实现附随义务保证交易安全与快捷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5.
合同附随义务的创设旨在保证合同及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附随义务具有不确定性,加上理论界和实务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使得附随义务的内涵不甚明晰,其制度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套明确的界定标准,理清附随义务的内涵、地位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附随义务是依合同之"帝王条款"——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一种合同义务。医疗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作为其特定一方当事人——医方的附随义务因医疗职业道德和医疗行为的高度专业性、技术性发生。内容上,医方在医疗合同履行中基于诚信原则而产生的协助、通知、说明、告知、保密、保护等义务构成了医方附随义务的主体。医方若因过错构成对其附随义务的违反,则须承担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7.
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除应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以外,还应承担依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发生各种附随义务。附随义务形成的理论基础源于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通知义务、协助义务和保密义务。当事人违反履行中的附随义务应当承担采取补救措施、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合同法》第四章合同的履行部分明确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一条款被认为是附随义务规定在我国法律中的首次出现。这一备受理论界称道的规定对于完善我国的债法制度、促进交易完成、保护交易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附随义务在合同法理论上还很不成熟,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在司法实务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拟就附随义务与其他合同义务的区别、主要形态及适用附随义务理论所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吴忠伟 《经济与法》2003,(10):36-37
在传统的民法理论上,合同当事人的义务以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为限。否则对合同当事人没有约束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往来的增多。交易形式更趋于复杂化.导致合同法的发展中产生了一项新的制度——附随义务。法国民法典将合同的违约行为分为:完全不履行、迟延履行、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附属义务或附随义务五种情况.其将违反合同的附随义务作为合同违约的情况之一,可见该项制度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附随义务     
赵曜 《法制与社会》2011,(1):29-30,34
随着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法律对社会的调整越来越细腻,附随义务便是印证这一现象的制度设计。附随义务是将民法中的诚信原则应用到合同法领域产生的,它要求处于法律上特殊联系的民事主体应忠诚、守信。做到谨慎维护对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正当期待、给对方提供必要的信息等。本文从概念界定、比较分析、理论基础及其制度价值以及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等方面对附随义务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舒洪水 《法律科学》2005,23(4):83-91
共同过失犯罪,是指负有共同注意义务的二个以上的行为人,由于共同的不注意,共同实施或促成了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共同犯罪形态。过失教唆犯、过失帮助犯能够成立共犯,即使在立法中予以确认也不会导致处罚范围的扩大和刑法谦抑原则的违反。在共同过失犯罪中,数人实施或促成了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行为,并且数个行为人都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在主观方面,各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是过失,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张今  陈倩婷 《法学杂志》2012,33(2):71-7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著作权默示许可行为,在著作权立法方面,也出现了对著作权默示许可的一些尝试。不过,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判例法国家在互联网新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方面的裹足不前还是我国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的浅尝辄止,都不能满足现实中大量著作权默示许可行为的制度需求。著作权默示许可使用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著作权法结构的前提下,有效地调和互联网的共享性与著作权的私权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构建著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不仅在当下十分必要,而且也将是著作权法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3.
合同可依默示的承诺成立,也可依意思实现而成立,默示的承诺与意思实现均是由受要约人以行为表达默示的意思,然就二者的关系学说上素有争论.对默示的承诺和意思实现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助于对<合同法>第22条和第26条进行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4.
杨圣坤 《北方法学》2010,4(2):132-142
在英关法系国家,默示条款制度是填补合同漏洞的相应制度。根据添加默示条款的依据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事实上的默示条款、法律上的默示条款、习惯上的默示条款。其中,法律上的默示条款又可以分为判例法上的默示条款与成文法上的默示条款。通过考察事实上的默示条款、法律上的默示条款以及习惯上的默示条款,可以看出,主导着法院添加默示条款的实质性思维方式是法律经济学的。沿着法律经济学的进路,传统的规范性默示条款理论不仅被简化了,而且人们的思考也被节省了。从实证的角度考察,无可否认我国合同法律体系中存在着实质意义上的默示条款制度,但是欠缺体系化的研究与整饰。  相似文献   

15.
含蓄否定指形式肯定而意义否定或形式否定而意义肯定,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科学地界定其范围有助于深入研究这一语言现象。归纳、分析英语中容易令人误入歧途的含蓄否定的表现形式,探讨它们在汉英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冲突与衡平:拟制自认追复规定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复规定是拟制自认区别于明示自认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大陆法系国家的不少学者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认同拟制自认这一特点。然而,追复规定对拟制自认的众多消极影响却未能引起学者的关注。在我国民事证据立法日益关注自认制度并试图引进拟制自认背景下,对拟制自认追复规定作理性审视,将对我国民事证据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方桂荣  李超 《河北法学》2007,25(11):83-88
诚实信用原则被公认为"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然而,现在私法和公法领域都出现了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现象.面对此现象,有的学者表示赞同,有的学者则提出了质疑.鉴于此,沿着历史的脉络,在分析诚实信用原则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论证现代诚实信用原则在法律领域中的扩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解读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秀清 《河北法学》2006,24(3):10-17
毋庸置疑,在民事诉讼中需要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然而,如果我们不本着客观的态度认真审视诚实信用原则,而盲目地一味扩大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功效,甚至将其诠释为实质上授权法官自由裁量权,其结果势必与希望确立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目的背道而驰.结合司法权理论、诉讼模式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内涵及其功效等进行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政府诚信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担负着为社会提供秩序、安全与自由的重任。社会成员对于政府的依赖正逐步增强。在此背景下,政府是否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从事管理活动,能否为社会成员提供稳定的生活预期,便成为行政法学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文章对政府诚信的含义、引入公法的理由、建立的基础、意义及具体作用领域等问题进行了勾勒,对现代政府所遵循的诚信原则做出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主要民事单行法中的诚信规定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诚信原则在我国主要民事单行法中的分布状况,分析诚信原则在对其有规定的6部民事单行法中的存在形态,论证在未规定这一原则的其他7部民事单行法中对其加以规定的必要,并分析主观诚信的客观化趋势。建议要么通过制定民法典统合民法中的诚信规定,要么通过整理各个民事单行法改变诚信原则设置不均衡的现状,并在术语上实现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