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主动接受外部监督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人民监督员监督是一种权利监督,具有刚性的程序保障,监督范围具有特定性.目前,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工作创新制度,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原则扣精神,并有内在的法理基础,在我国司法体制下有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存在的问题2010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下称《规定》)。这标志着人民监督员工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也标志着人民监督员制度正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3.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央的要求,为解决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有效外部监督不力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作为一项制度创新,人民监督员制度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其生命力具有着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空间.但是,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人民监督员制度还有许多实践中的环节和问题需要探索,以更加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的客观需要,推进检察事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4.
日前,记者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检察机关对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全面实施人民监督员监督试点。 相似文献
5.
6.
试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制度创新,当前,人民监督员制度仍然缺乏法律依据,如何抓住机遇,总结完善,实现立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本文略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物简介:雷万亚: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新闻背景:重庆公开选任278名人民监督员日前,在重庆市人民监督员选任大会上,重庆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李元鹤宣布,该市检察机关首届人民监督员公开选任工作顺利结束,全市278名人民监督员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履职。会上,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远牧、市检察院检察长余敏等领导,为21位人民监督员代表颁发了"人民监督员证"。重庆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雷万亚在通报全市统一、公开选任人民监督员情况时说,市检察院于2008年11月制定了人民监督员选任工作办法,决定由市检察院统一向全市公开选任人民监督员。此举在全国检察机关尚属首次。2008年11月19日,选任报名工作启动,全市共有1082名各界人士报名。经过严格考察、公示等程序,来自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的278名新一任人民监督员正式产生。本届人民监督员从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行业分布、身份界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监督员选任的广泛性、民主性和群众性。——检察日报 相似文献
8.
黄明高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9):153-155
我国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自2003年创设以来,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在此期间,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探索方面,均可谓成果显著。然而,受制于与生俱来的"内部性"这一特性,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实则暗藏着发展的危机,故必须通过深层次的改革来解决。因此,全面总结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研究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改革重点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外部监督,切实防止和纠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中执法不公的问题,2003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出台了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笔者对人民监督员制度在竹山县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一、人民监督员构成情况从2003年至今,竹山县人民检察院已经连续选任了三届人民监督 相似文献
10.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玥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21(3):92-96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由四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组成,即人民主权、司法民主、司法公正、权力监督。权力监督是其内核。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现行检察制度基本框架之内的一项制度创新,进一步健全了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1.
建立在宪政基础上的立法听证制度,体现立法的公正性和民主性,是实现法律正义的有效程序。我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主权的原则为立法听证提供了深厚的法理基础。立法听证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借鉴国外的立法听证经验,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大立法听证制度,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立法体制,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实现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2.
核心政治是现代政治实践的主流模式,它表征着政治生活"主导结构核心化"的政治方式。随着阶级政治实践向核心政治实践的历史演化,人类政治生活也由意志政治向科学政治迈进,从而决定了人类政治思维从价值思维向实践思维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核心政治,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科学化,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意义上的国家意识逐渐淡化.民族主义也因其天然的排他性和对抗性丧失了其作为国家认同的唯一源泉.然而,民族国家作为当今世界格局基本政治单元的组织形式,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合法性和现实性,因此实现超越国家的宪法爱国主义就难逃乌托邦的宿命.理性的爱国主义建构应该是基于本民族符号系统诠释的基本价值观念,并以此为路向形成凝聚公民向心力的政治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主义和制度认同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4.
钟德应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1(1):47-48
当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数量上呈明显上升趋势,刑事立法的滞后和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就此提出四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则是这一基本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3):14-21
作为人类面对的共同威胁,恐怖主义活动理应作为犯罪加以惩罚。但涉恐犯罪的刑罚适用不能僭越罪刑适应的比例原则,单纯从反恐的刑事政策出发一味从严。"美国联邦量刑指南"中对涉恐犯罪的加重处罚条款,因为不考虑被告人的人身特质与犯罪的危害程度,导致其在司法适用过程中不仅面临量刑裁量权滥用的质疑,更无法有效实现对涉恐犯罪的打击与震慑。这种司法适用经验,对已经将反恐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我国,具有相当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党过渡战略构想的转变,是由原来的“突然过渡”战略转变到“逐步过渡”战略。这种战略转变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实际上难以成立,它反证了这种战略转变的正确性;实施新战略确实造成了一些失误,但不能因此否定了战略转变本身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于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4(3):16-18
经济法是20世纪法律体系适应社会本位思潮的一大创新.然而,经济法从其诞生之日起便颇受争议,不仅受到相邻法律部门的猛烈攻击,其学科内部也是学说纷纭.其中,发端于前苏联,以B·B·拉普捷夫为代表的"纵横统一论"经济法理论影响最大,所受争议也最多,甚至被全盘否定.本文从介绍"纵横统一论"入手,力图揭示"纵横统一论"之科学内涵,并对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予以重新定位,以期推动我国经济法学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5,(4)
"贩卖儿童处死刑"其中折射出的是民粹主义、刑法万能与严刑峻罚,而这正是妨害法治建设的意识形态层面的症结所在。刑法决非规制拐卖犯罪的万灵药,更需觅求其他解决问题之道,改进收养制度更是势在必行。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司法上,我国打击拐卖犯罪一味强调重刑化并不利于犯罪预防与法治国的人权保障。建设法治中国的当下,民众敬法、畏法的规范意识以及于己于人的权利意识亟待培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