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明断想     
我有翻挂历撕日历的生活习惯。元宵过后,早晨起床看日历,真是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清明很快又到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农业生产多忙于春耕春种,江南农谚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相似文献   

2.
章涟漪 《台声》2014,(5):20-26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语道出了中华炎黄子孙在清明时节祭拜祖先、祈福祥和的美好心愿。  相似文献   

3.
“清明”一词最先只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的称谓,据汉代《孝经纬》所载:“冬至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汉代另一书《三统历》描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到了明代,有《山堂肆考·时令》明确指出清明这一称谓的来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古时清明节的节期很长,前和寒食节(清明前三天)后和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相连。从禁火冷食、祭祖扫墓到踏青郊游、娱乐活动逐渐演变丰富起来。清明节于1935年由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相似文献   

4.
余吕春 《台声》2011,(4):70-71
3月19日,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与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联合举办、祥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此次论坛的主旨是“弘扬清明文化优秀传统,促进两岸社会和谐共生”。来自两岸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清明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相似文献   

5.
清明,一种品质,对为官者来说,这是廉洁的信仰;清明,一个节气,对农民来说,这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信仰;清明,一个节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是追思祭情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2014年,是清明节纳入共和国法定假日的第七年,2014年,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精神的首个清明节。  相似文献   

7.
<正>4月“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同心守护民族记忆第十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1日在上海举行。聚焦“同心守护民族记忆”主题,百余位两岸民俗文化学者和台胞、台生代表共同探究清明文化“慎终追远”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王茜 《台声》2013,(4):77-77
3月23日,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和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章亚若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蒋孝严,台湾市公共事务交流协会代表等海峡两岸100多位嘉宾、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清明文化。  相似文献   

9.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17):56-57
这本书叫《名公书判清明集》,就其整体水平而言,是中国古代判词中最好的。这是一本由当时的名人写就的优秀公文和判决书的合集,写成于南宋晚期。“名公”指的是有名的人,“书”是指文书,“判”是指判词,“清明”指案件处理得清正明白。它与唐代的判词不同,唐代是拟判,清明集则是实判,也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判词。所以这本判词集的选择标准不是辞藻华丽,而是“清明”,即案件处理得公正。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何朝何代起,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田蓬镇郎恒村委会和广西那坡县百都乡下辖的几个村子,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都会自发地聚集在弄流与长安两个村子之间的山梁上赶街,当地人称之为“清明街”。  相似文献   

12.
我十五六岁时曾痴迷于“农事”。我们家有个大院子,院里的菜地,被几户人家“分而治之”。我家那块地.由我和哥哥“躬耕”。我们在地里种了青菜、萝卜、南瓜、茄子、辣椒等物。自此,我懂得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道理;每到清明,我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句“农谚”。  相似文献   

13.
略论南宋妇女的财产与婚姻权利问题唐自斌新发现的明刻足本《明公书判清明集》(以下简称《清明集》)是宋代一部诉讼判词和官府公文的分类汇编,它为研究宋代特别是南宋法制史,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本文拟从《清明集》出发,对南宋妇女的财产与婚姻权利问题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清明节被确定为全国法定假日的第6年。弘扬清明“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丰富内涵,张扬清明祭祀的精神正能量,成为今年清明祭扫活动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献爱心表真情□文丽清明,一个忙碌的时节,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季节。都江堰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清明的放水节。全市张灯结彩,喜迎四方宾朋。而农工民主党成都市委、都江堰市支部联合组织的迎香港回归义诊活动,又为这个盛大的节日增添了一道风景。早晨8点,忙...  相似文献   

16.
修羽 《公民导刊》2008,(4):53-55
今年,清明节首次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各地习谷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相似文献   

17.
满江红·清明谒红军烈士墓阎鼎俊满路流花,清明谒、红军墓地。齐凭吊、烽烟滚滚,湘江扬赤。四道铁围全闯破①,阻击三处真凌厉②。任白军、似虎豹熊罴,全无惧。浴血战,连数日;天地暗,神妖泣。众英雄奋勇、血酬天际。才换来江山碧透,战歌未改弥寰宇。仰先驱、四海慰...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4,(5):3-3
<正>《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时候,大地、万物、生灵,皆同于一四维空间,思念成经纬。我瞧见,海峡无水。两岸同胞同源同祖同宗同种同文,清明祭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信仰行为。清明时间,海峡通衢,公孙兄携一干人马前来大陆,像多数台湾乡亲回乡祭祖,顺便踏青会友。我是友人之一。从陕西桥山祭祖至京,公孙兄约见,两岸咖  相似文献   

19.
段培华 《群众》2023,(10):64-65
<正>中国政治史上有一著名“官清河清”之问——试问官清易河清易?古代黄河屡次泛滥、河水长期浑浊,黄河水变清是天大的难事;古代官员缺少监督,官吏难免贪污,吏治清明同样可望而不可及。海晏河清、吏治清明一直是天下大治的象征。到底是河清容易还是官清容易,康熙年间的江苏巡抚宋荦有着自己的思考:官清才能河清。  相似文献   

20.
正斗草踏青,桐花烂漫,雨后郊野美若画屏。古往今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无不成为人们的终极梦想。"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惊蛰春分之后便是清明了。都说世景至好是清明,此话不假,因为清明二字可以通观自然、人文和愿治。自然之清明,让我们最先闻到了春的气息。作为节气,清明最直观地反映了天气症候。"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很形象的清明景观:"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