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领域是为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理性对话和公共协商方式建立和维护的、位于国家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公共空间,旨在化解相互冲突和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影响国家或政府决策,监督和约束国家权力。民主政治将公共领域视为是一种机会,威权政治将公共领域视为一种威胁。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公共领域的建设和培育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如何在培育公共领域和发挥公共领域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避免公共领域挑战国家权力,产生国家的不可治理问题,应成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严肃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权力特性和人性特点双重因素所决定的,它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腐败,另一方面也是预防国家重大决策失误所必须的。西方国家在长期政治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实践道路,逐步形成了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理论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国人对权力监督、制衡体制的理想境界,通过辨析西方国家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基本框架,从民主选举、权力制衡、法治建构和市民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宏观梳理,探讨西方国家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特点及局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理解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政治自由观界定了在社会政治领域中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的法律限度。康德政治自由观中的正义原则是道德自由观中的自律法则的外化。道德自律法则为康德在社会政治领域中探讨个人自由的正当性和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4.
《湘潮》2007,(6)
公共选择理论通过把经济学的方式引入到政治决策领域,使人们重新认识政治决策过程,并意识到制度规则的重要性。在公共决策规则的选择上,主要是对于一致同意原则所需要的成本与少于全体一致规则下个人所面临的成本的比较和权衡。通过不同决策规则的成本和利弊分析,寻找宪政民主的的立宪基础,并由此得出,在市场机制下,为了防止公共权力的自我膨胀,保证个体利益,必须建立有限政府,对宪政实施制约。  相似文献   

5.
"互动决策":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伟权 《探索》2002,(3):42-45
公共决策回应程度如何,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而且也是政府公共管理高效率运作的重要内容.政府回应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是还政于民的过程.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公共决策回应基础建设,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回应机制,从而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价值诉求不仅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也反映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主要问题,即权力过分集中。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即规范和制衡公共权力的运行。而发展一种以公众参与和影响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等过程为核心价值的参与式民主,为规范和制衡公共权力运行提供了一种异体性力量,可以有效消解政治体制存在与伴生的问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使人们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钓鱼执法”: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标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政府应该成为社会矛盾的化解者,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捍卫者,成为促进社会和谐有利的助手,而不是社会矛盾的制造者。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其行为方式与执法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规范政府行为,约束公共权力,防止公共权力滥用的过程。发生在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显现了我国某些领域公共权力的滥用,反映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8.
(1)现代国家起源的历史或者法国革命。政治制度的自我颂扬——同古代国家混为一谈。革命派对市民社会的态度。一切因素都具有双重形式,有市民的因素,也有国家的因素。(2)人权的宣布和国家的宪法。个人自由和公共权力。自由、平等和统一。人民主权。(3)国家和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公共权力异化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全面和谐的进程。消除公共权力异化重点应从社会文化方面入手,尊重知识、宽容媒体、善待分歧、提高觉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在整个社会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平缓的政治生活环境,同时,局部调整国家政治制度,重点改革金字塔式的权力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政治合法性逻辑起点的政治信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政治信任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动摇。因此,追寻政治不信任的产生根源,考察政治信任的逻辑结构,应该把根本制度和机制剥离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机制之上的误区;应该把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区分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角色功能之上的误区;应该把整体的政权、政府同具体的政府部门区分开来,将政治信任的基础构筑在对整体的政权和政府的评估上,防止政治信任在具体单位和部门的失误中流失。  相似文献   

11.
作为政治合法性逻辑起点的政治信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政治信任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动摇。因此,追寻政治不信任的产生根源,考察政治信任的逻辑结构,应该把根本制度和机制剥离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机制之上的误区;应该把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区分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角色功能之上的误区;应该把整体的政权、政府同具体的政府部门区分开来,将政治信任的基础构筑在对整体的政权和政府的评估上,防止政治信任在具体单位和部门的失误中流失。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政治合法性逻辑起点的政治信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政治信任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动摇。因此,追寻政治不信任的产生根源,考察政治信任的逻辑结构,应该把根本制度和机制剥离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机制之上的误区;应该把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区分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角色功能之上的误区;应该把整体的政权、政府同具体的政府部门区分开来,将政治信任的基础构筑在对整体的政权和政府的评估上,防止政治信任在具体单位和部门的失误中流失。  相似文献   

13.
杨仁忠 《学习论坛》2008,24(7):38-41
尽管公共领域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社会,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则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和表现.从现代公共领域生存发展的社会机制来看,市场经济为其提供了基础动力与结构要素;市民社会为其提供了深厚的人格支撑、理性资源和社会根基;而现代民主政治则为之提供了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和演练舞台.因此,公共领域与市场经济、市民社会、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实质的内在联结,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是经济领域中"市场"和政治领域中"民主"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对应物,市场经济培育了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又推进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本文认为,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不可能培育民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从而也就不可能具备实现民主的各项条件,不能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方面的真正转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与社会两者之间没有形成适宜于民主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其实质是没有找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理论导报》2012,(6):58-58
答题思路: 1.决策民主化被强调。“微博时代”由新媒体所形成的新型公共领域,为民意表达提供了重要的表达与交流平台,民意由此获得了话语权,民意诉求通过这个平台聚合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政府决策进行干预,从而打破了政府对于公共权力的垄断,使民意在政府决策中得到体现。民主意志通过新媒体凸现出的强大决策干预力,将决策民主化推上一个新的进程,政府决策面临着由单纯的精英式决策,  相似文献   

16.
周春明 《新视野》2003,(3):66-67
一般来说,政治是人们围绕国家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国家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政治学看作是研究以国家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面对新任务和新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和掌握一些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对于做好领导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政治权力具有普遍的被非公共运用倾向,因此对权力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它构成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核心.权力制约的目的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才能实现,主要有权力主体的道德自律,权力的外在制度制约和实现舆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只有将公共权力置于一个有效制约的体制下才不至于使掌权者因滥用权力而导致民主制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政治合法性逻辑起点的政治信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政治信任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动摇。因此,追寻政治不信任的产生根源,考察政治信任的逻辑结构,应该把根本制度和机制剥离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机制之上的误区;应该把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区分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角色功能之上的误区;应该把整体的政权、政府同具体的政府部门区分开来,将政治信任的基础构筑在对整体的政权和政府的评估上,防止政治信任在具体单位和部门的失误中流失。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5,(11)
"市民社会"概念始于西方,其含义不断演变,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和国家并没有彼此之分,直到黑格尔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虽然他在《法哲学原理》中赋予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义,但是他站在了"伦理观念"的角度来诠释市民社会,并没有离开他的"客观精神哲学",这也就导致市民社会理论停留在唯心主义范畴之列,并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后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扬弃,赋予了新的含义,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构建市民社会起着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治合法性逻辑起点的政治信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政治信任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动摇。因此,追寻政治不信任的产生根源,考察政治信任的逻辑结构,应该把根本制度和机制剥离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机制之上的误区;应该把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区分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角色功能之上的误区;应该把整体的政权、政府同具体的政府部门区分开来,将政治信任的基础构筑在对整体的政权和政府的评估上,防止政治信任在具体单位和部门的失误中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