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当今网络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换代,新媒体迅猛发展,导致了文化传播形态的转型,这就是”网络文化革命”。“网络文化革命”对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场域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深刻,文化交融势不可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新的时代境遇。科学分析和深入研判新媒体场域下舆论引导迟滞、信息传播失序和西方话语霸权侵蚀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从而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时代转换、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美国民主输出史,好莱坞电影大力宣扬"拯救世界"的天赋使命,捍卫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推崇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高于一切的"普世价值",塑造公平、个人主义、不懈奋斗的美国梦等美国民主价值观。好莱坞电影在美国民主输出中发挥了"形象大使"、"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政治共鸣箱"、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助推器、推进民主战略的催化剂的作用。美国对华民主输出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与挑战,我国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构建以保护、管理、传播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4.
美国跨国公司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成为全球政治的重要行为体,是美国借民主输出谋求全球霸权战略、主导世界秩序、维持和巩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推动美国意识形态国际化、促使社会主义和平演变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新载体和重要工具。冷战后跨国公司在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在输出民主中的角色从自为逐渐走向自觉,出现了鼓吹互联网自由等新动向,但其对华民主输出具有虚伪性、有限性和复杂性,我们应在正确评析其作用的基础上,做好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工作。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是近年来兴起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和意识形态传播的全新场域。针对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理性权威、安全性和凝聚力的多重挑战,必须着眼于思想文化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辩证统一,突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和表达方式,促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代变革。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烈关注和战略警惕。针对中国的影响力,西方国家战略学界近期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开展了新一轮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攻势。西方学界积极主动建构核心概念,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提供学术资源。智库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呈现联动态势。积极推动学术话语的系统化运作和传播,并以学术话语隐蔽意识形态目的,巧妙配合国家战略。深入剖析其特征,有利于积极回应意识形态话语攻击和增强国际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7.
杨柳 《理论探索》2005,(6):136-137
文化政策是一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文化价值观中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恒定因素,其对华战略也深受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对此,应注意从文化角度探讨美国对华关系及中国对美文化外交的应对。  相似文献   

8.
肖峰 《理论视野》2012,(6):26-29
编者按: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新媒体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造或者更新换代,在传播理念、传播技术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而形成的新兴媒介或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新媒体与知识、信息的悖论问题,新媒体对表达自由的影响、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以及网络舆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等等。本刊特邀四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新媒体所带来的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解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从新媒体中获得的信息、观点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因此,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了解新媒体作用于意识形态的机理、特征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发挥新媒体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作用。也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必须依赖思想建设、技术进步和制度保障的协同发展,才能有效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避免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十月革命和列宁的错误论调不断发酵。究其缘由,在于苏东剧变以来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势,经由网络新媒体炒作传播,加之部分民众和学者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在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这一特定历史时点产生了话题效应。这些错误论调的政治危害不容小觑,诸如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削弱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颠覆民众的历史观等。因此,树立正确的十月革命历史观,对于科学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清醒、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的话语体系产生深刻变化。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构建新的话语机制,创新话语策略,优化话语环境,强化话语监督,善于整合话语资源、话语主题、话语传播途径,从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技术进步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生态的嬗变,信息的海量增长和信息污染的并存、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并在、技术进步与技术威胁并随等构成了新媒体时代文化生态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必将带来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的改变。因而,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和信息传播优势,改变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能否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新媒体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新媒体语境的即时性、共享性和虚拟性等,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地位、话语方式的调控力、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和话语环境的感染力都受到一定的冲击。为此,高校要结合新媒体语境,从关注大学生生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树立平等对话意识等方面来建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西方话语利用新媒体挤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民间话语借助新媒体遮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话语代表新媒体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些都给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5.
在网民数量第一、且大多数网民通过手机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中国,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对于我们党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问题,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诠释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战略指向:一是全党高度重视,在大宣传格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二是坚持党对新媒体的领导,在网络主流媒体引导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三是正视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四是重视网络安全,在正确的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丁兆中 《理论导刊》2008,23(6):115-117
二战结束不久.中日两国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之后,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日本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调整对华交往理念.在中日复交之前的严重冷战对峙时期,日本对华"意识形态"交往理念的基调是反共反华.中日复交后,一直到冷战结束之前,日本对华"意识形态"交往理念逐渐向"共同价值观"思想转变.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华"意识形态"交往理念的特点是"价值观外交"和"共同价值意识"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7.
政治意识形态输出在历史上一直是西方世界谋求政治利益的战略性手段,而中国更是其长期输出的重要目标,但传统的输出战略被中国数十年的稳定快速发展所挫败,因此,近年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对华输出战略开始向促进国家精英内部分裂、区域化分裂转型,并运用了更为隐秘的互联网手段。因此,在网络时代,中国必须进一步巩固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加强新自由主义的消解研究,保证共产党政治生态的整体性,抑制意识形态区域化的方向,在新一轮"意识形态攻击"中维护中国的政治安全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依托互联网发展,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在此背景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将面临崭新的社会格局并面临巨大的挑战,进而揭示创新和加强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新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体系;加强中国智库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在网上传播,西方国家加紧意识形态扩张,全媒体渗透成为新形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面临严峻挑战。直面现实,必须强化意识形态主阵地,建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努力做到:强基固本,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积极转型,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方式转换;主动出击,拓展意识形态话语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在Web2.0时代,社会化网络(SNS)和自媒体等新传播形式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体系发生较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认真分析我国政务新媒体的特征与价值,提高其舆论调控、信息传播与社会公共管理能力,是当前社会公共治理研究与社会组织共同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目前,我国政务新媒体应用是各级党政组织利用新媒体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公共信息治理的转型;同时,各级政务新媒体应用应该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优化自身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公共信息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