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有关当事人以及负有执行责任的机关、单位都必须坚决执行。维护这种生效判决、裁定的权威,也就是维护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就是维护法制的权威。但是,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拒不执行人民法院民事、经济案件的判决、裁定的违法犯罪现象比较严重,“审判难,执行更难”。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执行难,既损害了判决、裁定的严肃性,也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形象。判决、裁定所以执行难,有着诸如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原因。而就法律原因而论,我国法律对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的规定在实体认定和程序应用上均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以致影响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犯罪行为作有效的斗争,这不能不被认为是法律原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强对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  相似文献   

2.
1997年刑法第313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将该条罪名确定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相对于旧刑法而言,第313条罪状客观方面增加了“有能力执行”。此修改势必影响该罪主体的理解,本文对此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3.
修订后的刑法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作了重大修改,使此罪的规定趋于科学、明确,但是,笔者认为还几点应予考虑,以便实践部门的操作。第一,单位应成为构成本罪的主体:第二,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是和判决书具有同等效力的法律文书,所以,拒不执行法院调解也应明确规定为犯罪;第三,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不应是本罪“情节严重”的行为;第四,“犯罪行为发生地”应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4.
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并不完全一致,刑法第313条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就反映出两者在司法实践上的价值冲突。从法哲学上探讨二者不同的价值倾向,以明确程序正义优先押或是实体正义优先,为正确解决刑法第313条在定罪过程中遇到的价值冲突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拟对此作一偿试。  相似文献   

5.
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并不完全一致,刑法第313条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就反映出两者在司法实践上的价值冲突。从法哲学上探讨二者不同的价值倾向,以明确程序正义优先抑或是实体正义优先,为正确解决刑法第313条在定罪过程中遇到的价值冲突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拟对此作一偿试。  相似文献   

6.
执行判决裁定渎职罪是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的渎职犯罪。本罪在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两个方面。因此,其具体罪名可以确定为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和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两个罪名。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或国家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7.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纳入刑罚后,在司法实务中却存在法律适用难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报酬范围采用广义上的定义,将社会保险和福利纳入其中。对"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进行认定时,要明确责令主体、责令支付方式和责令支付期限。在法院司法建议后,经责令主体责令,行为人仍拒不执行判决和裁定的,构成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特殊加重犯罪情节。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的抗诉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行裁定在理论上不具有既判力,但是对之可以提起抗诉监督,这符合抗诉“有错必纠”的功能。再审之诉在理论上存在两个诉讼标的,但对执行裁定的抗诉再审仅存在一个诉讼标的,即撤销原生效裁定,这符合民事执行效率性和职权性的特征。符合抗诉标准的执行裁定包括存在重大实体问题或者程序问题的裁定:重大实体问题指作为执行依据的判决的执行力不当扩张的情形;重大程序问题指无效执行裁定,以及效力无法治愈的可撤销执行裁定。抗诉监督不必以执行异议为前提,抗诉监督与检察建议在适用范围上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人民法院审理各类经济、民事、行政案件逐年增加,而法院判决、裁定生效后“执行难”的问题亦日益突出。有的当事人在法院执行中采取“拖、躲、磨”方式拒不履行法律义务,有的无理取闹,甚至谩骂、围攻、殴打法院执行人员,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不同度的干扰,使不少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形成实质上的“空判”、“空调”,客观上等于给胜诉二方当事人打了个“法律白条”。这不仅使抗拒执行者形成了对人民法院的藐视,同时也导致了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不信任,更重要的是它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扰乱了正常的经…  相似文献   

10.
作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现行刑事立法 ,新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之规定不仅欠规范、有遗漏、失协调 ,而且严重脱离司法实际 ,完全不符合立法原意 ,因此必须进行完善。本文分别在剖析新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关于犯罪对象、犯罪主体、犯罪行为之规定致命缺陷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关立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为保护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法院判决的权威性而采取的一种法律措施。基层人民法院在适用该项措施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财产保全的申请审查不严、不细、不全面,对被保全的财产保管不妥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法院的执法形象,也给当事人带来了财产上的损失。笔者认为今后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应对财产保全申请人及提出程序是否合法、保全申请的审查及担保、保全裁定的作出及交付执行作严格把握。  相似文献   

12.
警察的先行执行就是警察机关为打击犯罪,在法院未对其打击行为作出判决和裁定之前,根据政策、法律、计划以及当前的形势而作出的一种执行行为。先行执行的准确适用可以节约大量的司法资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需要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立法模式下的案外人异议之诉,其内涵宜界定为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利,书面异议被执行法院驳回后,在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情况下,请求法院作出判决停止对该标的实施执行的救济制度。其在性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救济诉讼。我国书面异议前置的程序设计,目前来说是合理的。案外人应当在识别与其他救济制度的分工后,有选择地适用案外人异议之诉。  相似文献   

14.
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是国际司法协助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讲,一国法院的判决只在其本国境内具有绝对强制力,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没有义务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的判决,但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有时又不得不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而承认与执行并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纵观各国立法,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程序。一发给执行令程序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许多拉美国家、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都采用这种程序。这种程序一般做法是,被请求国法院对外国法院的判决进行审查(多数国家仅作形式审…  相似文献   

15.
民事执行程序是为保障主体的民事权利而设的,在整个诉讼程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法律对执行当事人的规定存在诸多不足。为保障胜诉者的权利,使生效判决不致成为一纸空文,在当前“执行难”问题一直困扰法院的情况下,完善我国执行当事人变更和追加制度显得更加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代位执行     
代位执行是在执行债务人对案外第三人的债权并未经法律文书确认的条件下 ,法院就要求该第三人直接向执行债权人履行其对执行债务人所负的债务 ,并可对该第三人的财产进行的强制执行。对第三人强制执行的执行根据在理论上就成了问题。本文认为 ,代位执行的执行根据不是执行法院发出的履行债务通知 ,也不是执行裁定 ,而是申请执行人据以对被执行人申请强制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 ,这一结论原于判决效力的扩张性。本文还对代位执行的条件及其在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是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法院的判决是行政诉讼法目的得以实现的最终形式,然行政判决的执行率低、执行难度大是现实中法院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以行政机关作为败诉一方时尤为突出。文章从我国行政判决执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通过立法和司法改革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的建议,以期对我国行政判决执行难的现实困境的改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是国际司法协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其不仅可以及时保护当事人的权利,还可以兼顾诉讼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内国主权,因此,各国都不是无条件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本文通过对我国原来及现行的相关制度进行剖析,指出我国现行制度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这一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如被外国法院和我国台湾地区法院撤销,内地法院对此裁决只能不予执行,如果被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法院撤销,该裁决在内地仍存在执行的可能性。以《仲裁法》修改为契机,有必要明确《纽约公约》第5条的授权性条款地位,对域外已撤销商事裁决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传统研究视角更多关注执行地法院是否对域外已撤销裁决具有自由裁量权,但是通过实例分析,有必要转变思路,在《纽约公约》框架外,聚焦撤裁判决。可首先将撤裁判决视为一般性域外判决进行审查,其次再针对撤销理由、程序正义及当事人协议进行审查,最终实现仲裁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自洽。  相似文献   

20.
司法拘留是人民法院对妨碍民事诉讼行为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通过对近六年黄岩法院执行案件的统计分析发现,司法拘留在执行案件中适用时存在司法拘留认识的片面性、条件的模糊性、期限的单一性和效果的弱化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目前执行实践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应当从强化司法拘留的慎用理念、严格司法拘留的适用条件、区别司法拘留的决定期限、运用司法拘留的预告制度和规范司法拘留的审批程序等方面着手,规范司法拘留在执行案件中的适用,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