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令波  孔刚 《世纪桥》2010,(12):37-40
<正>1932年夏秋,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猛烈攻势给日伪在东北的反动统治造成严重威胁。为巩固其殖民统治,日伪当局调集大批兵力由南向北进行大规模"讨伐"。在日伪军重兵围攻下,孤立无援而又缺乏统一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从1932年10月开始大部散败,一部10万余人转进热河,一部4万余人随马占山等人退入苏联境内,虽然如此,还有17万余人仍在东北地区坚持斗争,是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期斗争,他们仍是东北抗日战场的生力军,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孔令波 《世纪桥》2012,(14):4-7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开始陆续成立,东北抗日战场呈现出新的高涨形势。与此同时东北义勇军在挫败敌人“大讨伐”中,不断发展,频繁作战,顽强斗争,对促进东北抗日斗争大好形势的到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令波 《世纪桥》2011,(10):22-26
1934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呈现逐步发展的态势。这一年的义勇军“虽然数量上减少了,却在质量上提高了”,“出现由量到质的飞跃”。”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斗争进一步走向新的发展道路。现对东北抗日义勇军1934年的人数和损失,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王艳梅 《新长征》2011,(7):15-16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各地纷纷组建起以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为主体、各阶层群众广泛参加的抗日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总人数最多时达30万以上,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孔令波 《世纪桥》2011,(24):45-49
1935年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斗争持续发展的一年,是继1932年后又一个斗争高潮。东北抗日义勇军虽在1934年损失很大,但1935年春夏又有新的发展,大概有7万余人坚持斗争。这些义勇军千人以上的大股较少,多数为数百人或百人以下的反日山林队,有些仍保持原组织系统,有些则分散在各地。这些义勇军的抗日武装斗争很活跃,战斗很频繁,参战人数多。其特点是广泛攻打城镇据点、  相似文献   

6.
孔令波  孔强 《世纪桥》2010,(8):19-23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激起东北人民的无比愤怒。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影响和帮助下,东北各阶层群众和东北军、公安部队爱国官兵,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反日总队、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武装进行抗日。这些武装由民众自发组织而  相似文献   

7.
孔令波 《世纪桥》2011,(2):34-38
1934年东北抗日义勇军虽然人数有所减少,但是行动更加活跃,战斗仍很频繁,对推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日义勇军,积极参与和支持义勇军开展抗日斗争.在义勇军被瓦解之后,又挺身而出,收拾战争残局,创建党直接领导和指挥的抗日武装队伍,独撑东北抗战这面大旗.东北党组织贯彻党的抗日武装统一战线策略,把各种力量团结在自己周围,推动东北抗日战争进入发展鼎盛时期;以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密营为依托,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被迫转移远东地区之后,继续指挥抗联以不同方式返回东北开展抗日斗争,直至参加时日最后一战.  相似文献   

9.
马莉亚 《奋斗》2021,(1):74-75
1932年5月16日,巴彦县北部的七马架,一支200余人的抗日队伍誓师成立,队员们戴着红袖标,满怀豪情,意气风发。这是东北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名为东北工农反日义勇军(即巴彦反日游击队),它的创建者和总指挥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双料才子的传奇抗日将领——张甲洲。  相似文献   

10.
蒋义  周永梅  张克 《世纪桥》2010,(24):29-31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东北大地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3000万同胞陷入地狱般苦难深渊。1933年春天,退到东宁、密山的三大(李杜、王德林、丁超)抗日武装相继瓦解。仅剩一些民众义勇军、山林队勉强坚持抗日,这时期加之吉东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左”倾思想严重,不能团结民众的抗日力量,吉东地区的抗日武装面临着被日寇消灭的危险,东北的抗日斗争岌岌可危。  相似文献   

11.
张明蕾 《世纪桥》2015,(12):6-7
在党中央的指导下,中共满洲省委领导满洲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党员,英勇顽强地投入组织发动东北人民武装抗日的斗争洪流,使东北几十万义勇军与千百万工农劳苦大众,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2.
孔令波 《世纪桥》2004,(3):30-32
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及八路军挺进热辽地区的部队,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战后推进民主革命进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东北抗日战争歼灭了大量日军,延缓了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进程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战略意图,就是要先占领东北,尔后侵占全中国。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狂叫不出几个月便可占领全满洲,占领全中国,日军的侵略暴行,激起东北人民的  相似文献   

13.
贠占军 《世纪桥》2012,(9):22-2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率先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从抗日义勇军、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到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经历了十四年艰苦顽强的决死苦斗。武器是抗联部队对敌斗争,并获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主要来源:一是在战斗中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装备;二是筹资购买以及开明地主、士绅捐献;三是自行研制和生产;四是苏军援助和配发。  相似文献   

14.
崔晓梅  张文 《世纪桥》2000,(3):24-25
“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兴起的武装力量是抗日义勇军。他们高举反日大旗,同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的拚杀,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共满洲省委在支持义勇军抗日斗争的同时,积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团结各抗日力量,在冰天雪地和丛山密林里进行了十余年的游击  相似文献   

15.
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领域里,存在着"义勇军没有共产党领导"的观点,认为:一是满洲省委当时直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由于执行的是"关门主义"路线,和两度受到敌人的破坏,活动开展得比较晚,尤其是在辽西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二是东北义勇军的直接领导"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份复杂(有共产党、国民党、青年党等),谈不上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马莉亚 《世纪桥》2012,(4):18-21
周保中是东北抗Et联军的创始人之一。在二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有十余年是在东北抗日战场度过的,其中,他打入东北抗日义勇军——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中工作,便是其投身东北抗日斗争的一段重要经历。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5,(9)
<正>东北抗日战争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争,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东北战场上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率先奋起抗击日寇,揭开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东北人民的抗战历史,进一步认识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有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在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下,东北抗日义勇军以其民族正气和爱国精神,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因此,这一段历史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成为东北地区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建国以来史学界同志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搜集、整理资料,对“东北抗日义勇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论文、专著数量可观,而且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队伍,特别是近十年来,有关“东北抗日义勇军”著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取得很大成果,本文从图书馆目录学的角度,通过论文与论著的数量和质量,重点探讨“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现状,以期有益于促进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各阶层群众和东北军、警察部队的部分官兵出于爱国热情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下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进行武装抗日,被人们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这些武装风起云涌,遍及东北各地。参加人员的成份相当广泛,主要是广大农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关东军的侵略铁蹄踏进了我国东北的黑土地,不甘遭受异族凌辱的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在辽北开原一带的山林里,一支由当地各阶层民众组成的抗日义勇军树起了抗日大旗,他们在家乡的土地上,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救国保家乡的传奇史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