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32)
海德格尔与卡西尔虽都将空间的解释权赋予人类自身,但在还原的路径和理论的归宿点上的差异使得他们的空间理论南辕北辙。海德格尔将空间视为"此在之空间性",空间只有与此在相关联才有存在论上的意义,因而是有限的;而卡西尔则主张从人类的行为空间或实用空间中还原出象征人无限创造性能力的"符号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动物词语文化意义的产生源自人类的认知机制.在与动物的频繁接触中,人类认知了动物的不同种属特性,这些特性因为与其他事物或概念有关联性或相似性而联系起来,通过隐喻或转喻模型,映射到其他事物的种属特性中,使动物词语转指、表达其他事物或概念.因为长期频繁的联系,这些表达意义得以习惯化、概念化、词汇化,从而产生动物词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借以空间方式表达的隐喻。时间的一些抽象概念往往借用已有的、具体形象的空间方位词汇来表示的。人类在活动中首先学会空间概念,再借此表示时间,形成了关于时间的隐喻。这种用空间隐喻时间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无形的时间化为有形,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在现实生活和语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赵凛 《学理论》2012,(11):168-169
动物词在文化中常常蕴涵丰富的意义,不同民族对动物的文化语义认知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个性差异。这些喻义共同现象大多源于人类认知的共性。而存在更多的是喻义的个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民族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表征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映射城市空间生产与城市权利变迁的逻辑主线,构成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文化权利的介质.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的空间化,城市文化权利是人们享有、参与创造城市文化空间的主体资格、素质与能力.西方城市化过程中,资本积累逻辑诱发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文化权利的深层次问题,影响城市正义,约束人的发展,应该引以为戒.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文化权利的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应以实现人的发展为价值关怀,将直面城市文化正义问题、优化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促进城市文化空间共享作为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我国31个省(市)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消费水平、结构与增速三个方面入手,基于Theil指数,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空间总差异进行测度,并基于东、中、西三大地带将三类指标的总差异分解为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水平、结构与增速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文化消费增速的空间差异最为显著;从三类指标总差异的分解结果来看,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民认知差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由于性别、年龄、所处地区、文化程度等等的不同,因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异。基于农民的认知差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有一系列的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洪勇辉 《各界》2007,(4):119-120,封3
在当代经济、政治、文化大背景中,中国水墨画呈多种形式发展,并逐渐与中国社会的当下文化语境相契合,表现当下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生存状况.该文通过对传统水墨画的解读,从笔墨、造型方式、结构空间等因素来论述现实生活题材在当代水墨画中的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9.
通常人们会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差异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解说和理解.由于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通过对中西方社会背景差异和中西方文化的特点的探究,以及从中外艺术歌曲的美学表现上,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的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文明的包容     
冯雁军 《党政论坛》2013,(10):43-43
德国小城魏玛,只要你见到她,就一定会喜欢上她。不是因为这里有包豪斯大学,也不是因为有哥德和席勒,而是因为魏玛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在这里,不论是光辉的历史,还是耻辱的历史,不论是次要的文化,还是重要的文化,一样都得到了保留。在布兴森林集中营,希特勒曾下令杀害了无数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对城市边缘区聚落空间形态有着重要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城市化,对其相应城市边缘区聚落居民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及其生活习俗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这些差异又对聚落空间形态及其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通过考察城市边缘区聚落空间形态差异与分层、空间形态动态化发展趋向、生态矛盾与人地融合等三个方面,研究城市化对城市边缘区聚落空间形态的作用机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参照城市化对城市边缘区聚落空间分布及其发展之影响,以求推动当代城市边缘区聚落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马荣 《学理论》2012,(8):19-20
庄子和萨特都将自由作为自己探讨的核心问题,他们都把自由作为哲学思想的基本问题。但因两人所处历史、文化、地域等多方面的差异,因而在对自由的具体规定和把握上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七个半世纪以来,欧洲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理解和认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塑造着不同的中国法律形象.对它的研究不仅仅要关注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种种不同的形象,还要关注隐藏在这些不断变化的形象背后的欧洲社会文化本身.前人对它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着很多角度和范围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在外地人看来,陕北民歌都是一样的,高亢、嘹亮、质朴、悲伤.这种感觉大体上说是不错的,但细究起来,陕北地理上的跨度很大,因而各地的民歌又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世界上大的文明板块的形成一样,这种差异与其说是由行政力量和周边地区的文化渗透形成的,还不如说是由河流阻隔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法院建筑是法律空间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围合起一个围绕审判的功能性空间,更具有表意的传播价值.受众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以一种方式"进入"法院:使用的、观景的和想象的.在这三种传播语境下,法院建筑以不同的知觉形式与人的意识乃至潜意识互动,共同建构人们的日常法律观念.罗马柱和台阶一类的文化符号在本土语境下生成了不同于其文化源头的新的表征价值,是演示法律阳性主义和距离化策略的象征资源.法院建筑对受众而言是读取法律和形成法律观念的一扇较为日常的窗口,具有重要的仪式意义,在对合法性的表演和掩饰中发挥着自身独有而不可化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31)
目前中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游客在景区涂鸦这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事件层出不穷。中国人目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有其历史渊源: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主要是等级森严的熟人社会,公共空间极其狭小。等级森严的熟人社会文化使中国现代文化缺乏平等博爱的公共空间意识基因。此外,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阻碍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化。目前中国社会个人主义盛行,整个社会过分重视对经济资本的追求,忽视了对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一种系统的公共空间意识的生产,学校、公共机构和国家制度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说清社会主义的前景和优越性.首先简要的淡一下什么是社会主义。因为这几年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有许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都搞不清了,如果对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就无法说清社会主义的前景和优越性什么是社会主义?尽管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模式.或者在同一国家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具体形式.但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性是清楚的,这就是社会主义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基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整个社会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8.
公众领地创造了公众所需要的情感文化交流空间,人们品味空间文化、陶冶情操,这种公共文化蕴涵的内容使领地空间辉映着人们的精神向往,应当注重环境空间形态的文化对人的影响,用环境感染人。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共识于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革命完成了意识形态术语革命,多数学者也都相信存在一个马克思终身抱持的意识形态观,却争论于这个观念有何本质规定。这既是因为马克思没有提供关于意识形态的明确定义,更是因为研究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和批判工具,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主要轮廓和基本内涵还是比较清楚的:贯穿着从副本到原本、从抽象到具体的批判逻辑,在否定性上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在肯定性上是“意识形态的规律”,在整体性上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在具体性上是“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8,(12)
正随着小语种学习人数的增加,以及多样文化的普及,不少家长同学把目光投向了日本。相比于欧美,日本留学的优势有哪些呢?1.相比西方,日本的文化和饮食习惯与中国人更相近。拉面、烤肉、中餐、寿司(当然不爱吃生食的同学另当别论)等等都是我们比较习惯接受的饮食。不会因为吃不惯而产生厌烦的心态。2.日本的名牌大学多,大家都能叫上名字的学校就有东京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