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学理论》2017,(12)
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社会不可缺少的劳动群体,常被视为城市的底层人群。他们生活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这就造成部分环卫工人自我归属感的缺失。文中在分析环卫工生存状况的基础上,从心理、经济、社会、权益等方面具体分析了环卫工的社会支持的缺失,并探讨环卫工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的原因,为了改变环卫工弱势地位,必须构建环卫工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
环卫工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已和城市的正常运行密不可分。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环卫工由于自身条件等多方因素限制且遭受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因此使他们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文章首先提出社会转型期环卫工权益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路径探讨,以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增强环卫工群体的存在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10)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从农村涌入了城市,承担着建设城市的重要的基础工作,为城市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们本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和城乡社会二元的制度结构等原因,他们虽然身在城市,然而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中去,成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文立足于分析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现状、融入障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4.
柯仲甲  桂晓书 《学理论》2012,(11):73-75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由农民工群体中分化出来的群体。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该群体的学术研究也趋向多样化和专业化。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该群体融入城市的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描述,对近年来相关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应当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5.
从城乡二元结构、再社会化、内局群体与外局群体、资本、污名化与标签、亚文化群体、底层精英等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社会融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调查显示,现实中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面临着收入低、交往面窄、对打工地居民和政府的认可度不是很高、对城市归属感不强等问题。要使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成为可能,就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存在的偏见与歧视,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排斥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农民工群体开始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农民工的核心群体。但是他们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严重影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全面的反社会排斥对策,逐步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少数民族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其城市社区生活的融入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以江门市蓬江区杜阮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小型座谈会等方法,对该区域内的少数民族融入问题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分析这一群体社区融入状况、影响其社区融入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前,非体制性因素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阻碍凸显,社区成为农民工超越户籍等制度壁垒融入城市的前提和基础。但已有文献尚未摆脱"制度决定论"的宏观研究,较少触及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中观实践层面。本文通过对杭州市722位农民工社区融入现状的实证调研,从农民工和社区居民的双向维度考察了两大群体的群际关系,分析了当前农民工与城市社区的互动类型及其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农民工经济融入能力的提升和城市认同感的增强,社区排斥现象进一步凸显,整体社区融入状况不容乐观。分析表明,当前推进农民工城市融入除了求助于政府主导和制度引导外,还有赖于从社区支持的角度去寻求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对青年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及在具体的城市生活过程中所依赖的社会支持网进行分析,指出了青年农民工群体的正式社会支持网及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的特点,并分析了二者与青年农民工群体能否实现城市融入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4)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群体,作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性群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意识与其父辈农民工相比是非常强烈的。而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必然会实现市民化,但目前在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与流动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中国也不例外。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活跃。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在给我国城市经济社会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阶段这一群体在基本构成、流动规模、迁移模式和空间流向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及变化趋势,提出发挥政府、社区、社工机构和流动人口自身等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以促进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群体。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与他们的前辈有着很大进步。但也突出存在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收入普遍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保率低,生活满意度低于工作满意度,融入城市困难等诸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应从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解决。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1)
以社会学视角,运用社会调查方法,从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多个层面对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期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最终达到促进这个群体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目的,以体现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0,(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跟随父母而来的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南宁市江南区L社区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实践,并分析小组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服务过程中的成效以及不足。本次实践的结果总体达到目标,对流动儿童活动之后的家长回访发现,这些儿童的城市融入成效明显,但在实践之后的反思中也发现其中有待提升和改进之处,本次的实践反思经验以期能对广大社会工作者有效推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北京、广州、成都三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本文检验了既有的移民融入理论在解释中国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上的适用性.通过引入地区、制度(户口)、市民包容度以及流动儿童个体流动情况等总共8个自变量,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做累积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发现.地区、制度和市民的社会包容(反之即社会排斥)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流动儿童在城市呆的时间越长,则越倾向融入城市,而其他个体性变量对儿童的城市融入不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日益迫切,政府应努力在制度、政策上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而当地市民也应对流动人口保持更为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前活跃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却难以实现从"民工"到"产业工人"城市职业融入的特殊群体。相对于其父辈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了更多实现职业融入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但仍面临诸多障碍性因素的困扰。只有构建一个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突破重围的多元支撑体系,依靠政府引导、与企业的互动、主体自身的努力、工会的积极协调、社会的充分包容等五种合力的共同作用,才能不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职业融入。  相似文献   

17.
青年群体已成为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其身份认同对实现自身在流入城市的继续社会化、流入城市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意义重大。通过代际比较研究发现,身份认同存在等级递进:"融入于人"意愿最强、长期居留意愿次之、本地人身份认同度最低;青年群体的认同意愿和认同结果均弱于老生代,但差距在制度约束低、人文环境浓郁、发展机遇多的城市缩小,且代际差异在户籍的互动作用下消失。这说明,客观户籍制度下的"内外之别"对两代群体的认同极具约束力,但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立在流入城市对自己接纳的基础上,外在环境的变化易导致其心理冲突甚至行为冲突;年长者的城市阅历使其对自我的身份认知更稳定。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9)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结构也在不断重组、分化。农民工群体作为城市社会的一部分,除了打工赚钱之外,其日常闲暇生活也应该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民工闲暇生活的阐述了解到农民工消费生活向城市看齐,互动生活多为群体内交往,闲暇方式具有封闭性、低发展性和时代性特点。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既未融入城市,也不同于农村,处于非城非乡的第三种状态。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子女渴望“归属”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不了城市,也回不到老家。必须让农民工第二代同样成为城市的主人他们踟躅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少人眼神狂躁迷茫。他们是农民工流动人口第二代,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分割体制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日益扩大的城市边缘人群。在城市里,这个特殊的群体愈来愈庞大,但是,他们如何能够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式选择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工在面对与传统乡村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迥异的“城市性”时,选择的适应模式大致有两种——“融入式”的适应和“在城市中重建乡村社会”的适应,后者是目前农民工城市适应模式的主要选择。本文从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城市排斥力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导致该群体选择“重建乡村社会"这一独特城市适应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