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身为女儿     
《党课》2010,(18):85-86
我是家中的次女。我出生的时候,爸爸40岁,母亲36岁,姐姐已经8岁。年届中年的父亲算得事业有成,母亲是公认的贤妻良母,至于姐姐,虽然淘气如男孩,但是美得像洋娃娃。洋娃娃一般的姐姐对母亲说,我想有个妹妹。当真就有了我。  相似文献   

2.
齐心 《党史文汇》2015,(4):53-54
一个还处在懵懂无知阶段的少女,身边若有一个坚强干练的姐姐伴随成长,那将是很幸福的事。我就有这样一个姐姐,她叫齐云。原抗大一分校校长、抗大总校副校长兼教育长,井冈山老红军何长工同志曾说过,“齐心的姐姐不是一般的姐姐”,这是很中肯的。姐姐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是我的革命引路人。  相似文献   

3.
姐姐成为“最可爱的人" 姐姐谢若愚,生于1931年,比我大十多岁。幼时只记得姐姐自白胖胖的,笑声特别响亮。她在万县市读书的情景,我记忆中已没一点印象。姐姐1948年由万县女中考到重庆,进了抗战时内迁至渝的上海公大文史系。 父亲当时在万县市的金融、桐油界颇有名气。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父亲公司驻渝办事处主任黎伯伯每次回到万县,都要向父亲说:“大小姐某月某日又来取了多少银元。”父亲就点头。家里人便常对我说:“她想用钱就到办事处去取,你爸没给她定限额,你长大了也去外地读大学,像她一样花钱。”为  相似文献   

4.
正问:您为何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答:我原名杨莉萍,后改名杨力平,在家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我父亲是山西实业厅的科员,我们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到太原跟父亲一起生活。七七事变爆发时,我姐姐和哥哥正上高中,我上初中。7月底,日军攻陷北平、天津,华北告急。那时,太原的学校全部停课,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父亲立即辞职,带着我们回到老家孝  相似文献   

5.
普通人的2012     
叶倾城 《廉政瞭望》2010,(12):46-46
姐姐当年执意要嫁的时候,爸是掀了桌子的。谁也不知道,姐姐是几时爱上那个西部来的少年。总之,就是有一天,她带他回家,说:“我要跟他走。”爸什么也不肯听,揪着男孩的衣领,要赶他出门:  相似文献   

6.
我胸戴两枚金光闪闪的三等军功章,满怀着从军三年来第一次探录的喜悦,拎着一大包娘最爱吃的桃片糕,一路小跑,穿过村口的榆树林,兴冲冲地回到那间三年来魂牵梦绕的木屋。当我急不可待地想要向娘倾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思念时,看到的却是挂在墙上的一帧发了黄的娘的照片,四周镶着一图纸剪的小白花……Q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娘去世了半年了,作为什么一直瞒着我?还在信中一个劲地说娘身体好得很,不要我担心,你为什么要这样?究竟是为什么呀?”我愤怒地摇着姐姐的肩膀一连串地质问,我实在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待我平静下来之后,姐…  相似文献   

7.
刘守林 《党课》2012,(11):107-107
我腕上戴的这块东风牌手表,算起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16岁那年,我考入县城读高中,被选为班干部。由于经常需要值日,没有表极不方便。假期回家,我向父亲提出想买一块表。听我说完理由,父亲停下批阅作业的笔,默默地看着我想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那时乡下戴表的人还不多,买一块表得挣上半年工分。为送我读书,父亲已借了近500元外债,加上母亲隔三岔五的药费和弟弟妹妹们的学杂费,操劳的父亲刚四十出头便现出了深深的抬头纹。想到这儿,我又懊悔不该向父亲提出这奢侈的要求,让他为难。  相似文献   

8.
石头剪子布     
佚名 《学习导报》2012,(6):54-54
姐姐大我3岁,我们姐弟俩从小在一起长大,很是亲密。那会儿物资匮乏,有什么好吃的,比如一粒奶糖、一块饼干什么的,姐弟俩总是你让我、我让你的,谁也不想占为己有,最后都是姐姐提议说,我们来用石头剪子布决定吧。这样一种3岁小孩都会玩的游戏,就成了我和姐姐分配那点不多的物资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9.
松林 《党建文汇》2010,(3):52-52
曾经在中关村一家电子产品店里看到过一个男孩,大约18岁吧,看到我经过,很温柔地喊我“姐姐”,又将我引至店中,倒水给我。我看一眼店内不多的相机样品,打算转上一圈儿便找理由走人。转至一款相机前时,我问:“能给我介绍一下这款的:功能吗?”他忽然就红了脸,低声地朝我道歉:“对不起,姐姐,我是新来的,还不太懂,您先坐下,我们很专业的同事马上就过来为您讲解,好吗?”  相似文献   

10.
石头剪子布     
姐姐大我3岁,我们姐弟俩从小在一起长大,很是亲密。那会儿物资匮乏,有什么好吃的,比如一粒奶糖、一块饼干什么的,姐弟俩总是你让我、我让你的,谁也不想占为己有,最后都是姐姐提议说,我们来用石头剪子布决定吧。这样一种3岁小孩都会玩的游戏,就成了我和姐姐分配那点不多的物资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11.
我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一位南下干部,“文革”时期他遭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农村“劳动改造”。我也因此受株连,断了“读书梦”。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学习成绩本来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如果凭考试成绩读高中,升大学,应没问题,但因父亲是“右派”,我哪有资格被“推荐”进高中、上大学呢 ?求知欲望极端强烈的我,作梦都在想读大学,我梦见我坐在窗明几净的大学教室里聆听老师讲课,在图书馆内读中外名著……回到农村后,我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借来高中教材坚持自学,祈盼有朝一日能圆大学梦。 …  相似文献   

12.
工作变奏曲     
大学毕业后.我进了一家私企.工作半年后,我当上了一个部门的小小主管,从那时起,我的自信心得到了不小的满足.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的小小成就感都源于下属对我工作能力的信服和对我所作出决策的认同,每天工作并快乐着。但在这家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在我父母的强烈要求下,我应聘到家乡的一所高中任教。  相似文献   

13.
苏媛 《求贤》2013,(12):55-55
我,一个在大城市长大的女孩,200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普通中学教师,担任高中年级生物教学工作。虽然我每天上课时是学生口中严厉的“苏老师”,但是同事和朋友还是叫我“苏小妹”。2011年,“苏小妹”作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参加天津第七批援勰。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与修养     
柳秀 《实践》2011,(5):10-13
我这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狭义上讲,即从到学校念书的意义上讲,我读了十八年半的书(不包括短训班),即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师范学校两年,师范大学两年,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两年半(其间在中青班学习一年)。  相似文献   

15.
徐涛 《当代贵州》2023,(30):36-37
<正>在独山县下司镇,有一个叫光明谷的农场,农场的主人是来自比利时的Kevin。今年28岁的Kevin,在贵州已经生活了21年,用Kevin的话说:“回到比利时,我像外国人;回到贵州,我就是当地人。”离开家乡起初,来贵州生活,是Kevin母亲Hetty的提议。2000年,Hetty的姐姐每两个月就会到贵州做志愿者,  相似文献   

16.
漫画·幽默     
姐夫做主 娇娇眼睛都哭肿了,到姐姐家,姐姐问:“你怎么啦?”娇娇说:“这回单位精简,我肯定会被减下来。”姐姐微笑着说:“我当怎么啦,放心吧,你姐夫已经把你调到精简办公室去了。” 他爸是纪委书记 王副局长每到春节就忙得不亦乐乎,总要走几家送礼搞关系。他不用小刘开车而偏用小马开车。妻子问:“小刘是你单位在编的司机,又是  相似文献   

17.
治中共党史,我是半路出家。在中学时代,我在家乡江苏省扬州中学读书,读到高中三年级下学期。当时我参加革命心切,没等高中毕业就参军了。1952年,考进了华东军区文化师范学校语文系(在南京)。毕业后留校任教,当语文系教员。1958年,我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文化教研室当教员。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我被借调到解放军报社9个月,在文艺评论组当编辑。回到高等军事学院后,我因对一派打倒高等军事学院政委李志民和院内大多数中层领导干部不满,而参加了与它对立的另一派。这样就站错了队,因而于1968年被调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  相似文献   

18.
蔡和森帮助姐姐脱羁绊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湖南取消独立后,长沙铁路专门学校被迫停办。考入这所学校仅读了半年书的蔡和森只得又回到家乡双峰县永丰镇。恰在这时蔡和森的大姐夫因病去世。儿子尸骨未寒,公公婆婆就要媳妇蔡庆熙改嫁,还要把才两岁多的小孙女刘千昂送...  相似文献   

19.
“湘云咬舌”与“完美无缺”刘绍楹《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写到宝玉、黛玉二人正在说话,湘云走了进来,笑着对他们说:“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听了,就和湘云开玩笑说:“偏是咬...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青少年,高中毕业考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文革”时期,却是一个奢侈的梦想。 我1970年底参军,在部队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加之又是全连唯一的高中生,两年后,党支部决定推荐我上大学。那个年代,高中毕业生是不允许上大学的,大学只在工农兵中招收“学员”,而且不需要考试,只要基层单位推荐、政审,报上级部门批准、高校同意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