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现阶段党的主要经济任务。为了完成这个艰巨而崭新的任务,必须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的党员队伍。为此,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党性锻炼,正确认识党员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经济原则的相互关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一、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性锻炼的极端重要性我党的党性基本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但党性又不是一个静态的抽象原则,而是一个具体的、发展的动态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党性的具体内容也…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两大根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 ,客观上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 ,二者应该也必须协同发展 ,因为市场经济是推动政治现代化的最佳经济运行方式和强大动力 ;而发展民主政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敢于试验的原则,稳定、有序的原则,洋为中用、兴利除弊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两手抓李廷芳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这是因为: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既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它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关系复杂。本文仅就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有关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条件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说,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到底也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就其本质而言,是完善生产关系,完善经济基础。它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完善动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强烈地呼唤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正效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有积极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利益原则文/张群英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探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及方式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例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判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行为合理与否的标准究竟是什...  相似文献   

8.
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政权组织管理的形式以及相应的制度,它是国家制度的具体体现,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要改变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而是我国具体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调节与发展。第一,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和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明我们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管理原则,这就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它是我们党在夺取政权后按照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建立起来的。但是在政治体制上,长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也沿用了革命战争时期军事体制的某些做法,因而形成了一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切方面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同时由于这种政治体  相似文献   

9.
干部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干部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优化干部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干部聪明才智,确保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的基本内容之一。一党的十...  相似文献   

10.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开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林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为标志,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人们经济利益的调整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思...  相似文献   

11.
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在重要场合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他指出:“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在政治上,一定要头脑清醒。”我觉得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中央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企业领导干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一把手”怎样讲政治领导干部要讲政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决定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12.
略论党性原则和商品交换原则的关系●张亮党员干部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和有些党员混淆了党性原则和商品交换原则不无关系。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也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党性原则与商品交换原...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项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同志这段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是继八十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这个认识的深化和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2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进行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无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齐头并进。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进程的步伐,1987年11月,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正式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议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要牢牢遵循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稳妥地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这种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重大差异的。作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关系作出直接反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思想,则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它不仅对市场机制具有直接的制约性,而且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作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应当是一个制度秩序。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统一体。因此,市场秩序的建立,一靠制度创新,二靠法制建设,三靠道德建设。制度秩序是通过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种制度(如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市场制度。宏观经济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秩序。这是市场经济秩序中属于基础性的秩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因而市场经济中的制度性秩序也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形成。这种制度创新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与企业活力再探李树祥党的十四大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围绕市场而生产经营,这样,企业与市场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性锻炼陈月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又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既要坚持坚强的党性原则,又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性锻炼呢?我认为应重点...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动力在于政府改革。政府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 ,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交汇点。打造“强势”政府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必然会“侵入”人们的伦理观念,也应该把它确认为我国现阶段经济伦理的核心范畴,其要义是主体在与他人、社会的交换和交往中做到平等、互助、互利,这种意蕴又与我国现阶段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一般伦理相贯通,是道德建设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广泛性要求。这样做,有利于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物质上趋向共同富裕,精神上趋向共同提高)的人际关系。把保冒伪劣、权钱交易等等道德失范现象归咎于等价交换原则的“侵入”和“渗透”,是对等价交换原则的误解或曲解。个人主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而不是等价交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也不可能彻底贯彻等价交换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