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政治转型给后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挑战,后发展国家普遍面临着"格申克龙集体困境"和"卡尔多集体困境"。围绕这一双重困境展开的社会运动和政治冲突,形成了各自国家独特的抗争政治、社会联盟、(政党建设)国家构建的发展轨迹和历史道路。面对抗争政治,成功实现由社会联盟到国家构建的国家获得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失败的国家则陷入了经济落后、国家政权崩溃和社会失序的境地。研究和探讨后发展视阈下的抗争政治,发现社会经济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抗争政治到(党的建设)国家构建的演变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党时代的来临带动了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的转化,即从政权转移逻辑向革命逻辑、国家构建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的转换。中国共产党在克服了多重政治力量之缺陷的基础上,使新型的政治发展的逻辑得以呈现出来。中国共产党的特性使其集创新力与修复力于一身,从而缔造了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在创新机制和修复机制灵活而务实的组合中,中国政治发展确立了独具一格的动力和空间。  相似文献   

3.
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民主,民主是现代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在民主化道路过程中,各个国家建构了不同的民主模式,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民主化会带有自身特点。其中,纵向民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析中国民主发展的新视角,它以社会和谐与秩序为价值理念,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文章通过对纵向民主理论的阐释,试图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道路,是具有民主共性又有鲜明特性的新型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从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到建立国家政权和推进民主改革的和平年代,再到促进改革成果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上逐渐总结发展出自己的实践哲学,走出了一条从解放政治到民主政治,再到民生政治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民主是一种国家政权的运行制度,是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社会管理活动,可以得到人们普遍的共识。从管理原理看,现代民主政权与其他类型国家政权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分析视角可以摆脱传统的政治学视角和意识形态争论。通过管理视角对民主政治的考察,文章认为民主政治的自体性发展是一种普遍规律,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革命党,我们党在新民主革命时期对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政权。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在建国初期基本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相似文献   

7.
政治价值是人们对政治生活本原意义的确定,作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精神生活模式所体现的政治的终极追求。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相似,我国的政治价值取向也有其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取向的民主性、法制性、参与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面对建国之初的严峻形势,结合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乡村社会的实际状况,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合和重构乡村政治。整顿乡村秩序,接管旧政权,废除保甲制度,初步建立农村基层政权;恢复和发展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农村政治组织;广泛的政治动员使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不断提升。它产生了很强的政治效应,对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就在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体现在多个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政党层面来说是党内民主的问题;就国家政权层面而言是人民民主的问题;就社会层面来讲是社会民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以后面临着发展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10.
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由于这条道路同中国国情、党的主张、社会主义和民主宪政都具有共生价值,因而它是一条中国政治文明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近代中国严峻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在早期试图援引联邦模式来构思国家结构。由于联邦模式同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总趋势之间存在的相悖性,在20世纪40年代末中共放弃了此前的联邦制主张,而是以单一制框架建构国家政权体系。早期中共关于联邦问题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国家结构上的探索,实践证明以联邦模式挽救近代中国的道路并不可行,但其对于中国政治现代化仍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秀英 《世纪桥》2012,(19):85-87
政治合法性问题是各个时期、各个政权都要面对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该国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重新界定了政治合法性的涵义,考察了我国当下的政治合法性问题及其化解之道。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任何一种政体的稳定与安宁也依赖于政治参与水平和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强化政治合法性的角度出发,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建立有序的政治制度的方式最终达成政治安定,实现社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因此,党权、政权与民权的关系就构成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权力结构,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都建立在这三者关系基础之上,所有的政治功能都围绕这三者关系展开。可以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及其功能的每一项重大变化都是在党权、政权与民权的关系基础上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表明,随着党的角色与功能的改变,党权领导政权的方式、党权实现民权的方式必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新的形势下,围绕着党权、政权与民权关系而进行的各项改革将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雪华  孔凡义 《探索》2006,(3):56-60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与西方国家不同。政治现代化的动力,在中国源于外部西方的冲击,而在西方则源于内部的压力;政治现代化的动力主体,在中国主要是政党和国家,而在西方则主要是公民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政治现代化的动力资源,而西方则较充足。从激进主义革命模式转变到渐进主义改革模式,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完成了从单一动力到复合动力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政治现代化模式是各民族、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体制转型来更适应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该国、该地区)现代人的生活的一种政治体制形式变迁的道路或途径。与政治现代化内含的价值相比,政治现代化模式本身只是实现其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但模式的选择却影响着每一个民族、国家找到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本文从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民主政治模式三方面探讨了中西政治现代化模式的不同之处,以期吸收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某些“合理内核”,在立足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同时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根据十六大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我国推进党政关系建设应该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为标准、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标准、以提高办事效率为标准.  相似文献   

17.
王继停 《求实》2006,2(2):64-67
立足于现实语境下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目标与战略模式选择,应该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为政治民主、政治廉洁、政治稳定和政治高效;政治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应为用不断改革的手段,使国家政治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目标相协调,表现为类似于正弦曲线的波浪式发展、螺旋式迂回上升的前进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下简称“临委”)是第三党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组织名称。1928年6月,谭平山代表中华革命党起草了《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以下简称《宣言草案》),1930年8月9日,“临委”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邓演达起草的纲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以下简称《政治主张》),它们分别是中华革命党和“临委”的政治纲领和行动准则,反映了第三党初创时期的政治思想及其主张,特别是邓演达的《政治主张》对第三党后来的政治纲领的制定及其组织的发展变化均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对中国其它民主党派的政治倾向也有相当的影响。比较研究这两个政纲对于第三党研究和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昌恩 《探索》2006,(3):106-109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社会独具特色的一种社会化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与基础,也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功能的发挥是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的关键问题。价值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功能而生成的存在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价值依赖于功能,功能具有现实的价值性,两者都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国家和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村民自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 ,国家行政权力从农村基层政权的撤出 ,村级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这种治理模式的变迁必然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建。笔者立足于现存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 ,认为构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必须在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村委会建设以及培育成熟理性的社会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努力。与此同时 ,本文又对以社会充分发育、国家与社会日趋良性互动为背景的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作了原则性描述 ,提出了村民自治应以价值理性主义、法制主义及充分自治为自身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