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将解决好困境儿童保障和保护问题纳入重要议程,把"合力、精准、服务"作为落实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关键词。黑龙江围绕孤儿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等工作,着力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教育、救助、安置及预防性关爱保护,为全省各类困境儿童撑起"保护伞"。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流浪儿童虽然已经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救助模式,但重复流浪率高、流浪儿童总数并未减少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需要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进行重新思考,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模式进行适当的转换与合理的整合。具体为:从救助目标上,应该从以回到家庭为主转向以回归社会为主;从救助内容上,应该从以社会救助为主转向以心理救助为主;从救助方法上,应该从以控制矫正为主转向以服务预防为主。同时,还应该将各种救助模式,各支研究队伍,各种社会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实施共同救助。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流浪未成年人同样是祖国的未来。要想让流浪未成人拥有美好的明天,必须多措并举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1.转变观念,立足于源头,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目前救助机构对问题家庭的帮助、教育和约束等干预措施非常有限,我们要转变观念,对问题家庭的教育与对流浪儿童的教育同步进行,实现流浪儿童回归家  相似文献   

5.
目前,流浪儿童保护正从自由求助逐步发展至主动保护,更加注重对流浪儿童的全身心关怀,流浪儿童保护机构数量有所提升,服务进一步规范化,流浪儿童保护实践不断创新。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片段化的遣返式救助,缺乏前后延伸性;均一化的流程性救助,缺乏对流浪儿童个性化同理关怀;对流浪儿童的污名化认识,影响了救助方式手法;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部门责任分散,救助方法机械化,未能有效维护流浪儿童权利;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应立足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全方面、人性化、系统化地对流浪儿童及周围宏微观环境进行改善;应明晰流浪儿童保护路径,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通过专业化社会工作介入,促进流浪儿童保护的专业化;整合家庭、社区、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将儿童利益最大、儿童优先理念渗透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两极分化下的经济贫困、婚姻家庭关系的紧张与日趋不稳定、人口迁徙流动的增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浪儿童的增多,流浪儿童问题己经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广州在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流浪儿童和孤残儿童,党和政府、社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有效帮助他们也是民政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做为媒体,我们理应把更多的目光和镜头投向这些特殊困境下的孩子们,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本刊记者先后走进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广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采写并将陆续推出这组特别报道--《关注特殊困境下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8.
从问题流浪儿童在原居住地、街角社会与救助机构的生存状况,可以窥探到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犯罪是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的。问题流浪儿童在工读学校和救助站这两种救助机构中的生存状况与获得的"新生"感受不尽相同。进一步完善预防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救助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谢琼 《中国民政》2007,(2):39-40
流浪儿童是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和人们同情的一个特别弱势的群体。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流浪儿童问题日显突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是在对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流浪儿童所做的一个特征概括,旨在为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与社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评述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国际社会救助流浪儿童、应对流浪儿童问题的基本做法,辨析了包括矫正模式、康复模式、人本的救助模式与预防模式等在内的四种基本救助模式.研究发现,世界流浪儿童的救助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控制为主到服务为本的明显转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流浪儿童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在我国,随着人口流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加大、家庭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脱离家庭监护的流浪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运用第一手调查资料对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概况、地域分布和流向特征以及街头生活和行为特征等作了基本分析,以期为研究者和决策者进一步探讨流浪儿童的保护和救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矛盾凸现,社会救助工作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巨大挑战。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帮扶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综合治理和小康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公安机关作为城市综合治理依法行政的重要主体,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配合各部门做好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工作:第一,对接多种救济渠道,统筹运用民间救助资源;第二,明确公安救助责权,促成政府部门联动;第三,依托公安专业优势,构建大数据网络互联;第四,发挥社区警务优势,拓展救助空间;第五,着力关注儿童救助,掌握儿童救助规律。最终为城市综合治理提供新视角,为化解城市流浪乞讨救助难题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流浪儿童通常被称为无家可归儿童,他们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多样,生活面临诸多风险。为应对无家可归经历为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立法和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对我国的流浪儿童救助带来如下启示:拓宽流浪儿童身份认定的范围;在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救助计划;制定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政》2020,(4):26-26
疫情发生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民政部门紧盯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和殡葬领域重点难点,精心部署,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践行民政人初心使命。一是强化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的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通知》,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确认感染、疑似感染或需隔离观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因防疫抗疫工作需要以及其他因疫情影响不能完全履行抚养和监护责任的儿童加强保护救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各类儿童问题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和国家政策议题,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整体性的儿童福利改革实践和福利理念传导,为流浪儿童福利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在梳理近30年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和近10年流浪儿童政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流浪儿童政策的目标定位由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家为本转向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儿童为本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构建需要为本的流浪儿童福利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6.
正疫情发生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民政部门紧盯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和殡葬领域重点难点,精心部署,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践行民政人初心使命。一是强化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的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通知》,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确认感染、疑似感染或需隔离观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因防疫抗疫工作需要以及其他因疫情影响不  相似文献   

17.
王子福 《中国民政》2012,(6):35+37-35,37
自从《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实施细则》颁布后..救助管理工作实现制度性变革,收容遣送从强制性变为群众自愿性求助、政府无偿救助。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其中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多年的救助实践和探索,对妥善解决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流浪儿童问题近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原本应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宝贝”却在街头乞讨、在墙角受冻,一些孩子甚至以非法手段生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民政部门每年救助流浪儿童约10万人。而实际上,这一群体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些。面对庞大的救助需求,如何突破政府包揽的旧有救助模式,激发、释放民间“协同”之力量,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课题。福建省泉州市首先破题,市救助站与香港NG0(非政府组织)合作,探索走出了一条流浪儿童救助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济源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儿童福利事业,出台了关于困境儿童生活救助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将全市1945名困境儿童全部纳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注重调研,为困境儿童救助夯实基础济源市民政局从2014年开始,采取调研先行、政策指引的思路,启动并开展困境儿童救助摸底工作。全市统一安排调查时间,统一发放  相似文献   

20.
流浪儿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迅速增长的一类特殊弱势群体,由于其数量庞大且影响广泛,因此近年被党和政府列为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发展议题中重点关注的对象。自2003年始,我国加快了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并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性地引入社会工作制度。总体而言,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社会福利视角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