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平 《理论月刊》2010,(1):130-133
长期以来,先锋戏剧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这使中国的先锋戏剧常被误读为西方戏剧的照搬。但实际上中国的先锋戏剧是有独立品格和特征的。中国化的先锋戏剧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演出地以中国为主战场;第二,演员主体是中国人;第三,戏剧本身具有中国风,即具有本土化特征。新时期以来的先锋戏剧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西方各种理论思潮的引入,使人们迅速打开视野,对照中国的现实加以引用、吸收与发挥,这一事实本身便带有迥异于西方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研究与实践》2008,(5):F0002-F0002
天津戏剧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是在原广东会馆旧址上建立的我国第一座以中国戏剧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集戏剧文物、史料的征集、收藏、保管、研究、宣传、展示于一体。现收藏戏剧文物藏品包括早期戏剧艺人的演出手抄本,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等人的书画珍品;马连良等艺术家的演出服装,清宫升平署戏装及道具等4000余件。  相似文献   

3.
魏敬群 《春秋》2013,(4):20-22
王泊生(1902--1965),字玄默,河北遵化人,著名的戏剧表演、教育家,山东戏剧事业开拓者之一。其京剧唱段《子胥逃国》《四郎探母》等曾由上海百代公司灌制成唱片,其创办的山东省立剧院上世纪30年代享誉大半个中国。京剧名家周信芳曾称这位戏剧改革的先行者为“北方怪杰”和“革新家”。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戏剧大师曹禺诞辰90周年,这位几乎与20世纪同龄的戏剧家以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话剧为中国戏剧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个人──曹禺 可以说曹禺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将西洋的话剧艺术非常精妙地移植到了中国,与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很好地结合.成为一门中国人完全接受又将其发展的艺术门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曹禺被人们称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9月1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境况良好的家庭,他的父亲曾任当时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秘书,曹禺7岁时就可以对黎元洪所出的对联。10岁…  相似文献   

5.
身处世纪之交的剧作家契诃夫是属于俄罗斯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他是连接俄罗斯乃至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的桥梁,他的剧作是人类精神生活史的生动画卷;国内外学界对小说家契诃夫有深入研究,但对戏剧家契诃夫则相对关注较少,这与契诃夫在戏剧创作领域的巨大贡献和对世界剧坛的深远影响是不相称的.本文通过回顾中俄两国对契诃夫戏剧的研究状况,结合当代中国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现状,提炼出对契诃夫戏剧进行再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黄美序先生长期从事戏剧教学、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是台湾著名的戏剧家。他为繁荣台湾戏剧事业,以及促进两岸戏剧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黄美序,浙江乐清人,1930年生,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戏剧博士。1976年夏,他从美国回到台湾。由于他不但爱好戏剧,而且在留美的五年期间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总想将满腔热血奉献给戏剧教育。然而淡江文理学院成立戏剧系的计划迟迟未能实现,于是黄美序在这一时期仍像往昔一样,靠教英文为生。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在业余时间积极从事戏剧活动,化学院艺术研究所戏剧组导演了姚一苇的四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不仅在提倡和发扬现代戏剧艺术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而且对于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和戏剧的文化功能都有着卓越的识见。系统地考察鲁迅的戏剧文化活动,透彻地分析鲁迅戏剧文化观的内容和特征,准确地把握鲁迅戏剧文化观的价值,无论是对进一步丰富鲁迅研究的内容,还是对当代戏剧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万海洋 《前沿》2008,(3):154-156
在中国,整个现代主义戏剧思潮中表现主义戏剧的影响大于其他,成就也高于其他。主要表现在剧作家自觉的运用,自觉的追求,如洪深、曹禺,他们的表现主义戏剧是更接近于世界思潮的戏剧,或者说是更像表现主义的表现主义戏剧。特别是《琼斯皇》使中国的表现主义戏剧由模仿走向了成熟。  相似文献   

9.
西方妇女戏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时期,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约十年后,以美国妇女戏剧为代表的西方妇女戏剧在中国得以引进。从介绍性报导、剧作翻译与演出到学术批评与交流,中国有关西方妇女戏剧的课题累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着重梳理二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出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期待中西方妇女戏剧更好的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   

10.
王琴 《求索》2010,(3):178-180
先锋戏剧诞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与戏剧文化语境当中,成长于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并遭遇到五种悖论与困境:精神启蒙与世俗化的悖论,形成形式的先锋而人文的价值意义流逝的困境;东西方社会文化语境的错位悖论,产生了先锋戏剧内容缺乏现实依据,因而遭到票房惨败的困境;现代性与民族性共生的悖论,形成了先锋戏剧对戏曲借鉴,形式上的现代性肢解,而缺乏内容上的民族性再生的困境;全球化与中国主体化的悖论,形成了没能"使世界因特色而存在,反之因特色而成其为世界"的困境;自由与体制化的悖论,形成了中国先锋戏剧必须在国家—民间—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先锋戏剧少许的成功与多量的失败,成为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同义阐释,其经验与教训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有规避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董健 《长白学刊》2003,(2):91-93
“现代”所指不仅是一个历史时段,而且也是一个与相应的化观念、思想倾向、价值标准相联系的事物的性质。在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不同化观念、思想倾向、价值标准之间的冲突。其中,既有本土化与外来化的冲突,古代传统化与新兴现代化的冲突,也有官方化与民间化的冲突。各种化互有斗争又互有影响,互有排拒又互有吸纳,互有矛盾又互有转化。在错综复杂的冲突中,往往凸显出左翼激进与右翼保守、自由主义与化专制、学院研究与实践突进等各个相同的化立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也因而呈现出曲折与反复的态势。只有清醒地认识这种冲突,才会自觉地去开拓戏剧现代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刘丹 《前沿》2007,(5):218-219
中国清初的李渔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最杰出的戏剧理论家。他们的戏剧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分别立足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试从戏剧的选材、结构和因果关系三方面比较两人戏剧理论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照姚一苇晚年所透露的《红鼻子》的创作心理背景,在与姚一苇戏剧作品的相互印证中探讨姚一苇戏剧创作的心理定式和戏剧作品的深层结构政治环境的压抑致使姚一苇“开始思索人的问题”,思考当代台湾人的“处境”,透过人的危机感,揭示人在困境中的失落和异化,并以人的“寻找”作为对抗线索,从关注人、关怀人、张扬人的高贵,延伸出人对环境的抗争,对命运的挑战,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一要实事求是,不要添枝加叶;二要真心实意,不要虚请假意;三要和颜悦色,不要横眉冷对;四要良言相劝,不要恶语伤人;五要言传身教,不要言行不一;六要趁热打铁,不要错过时机;七要釜底抽薪,不要扬汤止沸。批评学生“七要”“七不要”@吕连宏$辽宁省铁岭农业学校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形成初期的中国戏剧,宋代戏剧呈现出了令人惊喜的精神气质。无论是文人记载中宋金杂剧所体现的入世的讽刺批判精神,还是民间杂剧艺人对民主平等理想的追求,或是节日民俗活动下的民间戏剧文化都丰富了这一时期戏剧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尚道 《台声》2008,(6):52-54
2008年,是全球瞩目的北京奥运年,不仅体育活动火热滚滚,远在彼岸的台湾文艺青年也不缺席。 为推动两岸青年当代戏剧创作与交流,为当代青年人的创作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东方先锋小剧场和9个剧场共同邀演与策划此次“2008北京国家当代戏剧演出季”。其中“两岸当代青年戏剧演出季”这个单元坚持着自由,开放的创作原则,鼓励多种风格的戏剧创作。4月中旬至5月中旬,来自岛内的四家中,新生代小剧场团体的原创作品,在奥运前夕登上北京舞台大放异彩,展现出岛内小剧场旺盛企图心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耿余 《理论月刊》2003,(10):114-115
小剧场戏剧是在不同于大剧场的另一种剧场空间中与观众谋求共存的戏剧演出形态,其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剧场空间的变化。剧场空间的缩小,拉近了观演之间的距离,引起了观演关系、演员表演、剧本创作、观众参与程度等戏剧内部一系列的变化。物理空间的变化影响到了“戏剧空间”的创造,戏剧艺术的“共享”特质在一个“小”的剧场空间里被强化、鲜明化、尖锐化,使小剧场戏剧的演出在“观演共享”或“观演共同创造戏剧空间”上较之大剧场戏剧更为灵活、多变。剧场空间小,“戏剧空间大”的结构特性使小剧场戏剧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支农首先要知农──也谈干部如何下基层杨圣样人民日报96年3月29日登载了殷国安同志的《干部如何下基层》一文。文章简明扼要的指出干部下基层应注意"六要六不要":即一要轻装简从.不要前呼后拥;二要自主调研,不要被人摆弄;三要心想多方.不要嫌贫爱富;四要进...  相似文献   

19.
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在海峡两岸乃至整个世界华语剧场都具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戏剧作品在对台湾社会生态“乱象”的讽喻中,彰显出隐喻性和结构性的交织、荒诞性和严肃性的互文、喜剧性和庄严性的变奏的戏剧审美理念,表达出对当代两岸政治文化场域的独特读解与阐释:在这一场政治文化社会“乱象”之“病”里,“药”就是隐喻在碎裂的戏剧结构中的和谐与统一;就是沉淀在戏谑的轻浮中的严肃和宏大。这是台湾文化在对中华文化寻根、追溯、汇融、对语的过程中,对自我话语和个性的隐秘阐述,但其“趋同”的美学意象建构是明晰而笃定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广场     
《半月谈》2005,(3):91-92
2005年将成为我国国企改革“规范年”;乙肝病原携带者可录用为公务员;中组部:严查跑官要官,强调遏制用人不正之风;两大基本因素将影响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环保总局掀起“环评风暴”;国资委:国有大企业不要搞一把手负责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