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普遍上涨,有些城市的涨幅已经相当大。去年国家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出台后,部分城市房价涨幅有所回落,个别城市房价开始下跌。但仍然有不少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房价的快速上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导致社会财富在相关群体中的重新分配,加速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并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由于房价上涨所引起的问题,继续采取有效的措施抑制房价快速上涨。  相似文献   

2.
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当务之急在于稳定房价,避免其大幅度的上涨,唯有这样才能稳定民心,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房价的调控需要循序渐进不能冒进。政府首先要做的是遏制部分城市商品房价格疯狂上涨的态势,唯有阻止其上涨,才能慢慢的降下房价。若单从价格机制入手,一味打压商品住宅的价格,而忽略宏观上调节等其他影响房地产发展的因素,往往适得其反,必然会限制房地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房价上涨迅猛的一个非常重要助推因素就是房地市场规则的"软化",从而导致市场参与者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进而对市场本身产生了重大冲击。这一轮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对市场规则"软化"的克服。反过来讲,本次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最大风险,也在市场规则"软化"的恢复。因此,调控重点就是要把政策目标校正的市场规则坚决硬化下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房价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格局和博弈程度日趋激烈,市场发展趋势扑朔迷离,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既是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执行者和政策传导者,作为市场中的经济利益主体,又是参与市场利益分配的经济人,银行在与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博弈中,其经济行为关系着自己作为独立经济利益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宏观政策的调控实施效果预期。本文运用博弈论和理性预期理论对银行与房地产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银行业务模式行为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安徽房地产快速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年来,出现总量扩张过快、结构失衡、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影响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需要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以逐步消除制度、机制、管理、市场运行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3—2011年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效力进行分析,论证了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如何有效进行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关键在于解决现阶段社会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抑制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不合理住房需求,平抑房价的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7.
我国央行一年内连续几次调高银行利率,但收效甚微,投资依然过热,资金流动性过剩,物价、房价涨幅加快。分析原因,在于每次加息幅度过小,市场有所适应。面对火热的股市、房市、不断上涨的物价和存款的负利率,只有加大利率调控的力度,调控效应才能显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供给侧的货币政策调控是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核心内容。货币政策通过调控“银根”进而影响企业的住房供给行为,但不同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具有异质性且存在区域差异。“强者恒强”和“船大好挡浪,浪大造大船”的政策效应以及“波动型”货币政策调控削弱了政策的调控效果。基于此,可从供给侧发力推动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需要做到供需兼顾,强化货币政策对供给侧的调控;因城施策和分类指导,畅通货币政策调控的传导路径;落实多主体供给,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多元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过快上涨的房价给民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重负,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与民生渐行渐远。究其原因:一是房地产业定位偏离民生;二是政府的调控监管过于温和;三是住房保障建设滞后。如何让房地产业承担起“保民生”的重任?一是找准产业定位,确立“民生型支柱产业”的发展定位;二是强化市场调控和监管,尤其要实施对房价“超高”和“暴利”的监管处罚;三是加快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构建起以法律保障为核心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以来合肥市房地产价格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通过对导致合肥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多方面因素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应对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我国利率对房价的影响,但与以往研究不同,文章重点考察了贷款利率和存贷款利差与房价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1998年以来贷款利率持续走低和存贷款利差持续扩大对于房价的上涨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贷款利率下降的同时,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房地产等领域的贷款,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房价的上涨。文章发现,缩小存贷款利率差对房价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提高贷款利率的影响,而且模型回归还表明房价变化有着很强的惯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抑制房价过度上涨需要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在提高贷款利率的同时,缩小存贷款利率差;二是坚持调控政策,打破房价上涨的预期。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迫切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予以调节控制。但利率调控房价失效,土地储备制度调节房价难度高、效果差,期房销售制度改现房销售制度缺少相应的现实基础以及开征物业税的基础性工作准备不足。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工具已经出现“调控疲劳”,进而预示着当前我国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或许将由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软着陆”转变为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硬着陆”。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能够大幅度影响房屋价格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政策行为。由于地方政府“成本推进”和中央政策“需求拉上”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近几年房屋价格大幅度上升。政府有责任将房屋价格降至合理水平,这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决心和能力。关键的措施是规范地方政府的牟利行为,并通过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抑制通货膨胀以及规范上市公司的分配行为,使居民的储蓄和投资资金不被蚕食。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全国大中城市房价暴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有效遏制房价飞涨,中央政府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在空前严厉的“新国十条”出台后,中央政府将利刃指向了以炒房客为首的投机需求。这为畸高的房价走向理性,实现软着陆,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楼市调控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必须明确调控目标,保持政策调控的连续性。针对房产投机和投资及骗购经济适用房这些问题,结合“新国十条”的相关内容,提出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刑罚规制,以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诚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的住房制度改革,大大改善了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状况,但也相应伴随而来了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途在于政府对房价调控多管齐下,从土地供给制度、税收政策、首付比例、市场监管、经适房保障诸方面整合发力,缓解和消除房价泡沫。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房地产新政,以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新国五条")的出台为标志。该新政的出台,旨在重申党和国家坚持执行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调控政策,以及坚决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的决心。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该新政具有典型的"轻效率"的特征,易产生超额税收负担,继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一、房产与地产走向市场势在必行 房屋这一本为物质形态的建筑物,当被作为一项财产来看待时,即被称为“房产”。房产是房屋的经济形态。“房产”这一概念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随着所有权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同样,地产也是随着所有权制度的形成而产生的。地产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凝结着人类劳动的社会资产。宅基地这一概念的外延比地产的外延要小,一般是指曾建过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论坛》2010,(2):31-31
北京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1月25日在北京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北京市将继续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依法查处捂盘惜售、占地不用、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相似文献   

19.
房价居高不下,使一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获得巨大收益,而普通居民只能望楼兴叹。我国抑制房价上涨主要应采取措施:一是利用货币、税收杠杆抑制投机性需求;二是增加经济适用房土地供应;三是加快发展住房二、三级市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房价的急剧上涨,官员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权钱交易现象越来越普遍。与权力寻租相关的暴力强拆事件屡现报端,不但酿成不少人间悲剧,更是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执政形象。被媒体称之为中国第一个因为野蛮拆迁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官员曹颖章就是最典型的一例。这个官员为完成上级交代的城市改造任务,加上房地产公司行贿5万元的诱惑,现场指挥挖掘机强拆陈少坤的房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