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千百年来,贵州被贴上的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困标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贫困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贵州仍长期是全国贫困  相似文献   

2.
旱灾是贵州历史上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历史上"三无"环境是贵州独特的省情。这种"三无"环境,决定了贵州旱情的特殊性,从而表现为每次旱灾发生以后对贵州破坏程度比其他省区更为严重。这表现在:一是"天无三日晴"的假象淡化人们的备荒抗灾意识;二是"人无三分银"的贫困现实而导致备荒抗灾能力低下;三是"地无三里平"的喀斯特状况表现出对水旱灾害的反应特别敏感,表现更为脆弱,灾荒危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委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越是要对外开放”,这正是邓小平同志开放观的具体体现,对贵州的发展是关键的一环。首先有形象问题,贵州应更鲜明地进一步打出对外开放的旗帜,我认为有以下三个问题急待解决: 一、吏有实效地做好对外宣传,解决贵州中看不中听的问题。历史上留给贵州的评语,是封闭落后的形象。如:“夜郎自大”和“黔驴技穷”,再加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等,听起来,贵州实在难于在人的脑海中留下美好的形象。但凡亲自到贵州看过的,无论国内国外,都惊  相似文献   

4.
正张军:从文化的视角深层思考,摆脱精神贫困,构建精神谱系,建设精神高地,才是贵州崛起的文化密码。改革开放前,人们对贵州的印象是"三言两语",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三言和"黔驴技穷""夜郎自大"这两句成语。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一、贵州发展速度的历史解读在贵州的发展过程中,贫困一直伴随着贵州的历史进程,从速度的视角看,贵州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始终围绕零上下小幅度徘徊。贵州之穷,自古以来,已成定论。《贵州通志·财赋》(嘉靖)中说":天下布政司十有三,而贵州为最后,故贵州财赋所出,不能当中原一大部,诸所应用大半仰给于川湖。"郭子章《黔记·止榷》中说:"贵州崎岖……国家以滇南门户而郡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贵州是什么样的状况?《贵州通志》有一段概述:“黔为边徼,三代前未入版图。逮汉设郡县,初有人治,而书缺有,间传者寥寥。五胡之乱,复沦蛮族。唐宋仅有空名,羁縻而已。元虽设宣慰司,尚无流官。明清两代,辟为省治,移风易俗,官斯上者,循良继轨,粲然可观。”这段话把上下几千年的贵州历史沿革勾勒出来了。关于历史上的贵州,有几点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辉煌历程的50年。这50年,贵州与全国一样,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古以夜郎国传名,今以茅台酒著称的贵州,是一个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宝地。解放以前的贵州,人们知之甚少,被戏称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不毛之地,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地瘠民贫,生产力水平十对低下,人民生活极为贫困。1949年,全省14164万人口主要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从事工业的劳动力不足万人一全年粮食产量不到3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仅…  相似文献   

8.
"贵州速度"是贵州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的新起点,研究"贵州速度"的形成、内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一、为什么要有"贵州速度"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贵州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与全国和一些兄弟省份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落后地位,  相似文献   

9.
记者:西部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济发展落后,但又有一定的优势与潜力。请问贵州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何? 陈省长:由于历史及地理等原因,贵州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建国后贵州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给贵州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国民经济进入了较快的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初具规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放前,贵州教育十分落后。 1949年,全省每万人口中只有大学生 1.2人,平均每 350平方公里还排不上一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 20%,全省人口中 90%以上是文盲,有的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还处于结绳记事、数豆记账的原始状态。   新中国建立后,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一旦激活贵州这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开放基因",就会有如"天行健、地势坤",开创出惊天动地的新局面;有如核聚变,爆发出"万马如龙出贵州"的大气象。说到与贵州相关的成语,有"夜郎自大","黔驴技穷";与贵州相连的俗语,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与贵州相通的文化,乃封闭的"山地文化"。这是偏见、偏信。偏见比无知更远离真理,偏信比万水千山更阻碍沟通和交流。贵州文化中,有没有"开放基因"?当  相似文献   

12.
张丽 《当代贵州》2012,(5):18-24
历史的身影浮出水面,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现实的号角催人奋进。在贵州这片富饶而贫困的土地上,一批有责任、有思想、有激情的贵州人一直致力于贵州发展问题的苦苦思索。求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是中国政府向世界进行的庄严承诺。处于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能否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事关重大。  相似文献   

14.
正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认为,多彩贵州的文化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在时间的更迭和空间的变迁中,贵州文化多彩的基因愈加多彩、深厚。在贵州多彩的文化中,有两个底色,一个是儒家式的"舍我其谁,勇猛精进",走出大山担当天下;另一个是道家式的"无为不争",敬畏自然,崇尚和谐。一儒一道,互补共生,孕育了贵州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里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里创造了中国减贫的贵州奇迹!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到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从"天无三日晴"到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从"地无三尺平"到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从"人无三分银"到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6.
贵州是典型的经济穷、资源富省份。要改变这一状况,一靠自身努力,二靠朋友帮 忙,三靠中央支持。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中央已三次召开专门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有关同题。而按人均GOP比较,1991年贵州人均890元,西藏人均1388元,贵州远比西藏贫困。西藏少数民族人口约200万人,贵州少数民族人口近1200 万人,约相当于西藏的6倍,受影响范围更大,理应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因此,贵州也迫切希望中央尽快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当前,急需中央帮助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一、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加快资源开发 贵州经济发展50年内将以资源开发为特点。由于贵州基础差、底子薄、筹资能力弱,所产  相似文献   

17.
<正>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贵州,对时事宣传主要靠报纸。现有资料显示,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全省先后办有各种报纸约1 80份。在贵州报业发展史上,解放前这一时期办的报纸较多,有些报纸也较有特色。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抗战时期关心时事的人增多;二是沦陷区的一些报纸迁到贵州出版,一些文化教育机构也迁到贵州;三是文化、宣传界许多名人避难到贵州,积极参与办报工作。特别是1942年,除贵阳增加《民报》等三种报纸外,还有兴仁、锦屏、台江、黎平、三穗、瓮安等20个县办了报纸。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兴义县各界成立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红军过境次数较多,并建立多块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革命老区,是一片拥有丰厚红色文化资源的红色沃土。但贵州又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直到目前贵州省贫困县仍有33个,包括14个深度贫困县,而这些贫困县又大多位于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的老区人民,依然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成为共产党人刻骨铭心的心痛与遗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贵州人民要打赢新长征路上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必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相似文献   

19.
夜郎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虽然仅有650年的历史,但却闪烁着独特的其他而不能替代的辉煌。夜郎国灭,但夜郎文化并没有灭,它仍在夜郎故地各世居的民族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当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快车道上,在实现贵州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上,在营造贵州和谐社会氛围上,夜郎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产生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95年春,一批有良知有担当的青年学者,对以贫困为典型特征的"贵州现象"进行多元化多视角的理性思考,探讨贵州加快发展走出贫困的路径选择。2012年春,包括当年部分参与者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对在贫困中崛起的新"贵州现象"进行更趋成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