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顺 《瞭望》2003,(15)
伊拉克战争已进入第四周,美英联军在数天围城之后,于4月9日终于攻占了巴格达市中心等重要地点。有媒体、包括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都说“游戏”已经结束。人们不禁要问,巴格达之战就这么打完了?传说中的萨达姆数万精锐部队到底在哪里?萨达姆又躲到哪里去了?萨达姆是真的招架不住美英的猛烈攻势,还是在同美英继续玩猫鼠游戏? 从战争一开始,美国就一直在  相似文献   

2.
2003年3月20日,就在美国总统布什发出最后通牒的期限还差40分钟之际,美国军队发射的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炸响,美英对伊作战的“斩首行动”开始,拉开了伊拉克战争的序幕。在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下,美国为什么又一次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英国传统上最密切和最强有力的盟友。从冷战到反恐,再到伊拉克战争,美国均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前,伊拉克安全局势恶化,重建进程受阻,国际社会对美英将如何走出伊拉克的困境颇为关注。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布什于本月18日至21日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相似文献   

4.
《瞭望》2003,(1)
本刊驻利雅得记者朱少华报道:沙特阿拉伯王国在美国的中东战略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美国政府为发动对伊战争,向沙特提出三点明确要求,即:政治上和军事上支持美英军事打击伊拉克,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在对伊战争中,允许使  相似文献   

5.
3月20目,伊拉克首都巴 格达响起了巨大的爆炸 声,举世关注的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数天来,美英联军不断向前推进,目前已逼近巴格达。虽然美伊双方真正的较量还没有出现,但是,战争的一些特点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6.
萨帕特罗当选首相后宣布,西班牙将在今年7月1日前将派往伊拉克的1300名官兵全部撤回。作为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坚定支持者,西班牙的倒戈有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  相似文献   

7.
美英战机 2月 16日突袭巴格达,这是自 1998年 12月以来美英首次袭击“禁飞区”以外地区,也是美国新总统布什上台以来对伊拉克采取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   分析人士认为,美英对伊拉克的这次军事打击是在伊拉克逐步加大反“禁飞区”和反制裁力度,国内国际形势趋于好转,以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即将访问中东的背景下发生的。美英此刻袭击伊拉克,目的就是要表明美国新政府的强硬立场,打击伊拉克的“气焰”,并试图通过这次军事打击来警告那些同情和支持伊拉克的国家。   布什上台还不到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对伊拉克“禁飞区”以外目标…  相似文献   

8.
海湾大角逐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除非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流亡国外或遭人暗算,否则战争将很快爆发。2月14日,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的两位主要负责人布利克斯和巴拉迪再次向安理会报告核查最新进展情况,国际社会围绕伊拉克问题的外交角力也进入了亮底牌的阶段。与此同时,美英在海湾的军事部署逐渐到位,伊拉克的备战气氛也愈来愈浓,许多国家一面加强本国的反恐防袭措施,一面加紧从巴格达撤回本国人员……新一轮海湾大战如满弓之箭,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战争的发动者和预期最大受益者——美国和英国——恐怕在感受到胜利者滋味的同时,也尝到了尴尬的滋味。特别是布什和布莱尔这两位“战争英雄”,正在为获得“英雄”桂冠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伊拉克战争所留下的诸多后遗症正在不断地袭击美英两国,并且已渡过潜伏期,症状趋于表面化。  相似文献   

10.
伊战已过去一年有余,然而战争给伊内外带来的冲击波却并未消失。这场战争及其“副产品”仍在透射出深刻的启示:战争举动偏移了和平与发展总体潮流,它引发了动荡,这种举动需要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力制衡。 美英是在严重缺少证据的情况下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偏离了当今世界的“潮流”,战争不仅没有带来伊拉克的稳定与繁荣,却导致局部动荡的“冲击波”呈现蔓延态势。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战争     
《瞭望》2003,(46)
当地时间3月20日凌晨5时,刺耳的枪声和警报声划破了巴格达夜空的宁静,以美军为首的代号为“斩首”行动的空袭开始,伊拉克战争爆发。4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萨达姆政权已经被推翻”。但战争似乎并不以美英的意志为转移,愈演愈烈的恐怖袭击和各种偷袭活动,正在使美国重蹈在越战的覆辙。  相似文献   

12.
凯风 《瞭望》2003,(13)
伊拉克战争尚在进行当中,美英联军优势尽显而胜势未定。虽如此,有关战后红利分配的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英国首相布某尔匆匆飞往戴维营,与布什总统举行了两天的首脑峰会,其所谈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战后伊拉克重建问题。这一问题是战后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13.
上半年最重要的国际事件就是美英在未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美国“先发制人”军事原则的首次实践,它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而且对国际政治、大国关系、联合国的作用、全球经济走势等等,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历史将永远记住发生在 1990年 8月 2日晚 9时许 (伊拉克当地时间 )的那一幕:伊拉克军队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举入侵科威特,仅用了不到 12个小时就将科威特全部占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这一举动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但萨达姆后来为自己的侵略行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91年 1月 17日,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 战争。 40天后,伊拉克不得不同多国部队签定了“城下之盟”,表示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伊拉克从此掉进了受美英军事打击和联合国严厉经济制裁的深渊。 在海湾战争爆发 10周年后的今天,伊拉克唯一…  相似文献   

15.
新闻回放 自巴格达阿布格菜布监狱美军虐俘丑闻5月曝光以来,媒体不断披露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的照片。今年,有来自美英日中等多个国家的外国人在伊拉克被绑架,有部分被绑人质经多方努力获救,但至少有30余名人质遇害,还有一些人下落不明。6月28日美英联军提前秘密举行向伊拉克临时政府交接仪式,不过,权力移交后,十几万美国军队仍将在伊拉克驻扎,主权移交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16.
如果单从美国媒体传出的信息看,伊拉克战争有诸多“奇怪”之处:被“炸死”、“炸伤”多次的伊拉克领导人频频复活,身体健康地在电视上露面;已经“投降”的伊军将领率领“被俘虏”的战士继续战斗;开战第二天就已被控制的地区在战争进行到一周后依然造成美英联军的人员伤亡…… 战争才进行了几天,美国军方、政府与新闻媒体声气相通、紧密一致的消息口径,已经令人频频大跌眼镜。也许正如人们所说的,战争开  相似文献   

17.
美英两国提出的有关伊拉克权力移交问题的决议案,在采纳中国等安理会其它成员提出的许多建议、5易其稿后,终于在6月8日获得一致通过。该决议案认可本月初成立的伊临时政府,并规定美英应在6月30日之前结束占领,移交主权。决议被安理会各方誉为伊拉克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帮助伊拉克人建设一个稳定、民主的新伊拉克的决心,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决议的通过同时  相似文献   

18.
近几个月以来 ,美国进攻伊拉克的战备紧锣密鼓 ,为了寻求对伊战争的国际支持和合法性依据 ,美国曾经进行一连串的外交努力 ,争取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不过 ,美国已经表示 ,即使得不到联合国授权 ,他也要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果然 ,海湾地区又一次战争终于在 3月 2 0日打响了。这场战争成为全球目光的聚焦点。对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的后果 ,全球观察家纷纷发表评论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文也试对这次战争的深层原因和战争的性质及其后果问题作一个分析。一、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深层原因虽然国际社会曾经为避免新的海湾战…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2,(42)
事件 英国首相布莱尔于10日至11日对俄罗斯进行了工作访问,主要目的是劝说俄罗斯支持美英对伊拉克采取强硬立场。 阿根廷众议院11日否决了对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的弹劾案,从而了结了一场持续半年多的宪制危机。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3,(1)
本刊驻安卡拉记者怀成波报道: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是美国的“战略伙伴”,一向言听计从。土耳其南部阿达纳省的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在海湾战争中就是美英军队打击伊拉克的前哨阵地。1991年以来,美英飞机从这里起飞,对伊拉克北部所谓“禁飞区”进行巡逻。目前该基地驻扎约4000名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