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扬 《党政论坛》2014,(1):48-49
文扬的"中国改革2.0:国家出定力市场出活力"一文指出,三中全会公报所勾画出的中国改革2.0阶段,用"国家出定力,市场出活力"即可高度概括。实际上,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若国家定力太大,压制了市场,经济难以发展;若市场活力太大,挤压了国家,危机难以避免。今后各国的竞争,无论什么制度、什么主义,归根结底还是要体现在谁能够更好地平衡好国家与市场,协调好定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文扬的"中国改革2.0:国家出定力市场出活力"一文指出,三中全会公报所勾画出的中国改革2.0阶段,用"国家出定力,市场出活力"即可高度概括。实际上,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若国家定力太大,压制了市场,经济难以发展;若市场活力太大,挤压了国家,危机难以避免。今后各国的竞争,无论什么制度、什么主义,归根结底还是要体现在谁能够更好地平衡好国家与市场,协调好定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当今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要求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保证。它具备了两层含义;一为政府体制改革,即行政改革,追求的是高效化;二为政权体制改革,即政治改革,需要的是民主化。要达到这些要求,有一个轻重缓急的过程,同中国的经济改革的进程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素质有不可忽视的联系,超越了这基础,政治体制改革也不会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七八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已走过将近20个春秋。毋庸置疑,这是一场“革命性”的社会变革。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社会及经济等领域的变化必将引起工会工作的变化。面对改革着的社会,工会有无必要进行改革?如何对改革进行定位?如何改革?这是工会工作者以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中国改革的现实状况,立足社会现代化和社会整体发展,从社会学角度,兼及组织学、经济学等视角,对工会改革作一探索性研究。研究主要从改革动力、改革基调、改革思路等方面展开。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5.
米军 《理论导刊》2001,(4):52-54
俄罗斯经济改革从叶利钦发布总统令起至今已有 9年的历史,中国经济改革从 1978年 起已有 20多年的历程。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俄罗斯改革尽管效果不佳,但改 革前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毕竟还有相似的一面,而且,俄罗斯目前同样也是一块由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试验田。因此,总结俄罗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经验教训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初始条件分析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在与俄罗斯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的。 1中国改革是在社会稳定和党 的领导下开始的。 80年代末,中国经济虽出现了严重的…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是关系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对矛盾。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成太大问题,宏观经济不稳则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成为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关键。 前不久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胡鞍钢博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晓峰 《学理论》2008,(8):12-16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与其他经济学家合作,对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是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开始改革的,其经济结构与东欧及前苏联显著不同;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双轨制”的改革和财政联邦制;中国经济增长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制度向着加速非农业部门的方向变化,另一个是工业作为无可争辩的、主要的增长引擎的出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二是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  相似文献   

9.
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 ,中国走过了近 2 0年的漫长道路 ,然而 ,为解决中国的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中国农民在走出短缺经济的阴影后 ,又被过剩经济的浓雾所困扰。笔者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现代农村进行了一些分析与研究 ,旨在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对策。一、过剩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心理具有多重性、复杂性的特质2 0年前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线的改革 ,把中国农村带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中国农村从总体上摆脱了贫困 ,走出了短缺经济的阴影 ,这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 ,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然而 ,正…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改革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改革的效应明显,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济改革首先激活了经济社会系统的内在潜质和内在要素,其主要表现为改革的动力效应、竞争效应、机制效应和制度效应。经济改革实践的推进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也极大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格局,其主要表现为改革的经济效应、政治效应、文化效应和社会效应。由经济改革引发的激活效应和实践效应已经被现实充分证明,但经济改革的影响并没有至此结束,其"中国特色"效应和国际效应的存在,表现出极大的后发效应。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基于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和自身内部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而进行的,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现实,则促使我们必须以全球化为背景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改革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政治民主化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根本目标,政治法治化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方略选择,政治现代化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实现形式,政治文明化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2.
李建 《党政论坛》2012,(2):60-62
中国经济专家认为,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经济学家李扬对近期政府数据分析后指出,中国以往过度依赖出口的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因为国内需求没有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太大的影响,依然在增长.他认为,这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李建 《党政论坛》2012,(3):60-62
中国经济专家认为,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经济学家李扬对近期政府数据分析后指出,中国以往过度依赖出口的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因为国内需求没有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太大的影响,依然在增长。他认为,这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令人困惑的新加坡新加坡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华人社会的一个奇迹。它良好的社会治理就不用说了,我刚到新加坡就感觉整个政府权力实在太大了,掌握的经济资源非常多。这样一个国家,政府有这么大的权力,它的官员居然保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市场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是伴随经济市场化的进程而发生的 ,而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又离不开社会市民化问题的解决 ,二者互相依存、互为表里 ,因此 ,笔者提出了“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的观点。同时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生长的状况 ,论述了积极培育市民社会的重大意义 ,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培育市民社会的主要途径。此外 ,笔者认为市民社会具有局限性 ,需要由政治国家来补足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应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果不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改革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不可或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经济、社会以及人本身的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强调:"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  相似文献   

17.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然要解决许多体制转型、社会转轨的深层次问题。这就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建设和改革,即经济建设改革、政治建设改革、文化建设改革和社会建设改革。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也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历经20多年的努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较之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由"全能型"向"服务型"的日渐转变,事业单位改革则显得相对滞后。一、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改革的全新视角事业单位是一类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它以其所拥有的雄厚资源及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及政治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约有130多万家,职工约3000万人,其中  相似文献   

19.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如何处理利益群体参政问题关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稳定。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渐进式改革更多地表现在经济领域,而政治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公民参政权的落实则略显迟滞和不够。由此引起的矛盾和问题使人们产生了诸多不满和怨恨,因此探讨中国利益群体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上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利益群体参政的路径、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刻。将于10月份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列为议程之一,向世界发出的一个讯息是,处在关键时刻的中国,将在一些关乎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键问题上力求取得新的突破,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将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1年前,当中共中央在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构想,并于次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将此构想具体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时,国内外敏锐的观察家们立即觉察到,在经历了15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历程后,中国已将改革的重点转向全力构建一种以市场为取向的全新的中国式经济体制。 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战略的推动下人们看到,十年来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领域的改革,均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轮廓已初步浮现在世人面前。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线条粗犷的轮廓。今天我们回望十年来的改革,可以发现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乃至科技革命均出现了许多与十年前迥然不同的新特点。中国的体制改革在进入最为艰巨的攻坚阶段后,伴随攻坚而来的,是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社会心态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