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扈永顺 《瞭望》2020,(2):48-49
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领域——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在1月10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与我国核潜艇先驱黄旭华一起,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他就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  相似文献   

2.
俞铮 《瞭望》2001,(25)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最近考察了在陕西省的中科院下属科研单位,并在考察期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开始并立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国际科学热点同样应该是我们的热点,追踪最前沿领域会促进科学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医药领域的惟一代表,领取了今年的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第十三届颁奖典礼于11月15日在北京举行,中科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作为中医药领域的惟一代表,领取了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从乡村医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三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张伯礼在中医心脑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中国需要建设一个开放 的生态经济区。这是出席“流 域管理国际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向中国高层决策者呈上的一份世纪箴言。 由中科院/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及中德合作江西山区可持续发展项目办公室等四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流域管理国际研讨会”不久前在南昌召开。江西省委书记、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主任、高级农艺师舒惠国,中科院院士陈述彭、孙鸿烈,美国国家环保局项目官员杨泰安博士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正2月20日上午8时12分,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谢家麟的生命停止在这一刻,享年96岁。已故的中科院院士冼鼎昌曾这样评价他:"谢先生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竞争,一个是超前。他所做的工作总是在与国际同行竞争中进行,他的工作也总具有前瞻性。""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2012年2月14日,92岁高龄的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  相似文献   

6.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锦涛特别强调,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小学四年级的外孙女拿着自己的英语试题来“考”外公时,当院士的外公答不出“标准”答案。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培亨告诉《瞭 望新闻周刊》,在院士大会期间,不少院  相似文献   

7.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声称:“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此话出自中科院院士之口,不能不让笔者感到诧异。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实,人类彷徨无措的实质,并不是因天灾本身,而是对天灾的成因及其运动机理的认知有限所致。人类现代科学的历史也不过区区400年,且在这400年的历史中,不断有新的假说、新的学科产生,用何院士的话来说:“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  相似文献   

8.
邹承鲁,79岁,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院士自律十条”、“核酸风波”等热点事件中,时常回响着他有力的声音。多年来,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对科学界出现的不良风气毫不留情地进行揭露和批判,被誉为捍卫科学道德的“斗士”。他说,科学道德是——  相似文献   

9.
殷庆瑞同志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他坚持走自主创新的科研道路,以自行研制的材料和器件为核心技术,建立了多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仪器设备,在国家高技术领域、国防和工业上得到应用。其中他研制成功的“扫描电声显微镜”拥有四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国外专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关键  相似文献   

10.
“南海的对虾已经绝种,渤海的对虾也没有了,”84岁的中科院院士刘瑞玉非常感慨,“资源已经匮乏,我们担心将来连鱼也吃不着……”中国的野生对虾绝大部分都在渤海,年产曾达数万吨,但到了2000年,已采不到一个对虾幼虾。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圈,数十年来源源不断将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其他污染物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势头倾泻入海,使渤海从天然优良的养鱼池变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坑——原本是多种重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渤海三海湾,莱洲湾、渤海理论参考122006湾和辽东湾,由于严重的污染,现在均已基本丧失产卵场功能。而日前于8…  相似文献   

11.
裴钢,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1991年获美国北卡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应聘担任中科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主要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的调控以及与其它信号转导通路间相互作用(cross-talk)。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药物毒品成瘾机理和进行新药开发。1996年获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当选国际麻醉品研究会议(INRC)执委会委员,获“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当选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兼任国际学术杂志“Life Science”,“Journal of Receptor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和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杂志编委。日前,本刊对裴钢院长进行了专访,他在“生命科学”、“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恰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什么会快速涌现出一个领军人才群体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7,(35)
席泽宗:获颁"席泽宗星"证书8月20日媒体报,80岁的中科院院士席泽宗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建所50周年庆祝会暨"席泽宗星"命名仪式上,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颁发的小行星命名证书和轨道运行图。席是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他1955年发表的论文《古新星新表》,被各国天体物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国家应继续加大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发投入,使之早日实现产业化前不久,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75米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制及并网试验”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赵忠贤教授说,这条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正在并网试验运行的高温超导电缆的验收通过,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电缆研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王恩多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酶与核酸相互作用”研究组组长,2005年新增中科院院士,是当年新增选的51名院士中的唯一女性。她曾完成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973”、“863”高技术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和重点项目等18项研究项目。先后发表研究论文96篇,SCI收录71篇,中国科学引用数据库收录34篇,国际会议报告4次,国内会议特邀报告2次。其中63篇论文被引用近400次。由于她指导的课题组全体成员创造性地努力工作,她以第一完成人申请的“氨基酰-t R N 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项…  相似文献   

15.
郭爱克同志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学习与记忆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国家973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的基础研究”(2000-2005)和“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研究”(2006-2011)首席科学家。他主要从事视觉信息加工、学习记忆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研究,近四年内,他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Science》杂志上发表两篇论文;由他组织和领导的国家973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基础研究”(2000-2005)得到国家专家评审组的高度好评。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六年来,郭爱克同志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多名博士,为科技界输送了新鲜血液;他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科普教育活动,先后受邀作大  相似文献   

16.
俞铮 《瞭望》2002,(25)
刚闭幕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是新世纪我国科技界最高学术团体的首次盛会。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他指出,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各个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科学技术不仅将成为第一生产力,而旦将成为国家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3,(14):8-9
自创立以来,中国的院士制度走过了6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确定了在京的中科院院士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  相似文献   

18.
1987年在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名单中,又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谢光选。谢光选进入国际宇航界学术权威之列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火箭技术专家,他曾经具体领导和参加了国家战略液体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特别是他作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亲自主持和参加了这一运载火箭的研制及飞行试验,和广大科技人员一起,解决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成功地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做出了贡献。同时“长征三号”成为中国进入国际发射市场的主力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19.
最早知道刘东生老先生,是因为他在2002年成为第一位荣获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的中国人——这位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因对中国黄土沉积的杰出研究成就,荣获这项全球环境科学界的最高奖项。 87岁的刘老先生近60年来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陆熙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 上海市劳动模范 王恩多(女)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李守臣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务 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员 卢永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O四研究所研林明煤炭科学总院上海分院上海游艺机工程 究室主任、研究员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史一兵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金东寒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一一研究所热 级工程师气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叶卓麟上海市科委发展计划处正处级调研员、俞宝均中国船舶工业第七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