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年七、九两月,彭德怀同志率领红三军团两次攻打长沙。在一打长沙之前,曾先攻占湘北重镇岳阳(当时称岳州),惊动武汉、长沙,震动全国,影响  相似文献   

2.
夏远生 《湘潮》2013,(6):10-12
1954年11月2日,毛泽东乘专列从武昌到长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回湖南。在长沙,毛泽东专程探望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程潜,听取了“三周一谭”(即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副书记周里、周惠,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谭余保)的工作汇报。  相似文献   

3.
1927年5月21日,即我入党后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就在长沙发动了反革命的“马日事变”,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是继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又一个严重的反革命事件。湖南工农大众奋起反抗。他们在中共湖南临时省委的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武装保卫革命。长沙附近各县准备出动十万农民大军,把许克祥一千多名反动军队包围在长沙城内,一举全歼。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的中国大革命,至1927年7月惨遭失败,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共产国际妥协退让“策略”以及斯大林的“老毛病”不无关系。斯大林过于看重国民党的力量,先是看重蒋介石的势力,后是看重汪精卫的势力。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的1927年5月18日至对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举行第八次全会,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是研究中国革命问题。5月24日斯大林在讲话中,强调武汉政府是革命中心,必须通过武汉政府开展农民运动,必须支持武汉政府。恰在此时,湖南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样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中国委员会立…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晚,国民党反动派指使其反动军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许多革命机关被捣毁,大批革命同志遭杀害。长沙近郊区的土豪劣绅密切配合反动武装势力,向共产党人和农民协会积极分子进行猖狂、残酷的反扑。顿时,“宁可错杀三千,不许放走一个”的白色恐怖充斥长沙城乡和全省各地。面临大革命失败的惨痛形势,省农协特派员、长沙近郊中共区委书记兼农民协  相似文献   

6.
北京的“西山会议”,在史学界几乎人人皆知,而浙江的“东山会议’却鲜为人知。“东山会议”是由共产党员主持,联合国民党左派,为维护国共两党合作,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反对右派分裂,即与“西山会议”针锋相对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1925年11月23日,一部分国民党右派在北平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了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又称“西山会议”)。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浙江临时省党部负责人的右派头目沈定一,也参加了“西山会议”。12月7日,沈定一回浙江召集国民党浙江临时省党部的部分人召开所谓“第七十八次执行委员会”会议,议决开除共产党员、国民党浙江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俞秀松、宣中华、安体诚,候补执行委员倪忧天、唐公  相似文献   

7.
计调陈明仁     
黎丰 《湘潮》1987,(11)
1949年2月18日,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官陈明仁从汉口调来长沙。这是关系程潜、陈明仁能否起义的关键一着。如果没有陈明仁率部来湖南协助程潜掌握军权,程潜很难起义;而陈明仁如果不调来长沙,他也不可  相似文献   

8.
《湘潮》1988,(12)
最近我们发现了一套鲜为人知的《守土日记》,日记作者谢宝树(1904—1948),湘阴县石圹乡人,他在1938年至1942年,曾两次任湘阴县县长。在此期间,正值第二、三次湘北会战,并负责“湘北战地救济队事宜,躬率队员赴谷鏖战地带发放急赈救济灾民,督办善后调查暴敌蹂躏之实况”。他本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备国家编纂抗倭战史及他日重修邑乘之参考资料”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1949年7、8月,四野大军压境湖南。在中共湖南省工委进行近1年的积极策反和中共中央进行直接争取的基础上,第四野战军派出和谈代表团与以程潜、陈明仁为代表的国民党湖南军政当局进行谈判,并取得成功。8月4日,程、陈领衔通电全国,率部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这是四野进军中南过程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国民党军起义,大大加速了湖南全省的解放,并对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国民党军起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49年7、8月,四野大军压境湖南。在中共湖南省工委进行近1年的积极策反和中共中央进行直接争取的基础上,第四野战军派出和谈代表团与以程潜、陈明仁为代表的国民党湖南军政当局进行谈判,并取得成功。8月4日,程、陈领衔通电全国,率部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这是四野进军中南过程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国民党军起义,大大加速了湖南全省的解放,并对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国民党军起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38年11月10日,日本侵略军第六师团侵占了岳阳。虽然岳阳距长沙还有140公里,但当时长沙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在听到谣言“敌人已打过新墙河了”后,“奉命”下令纵火烧了长沙,将有30多万人口的文化古城付之一炬。据不完全统计:大火毁房5万余栋,约20万居民无家可归,死2万余人,伤残者和财产损失无法统计。然而,长沙是被烧了,日本人却没有到长沙来。一场虚惊。火烧长沙成了可笑的“焦土战”例。 周恩来、叶剑英和郭沫若、田汉、洪深、张曙等目睹了长沙大火的全部过程,并亲自组织、亲自参加了救灾善后工作。本文追叙数十年前中国抗战史上震惊中外的长沙大火,让读者诸君听一听先辈们的抗战历史足音。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一家先后共有6位亲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6位亲人是: 一、亲密战友、夫人杨开慧。她是我党最早的优秀女共产党员。1901年9月26日生于长沙东乡板仓。1920年与毛泽东结为革命伴侣。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0月在家乡进行革命活动时,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浏  相似文献   

13.
敬日事变     
《湘潮》1984,(3)
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国民党右派在常德县城(今常德市),搞了一次反革命的大屠杀,“死伤革命民众六百余人”。这一天,韵目代号为“敬”,后来称此次事件为“敬日事变”。一、事变的起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常德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形势很好。特别是一  相似文献   

14.
支持农民武装斗争一九二七年春,李达在长沙与谢觉哉、郭亮等筹办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省党校,唐生智遥领校长名义,谢觉哉任秘书长,李达任教育长。李达动员了不少要求革命的青年报考党校。党校实际上是为土地革命培训干部。不久,发生了“马日事变”,李达从长沙乘船逆湘水而上,于六月十三日抵达家乡  相似文献   

15.
廖承志同志喜欢画画,而且喜欢通过自画像以“言志”。他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自画像,今天已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 廖公既坐过“洋牢”(日本三次,德国、荷兰一次),也坐过“土牢”(国民党两次,张国焘一次),第二次坐国民党的牢时间最长,处境也最险恶。他于1942年5月因叛徒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用兵如神,是举世推崇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不但善于打“武仗”,还擅长打“文仗”,堪称用笔亦如神。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过程中,他恰到好处地使用新闻宣传媒介,导演了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宣传闪击战”,粉碎国民党的一次次反动宣传攻势。这里略举两例。 不费一枪一弹 消弭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3年5月,共产国际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宣布解散。国民党籍以大造舆论,叫嚷“马克思主义已经破产”,“共产主义不适用于中国”,并提出“解散共产党、交出边区”。军事上,蒋介  相似文献   

17.
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南方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要求南方红军游击队就近与国民党驻军或地方政权进行合作抗日谈判。9月上旬,陈毅在与国民党大余县县长彭育英谈判之后,11日,在彭育英的陪同下来到赣州城,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第四区专署及驻军四十六师代表谈判。陈毅下榻在中华旅社。这一天,一个头盖花布巾的村姑,在王贤选的陪同下,走进了陈毅住处。这位“村姑”不是别人,她就是毛泽罩的妻子,被国民党通缉多年的女共产党员贺信!“原来三保经堂那个吃斋道姑是贺恰!”“原来贺始竟在巴州成了三年!真是了不起!”国民…  相似文献   

18.
苏若群 《世纪桥》2013,(7):32-34
90年前,即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决定按照共产国际的要求,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史称“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掀起了大革命高潮,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开辟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共产国际是怎样把在成立时就宣布不与任何政党发生关系的中国共产党,推向与国民党合作之途的?中共三大是怎样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的?国共“党内合作”对共产党的利弊如何?在纪念中共三大召开90周年的今天,探讨这些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1928年3月29日,共产党员郭亮在湖南长沙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残忍的敌人割下郭亮的头颅,挂起来示众,企图吓退人民革命。鲁迅得知此事后,愤然挥笔写道:“革命被头挂退的事是很少的。”郭亮,又名靖嘉,湖南长沙人,1901年12月3日生。1915年秋,郭亮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长郡联立中学。  相似文献   

20.
尹凌 《红岩春秋》2006,(2):62-64
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热潮的促使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国民党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全民抗战,共御外侮的新局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上海失守,南京陷落。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西迁重庆。1938年,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逐步改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军队在向日本发动“冬季攻势”的同时,开始向陕甘宁边区进攻。在政治上,则大肆推行“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的法西斯信条,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2月12日至21日,在重庆召开的第一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通过了国民政府提出、由蒋介石宣读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要》。《纲要》提出在相持阶段“精神重于军事”的“救国之道”;“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共同目标”;宣扬“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的“建国信仰”。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