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考研热”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几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里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除了高校收费制外,恐怕就是“考研热”了。从1991年开始,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激增,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1991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总人数为9.3万,1992年达11万,1993年为12万,1994年达15万,1995年更达到创纪录的20.3万,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届。仅笔者就读的华中理工大学就有一千余应届生报名“考研”,而同年本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也只有  相似文献   

2.
赵宝民在《青年研究学刊》1992年第1期著文指出,现在,以报考研究生热为标志的“学习热”正在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据调查,在北大,约25%的学生要报考研究生。清华大学1990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不到500人,1991年猛增到近千人。在北师大,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说,1991年报考人数已由去年的900人增加到1400人。在陕西师大,某系一个宿舍的学生暑假都没有回家,为考研究生通宵达旦挥汗苦读。通常忙于考研究生的学生都是毕业班的,但近来非毕业班的学生学习热也逐渐升温。清华大学一位副校长说:“清华学生星期六晚上在教室的人数在3000人,而平时晚上的上自习率高达90%,清华的学风正在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研究生——科研单位”,一向被大学生看作是理想的成才道路,如今受到了冷遇。据陕西省招生办公室统计,今年报考陕西省研究生的人数为4895人,比去年锐减了3753人,几乎下降了30%。据笔者调查,去年报考西北大学研究生的人数为600名,今年只有332名,几乎下降了50%(而计划招生人数却比去年增加了30  相似文献   

4.
一位朋友在一个比较贫困的乡镇当书记。日前,他对我说,和他同样都是乡镇书记的富裕地方的同事,都用公款报考了北京某大学的在职研究生班。而他由于乡财政十分紧张,实在拿不出这数万元的“读研费”,只能望洋兴叹。否则,二年过后,他也可以在各种表格学历一栏中大大方方地填上“研究生”,说不定靠这公款换来的研究生学历,过几年就可弄个县长当当。 按说,在职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读研究生,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本无可厚非。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读研究生不是花自己的钱,而是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花费公款,读研究生,作为日后加官晋级的…  相似文献   

5.
去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128.2万,今年又比去年减少。教育界的官员一直对"降温"一词讳莫如深。其实,"考研热"降温完全是正常现象,未必不好。"考研热"降温这一现象表明整个社会和大学生趋向清醒和明智。大学生一味追求高学历是社会上一些企业、单位选人  相似文献   

6.
他离开这个世上快一年了。 世上难平不公事。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至今,他的那些同学和学生,还为他的“遭遇”奔走、呼喊。 “自古材大难为用”,许是这个缘由,“晦气”一直象影子一样跟随了他一辈子。 满怀激情,新中国刚成立,他放弃同济大学的学业,报考华东军政大学。不料,入校不久,却因中学时代一段历史无人证明,而被退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毕业研究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和高校、科研机构编制的“饱和”,毕业研究生的分配将主要转向基层单位和生产单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厂矿、企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今年四月份,我校研究生院曾派人到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了解研究生的需求情况,从调查得到的信息分析,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各地对“科研  相似文献   

8.
瞭望信箱     
《瞭望》1984,(26)
读了《瞭望》周刊第十六期《干部专修科非“镀金”之地》一文后,颇有同感。文中所谈现象,绝非个别,兹举我所见二端,以兹证明。譬如,东北某省省委党校举办的干部专修科,明文规定,只要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便可以报考;学习三年,即获得大专学历。该校招收的学员,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据任课教师反映,有的学员连“词组”和“句子成分”这类概  相似文献   

9.
今年考研因何火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提供的信息,今年全国报考2002年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62.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6.4万人。其中,报考工商管理(MBA)、法律、计算机应用技术、金融学、外科学、企业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会计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这10种专业的累计人数,就占报考总人数的近1/3。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2,(6)
1月26日上午,研究生考试在全国各考点同时开考。今年全国有62.43万人报考。  相似文献   

11.
1985年9月,正当大陆高校新学年开始之际,一位台湾学生隐姓埋名来到广州暨南大学就读,从而成为近40年来大陆高校招收的第一个来自台湾岛内的学生。那时,两岸关系还处于对峙的状态。此后,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希望到大陆高等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越来越多。8年之后的1993年秋,来自国家教委的消息说,今年报考大陆高校研究生的台湾学生已有55人,报考本专科生的有130余人。其中36人被北京大学等16所高校录取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59人被厦门大学等16所高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明年研究生考试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的考生,招生单位一律不得录取。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如此重视,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但是这个第一次,确如一场及时的暴雨,浇醒了那些“知识的巨人,道德的矮子”,也给那些只会“教书”不懂“育人”的“素质教育者”泼了一盆冷水。 “当学生的就应该把书念好”,过去那种把教育的目标单纯地理解为学  相似文献   

13.
《瞭望》1986,(21)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宏宇和《冶金报》记者高建平在《瞭望》周刊第二十八期发表了《一起冤案是如何造成的?》一文,指责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违反法律原则”,将“博士研究生”、(注:是研究生,并非“博士研究生”)“冶金战线不可多得的人才”余崇礼定罪判刑,断言这是一起“冤案”。  相似文献   

14.
1984年。宁波市委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浙江省委的支持下,率先作了改革的尝试——采用面向社会公开选才的“考任”办法,挑选了5位局级领导人。随后,浙江省环保局以及湖州、杭州的18个单位也进行了“考任”试点;同时,共青团温州市委等单位又进行了更大胆的“选任”尝试。 两年的历史证明:改革的尝试是基本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高分落榜”撞击高考录取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的高考录取,使不少高分(600分以上)考生第一次感受到“落榜”的切肤之痛。在北京,超过600分的理科考生达到了空前的1817人,是去年的1.78倍。其中报考清华的1200多人中,630分以上的就有350人,大大多于清华在当地的招生名额。尽管清华的扩招决定,满足了一部分高分考生的意愿,却仍有相当多的高分考生因报考“失误”而与清华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6.
张翼 《党政论坛》2009,(14):16-16
态势一: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离婚的人越来越多 1992年之后,中国从人口迅速增长期向人口静止期过渡,进入法定结婚年龄的人口开始减少,使得我国的结婚登记对数趋于降低。1992年,我国的结婚登记对数为957.5万对,2005年降低到823.1万对,下降了约14%。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11)
研究生是培养单位的一支重要的科学研究辅助力量。在招生环节中如何使研究生科学合理地分配给导师、充分发挥研究生最大科研潜力是培养单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培养单位导师的现状分析,揭示研究生导师岗位设置及研究生导师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单位实行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机制的路径如下:设置导师招生审核科研量化指标和量化方法;通过科研量化扩展模型确定导师的招生数量;以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作为导师招生限定的辅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08,(1):F0002-F0002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方向)、国民经济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七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经国家批准.从2004年开始招收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的研究生,2007年7月首届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52名。学校努力建构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导师与学生“一对一”培养的方案,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其成果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漠深处奋战16年“我虽然是宜兴人,但对苏州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这是我一生事业的起点。”在苏州医学院一幢古朴的办公楼里,强亦忠教授递给我一杯清茶后,陷入了深沉的回忆,“40年了!尽管往事烟云,1957年我从苏州高中毕业时,报考清华大学首次公开招生的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进入“211”工程的江苏省属重点公办高校,学校没有专科生,在校本科生约有20000人,研究生5000多人,由于研究生70%以上都是公费的,再加上大部分研究生都可以做一些项目或兼职工作,因此研究生中的贫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