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青文学作为知青运动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知青一代思想情感、文化心理、精神特征外在化、艺术化的表现,是知青一代的心灵史。知青文学既有对农民和乡村的由衷赞美,也有对传统乡村文化和农民身上的历史积淀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体现出知青作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包雷 《学理论》2009,(5):105-107
首先谈一下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笔者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无力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只能根据经验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知青文学”是特指反映“文革”时期置身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也延伸至“文革”结束以后的“后知青时代”及其子女的生活命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其中有曾是知青身份的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还有大量非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这类“民间”知青文学作品主要以“知青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3.
石金焕 《学理论》2013,(21):197-198
"农民-知青"间的互助关系很少被学者和作家关注,梁晓声的《知青》则弥补了这一空白,通过对《知青》中共同时代,共同生活,共同苦难下的"农民与知青"关系的探讨,阐释了农民与知青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人性美"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发现:知青社会记忆的传承主要通过家庭内部的代际沟通实现:符号(如伤疤)作为记忆的触发点,对社会记忆的传承有重要作用;而后代与父母一起参加知青聚会及城乡间往来则为记忆的延续提供了具体情境。知青关于上山下乡的集体记忆存在层化现象,知青后代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记忆也存在层化现象,并且影响其对历史的建构和态度。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期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期,近10年中(从1967年底至1976年底)共有1400余万城镇青年走向农村、边疆。这段时间,又是知青工作深受极左路线影响的时期,极左路线对知青人格的摧残,灵魂的蹂躏,在血统论问题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暴露。  相似文献   

6.
蒋原伦 《民主》2013,(5):50-52
有那么一段动荡的岁月是我们人生的旅程因为自己当过知青的缘故,很少看有关知青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记得去年五六月份,中央电视台开始播《知青》,后有人在网上说要停播该剧,心想要停播的东西一定值得一看(心理有点阴暗哈,不过也是经验之谈),结果发现满拧。看了几集,感觉有的拍得不错,有些地方则处理得草率,将今天的某些观念带进了历史,有错位的感觉。自己的知青生活经历往往会化为吹毛求疵的资本,总觉得有些地方写得不真实。随便一例,知青们怎么能把"说服"念成说(shuì)服呢,这是在穿越么?  相似文献   

7.
钟晓渝 《团结》2008,(5):54-55
我们现在把1978年称为改革元年,因为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起点,而在这一年一个最重大的改革事件是恢复高考。这对于我这个下乡8年的知青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正是恢复高考才改变了我和许多人的命运,使78年(包括77、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1,(5)
坐落于"中华诗词之乡"江宁区横溪街道龙乡双范旅游景区的南京乡间诗社,立足乡村,不断创新,把寻求空间发展、注重人才培育、策划特色活动、打造地方品牌等作为重点来抓,努力使之成为南京"文学之都"诗词社团的成功典范,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农村特色文化亮点。从南京乡间诗社的创建、发展到壮大历程来看,它彰显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精神主旨,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表现出公益、创新、服务的个性特征,使之从偶然变成必然,从几人发展到300多人,从后台走向前台,从名不见经传走向广受关注的文化品牌,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多得的文化振兴典范。  相似文献   

9.
史贻云 《民主》2015,(2):25-26
<正>"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及民生、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工程,对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模式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创新经验。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美丽乡村"建设重居住条件、环境的改造,年轻人的素质培养,文明程度、文  相似文献   

10.
赵雅波 《学理论》2008,(8):30-32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新的形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着重从乡村旅游和我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对三农问题的益处。在总结了众多学者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和意见之后,提出了几点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9)
"知识青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作为个体的知青在其生命历程中必然与下乡地产生重要的联系,已有研究主要从知青的下乡生活时期和"后知青时代"1讨论知青对下乡地的贡献。以恩施州的一个知青为个案,呈现知青对下乡地贡献的第三种类型,即知青留在当地,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当地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龚斌 《各界》2013,(11):19-24
进入市委写作组 1970年下半年,因“文革”停止招生的一些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我当了两年知青后,由于在农村“表现好”,被推荐、选拔为首届“工农兵学员”,进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我自然非常兴奋。  相似文献   

13.
孙其勇 《学理论》2009,(14):128-129
苏州对作家苏童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在苏童是苏州人、曾经生活在苏州的这一外在的层面上了。苏州这个江南小城,已经深入到苏童的精神层面,影响到苏童长期的文学创作。苏童在20余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他以苏州的人文景观作为文学创作的蓝本,逐渐形成了苏童特色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叙述风格,形成了苏童笔下特有的具有江南风味的、有苏州特色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以及枫杨树乡村系列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在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为解决部分知识青年的实际困难,各地知青安置部门曾制定了“病退”和“因退”的政策和标准,并安排一些符合条件的知识青年返回了城市。“病退”是将患有严重疾病或受伤致残不能继续参加生产劳动的知识青年遣返回动员城市。“困退”则是考虑到一些上山下乡父母老人无人照顾等,准许下乡知识青年返回家庭所在城市。本文试图利用一些资料,对“病退”和“困退”的执行情况做一基本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衍荣 《侨园》2013,(12):74-74
<正>"葬礼"发生在43年前的1970年。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们知青居住的仓库外,凛冽的寒风发出凄厉的尖叫。昏暗的煤油灯下,我们几个醉心于装收音机的愣头青,就着木炭火盆烧烫的烙铁,在薄薄的电木板上,小心翼翼地焊接着无线电零件……  相似文献   

16.
“舒乐现象”探秘刘万奎,李华军舒乐商场,是一家只有98人、营业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的集体性质的知青服务部,1987年至今的8年间,企业资产由不足百万增至900万元,并在全省建立了150多个销售网点;1994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人均创利税4.0...  相似文献   

17.
“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下的“富人治村”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20,(1):31-36
21世纪初以来,"富人治村"现象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富人通过村民委员会选举进入村庄权力网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治理村庄过程中,这些富人的目标和行为存在很大差异,对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些富人依法竞取村庄核心权力并改变了村庄面貌,但也有一些富人当选村干部后大权独揽、以权谋私,与"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相背离。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应使"富人治村"与"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相契合,引导富人村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结构已然从“乡土中国”变迁更迭到“城乡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也应发生结构性调整:从前期外在“赋能”到当下内在“价值实现”,乡村价值需要被全面认知。从根本上来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质就是乡村内生性发展的建构,这就需要对乡村价值在充分认知基础上进行活化、挖潜和实现,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重要农产品供给区,彰显乡村生产功能;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显化乡村生态功能;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显化乡村教化价值;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新格局,凸显乡村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知识青年大返城风潮动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象60年代末期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一样,到了70年代未期,他们大多带着10年风霜、百样磨难,以锐不可挡的气势又返回原籍。知青大返城绝不仅仅是一些偶然的知青突发事件所能铸就的,它掺揉着诸多复杂的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加之知青回城呼声日高和决策层知青政策的改变,最后汇成了势不可挡的返城风潮洪流。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7,(11)
正这个世界上好人实在太多了,但如果由有关部门评选出来的“好人”,显然就与众不同了,那一定是个鹤立鸡群式的人物,也一定是个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物,更是一个大家比学赶帮超的人物。记者记述的徐海波就是这样的人。一老徐今年70岁了,他原本是辽宁昌图县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世纪70年代,他和沈阳的一位女知青结了婚。1990年,他和3个孩子随落实政策的妻子回到了沈阳,一直住在皇姑区。老徐刚来沈阳找工作很困难,后来,他在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