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金华 《求索》2010,(6):190-192
晚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值得关注的时代,李贽是这个时代文学与文化转型的轴心人物,其《童心说》为晚明思想之自由及文学文化之转型建立了一种无人替代的参照体系。正是李贽那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和嬉笑怒骂的文风,才把中国几千年来奉为"至圣"的"偶像"文人所谓的"仁义道德"批驳得体无完肤,也因此为晚明浪漫主义思想开了先河。明代文学的后续学派在李贽"童心说""离经叛道"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诸多"变通"的文学观念。正是这种"变通"和务实的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的后来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甚至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准备。  相似文献   

2.
杨若虹 《新东方》2008,(8):54-58
倾吐从来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诉求,也不是革命文学加之于作家的期待。倾吐成为欲望,成为欲望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心灵自由的文学通道,自然也是自由的文学时代赋予作家的天籁之声。它因此而有可能成为一种灵魂的私语,一种人心的呢喃,一种对某个时代的精神膜拜。  相似文献   

3.
以身体视角切入文学史,其实质是以人或人性发展为出发点来考察文学演变的过程.从先秦文学中自由的身体到封建文学中变异、扭曲的身体;从五四文学中觉醒、反抗的身体到革命文学中激情、战斗的身体,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化、静默的身体到当下消费社会里成为了商品、市场化的身体.身体的每一次变迁,它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中的不同境遇体现了文学史演变的线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清教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考察其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形成于17世纪的清教徒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笔者认为,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蓝犁社会主义文学与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是涵义不同的两个范畴,前者指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文学,后者则是一个国家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所存在的各种文学。社会主义文学与其他文学一样,有其一般规律,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这就构成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自由,从古至今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伟大目标和理想,更是一代代哲人们醉心思索、困惑不解却又流连忘返的永恒主题。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的黑格尔哲学,自然要关注自由问题。正是以自由概念为核心,黑格尔建立起自己庞大、深邃的自由学说。黑格尔自由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因此,考察其产生过程和理论贡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首先,黑格尔自由观是近代文明的产物,是哲学家进行现实批判与理论批判的思想成果。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他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黑  相似文献   

7.
论放逐刑     
放逐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中西皆行之久远.不过,从各国实践的情况看,放逐的发生、发展至最终的消亡是有其深刻原因的.结合到刑罚总体的发展史,刑罚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死刑、肉刑时代,自由刑时代,自由的刑时代.而从刑罚的主要表征看来,现时正是"自由刑"向"自由的刑"过渡的交接阶段.  相似文献   

8.
杨启敬 《湖湘论坛》2008,21(5):85-86,101
宪法监督包含诸多价值,自由与秩序是宪法监督极其重要的价值。但由于时代不同、人性各异、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不同,二者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自由是秩序下的自由,秩序也是以自由为目的的秩序,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因此,是可以协调的。  相似文献   

9.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10.
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永不陨落的主题,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探讨自由的思想路径是不同的。从思想的社会基础看,在农业社会中,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对自我命运都无法主宰,人的命运是由某种必然性预先决定了的。进入工业社会,在自由与民主的旗帜指导下,人类把自己从必然世界中解放了出来,驶入了追求自由世界的轨道。但是,由于自由与民主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以自由和民主为坐标所勾画出来的自由世界蓝图还是无法真正付诸实践,在自由与民主的激烈冲突中,人类反而离自由世界越来越远了。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对自由世界的追求需要超越自由与民主互为前提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尚信 《求索》2008,(2):177-179
有别于文学载道精神和游戏精神,米兰·昆德拉和王朔主张文学的“戏谑”,即小说家有非现实主义的离题的权利,可以自由地写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米兰·昆德拉的“戏谑”体现在他以游乐形式书写被遗忘的主题,如道德模棱两可,人生无可归罪、戏谑式的改编、荒谬的自由、夸张的自由、非现实性的自由和色情;王朔的“戏谑”则没有昆德拉那样的深沉,主要体现在视点和视角的反常规,评价人物的叛逆性,神圣的文学殿堂被翻个彻底,其语言游戏更是毫无顾忌而又独具风采。  相似文献   

12.
杨永明  陈国恩 《求索》2012,(12):114-116
19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形成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与国家公共权力领域相疏离的公众空间。随着公共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基于原有价值立场而形成的相对统一的文学价值观的文化中心时代已渐趋终结,多向度和多元价值的文学生态格局逐渐成为普遍的现实,文学的存在及书写权力进入到了一种相对自由的价值搏弈时代。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6,(4)
正任何国家的文学,都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创新作品形式,发展成自己的文学史。中国历代文学的形式,随时代社会的变化而日新又新,晚近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正是遵循这个规律前进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并非文学的革命,而是文学的创新。当时的激进人物,虽然高喊"打倒孔家店",  相似文献   

14.
陈晨 《求索》2011,(9):47-48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类别.本文从国家利益角度系统梳理了各个时代国际贸易理论关于“保护”和“自由”的相关论述,得出三个基本结论:首先,不论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都不能给世界带来共赢;其次,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都是不同主权国家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说辞,二者没有规范的是非判断标准;最后,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都具有阶段性和历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时代与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任玉秋1什么是社会主义?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力求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作出准确的回答。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充分暴露的现实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基本变革,阐明...  相似文献   

16.
赵昌汉  甘莉 《求索》2014,(2):129-132
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美国黑人文学正是这种社会和文化内涵的承载体,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揭示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也记载和推动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反过来,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从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发展路程可以看到,通过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加强文化身份认同及建构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陶水平  王芳尊 《求索》2013,(2):133-135
晚清民国时期,中西文化激荡交融,学者们对中古文学进行了各自不同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大致可分为承继华夏文化传统的学术阐释和更化西方近世文学艺术观念的理论阐释以及融通二者之学三大类型。正是这不定于一的三大类型的众声喧哗,推动了中古文学研究的深入和文学理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也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19.
商品大潮的席卷宣告了消费时代的到来,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也成为消费社会中的一环。消费时代是媚俗的时代,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的文学不可避免地染上媚俗的顽疾。抗争成为抵制这种顽疾的唯一方法,虽然它并不能治愈这种顽疾。媚俗与抗争成为九十年代的两个对抗性特征,文学只能在二者的对抗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恒 《求索》2013,(1):150-152
自文学自觉时代起,中国诗学论争便开始出现,并延续至今。虽时代、论争者阶层、知识背景等均不相同,但论争似乎基本总在对立的两派之间发生,两派各自有着超越时空的基本相同的立场、追求、文学品位等。符号学视野中的汉字对这一现象起着关键作用。汉字既可作指向所指的能指,又可作自我衍生的能指,而二者不同的偏向可将中国诗学论争概括为"能指派"和"所指派",两派论争的焦点也集中体现在诗歌语言的"难懂"与"易懂"上,其背后深层动因正是汉字的"言"方式编码和"文"方式编码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